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5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50篇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2019•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表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
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
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
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
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
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
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于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担断了脚筋。
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天呢,二十天呢。
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
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
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是马马虎虎。
本来还要带子,现在托给人家。
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
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
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
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
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
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
城里好玩是好玩,
谁还成天地玩呢。
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
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好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
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
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
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
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
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功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以自由流动的溪水所带来的“水草野树”以级“生命的欢喜”,暗示着农村的新气象。
B. 小说中“一路拱着腰身”等动作描写,以及“真是日日清,月月结”等语言描写,为下文表妹承包洗衣服这件事做了铺垫。
C. 表姐两次提到乡下空气“新鲜”,第一次是出于客套,第二次提到时,表姐对农村的好已有了更多体会。
D. 表妹说的“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
(2)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3)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1)D
(2)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3)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解析】【分析】⑴D项,“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曲解文意,结合原文分析,可见表妹对这种承包制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非常满意,侧面表现了表妹的勤劳。
故选D。
⑵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中表姐是陪衬主人公的次要人物,但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从身份上说,表姐长在农村,但是现在在城市工作生活;从人物言行上看,面对生活在农村的表妹,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感和自得的神情;在陪表妹洗衣服这件事上,虽然也很勤劳能干,但是出于矜持和骄傲,开始是袖手旁观;听到表妹收入很高后,又焦急不安,表现出渴望改变自己生活的迫切心情,体现出她的庸俗和讨好的一面。
⑶本题说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小说中,表妹洗衣服踏缝纫机,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从她与表姐快人快语的对话中,见出她是一个性格直率的人,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对中国传统农村妇女的礼赞和肯定;小说写于1984年,从时代背景方面,作者创作这篇小说也是为了表现农村改革开放后的人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巨大变化。
故答案为:⑴D;
⑵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⑶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⑵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⑶本题考查把握小说主题思想的能力。
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好了人物形象也就抓住了作者写作的目的,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同时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社会环境可以分析时代和人物精神风貌;同时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没有一种现世文化是不经过交流而独自发展的。
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反应—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这就是“文化的双向选择”。
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
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摘编自丁志刚《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材料二:
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
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重血缘亲情,重伦理规范。
这种特点的优势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
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
重视内在精神的完善;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的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
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
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摘编自田彩萍《浅析文化全球化与中囯文化应对策略》)材料三:
2017年全球文化产品输出总额(单位:亿美元)
(2017《中国统计年鉴》)材料四: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
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正因如此,所谓“文化全球化”
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
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悄然进行文化殖民。
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进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拋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城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
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仝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1)下列对材料中“文化全球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是对立统一的,它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倡导全球文化多样性、多元化。
B. 材料二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不能也不应该缺位,因为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
C. 从材料三可知,虽然文化全球化的主流依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D. 材料四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极具欺骗性,其实质是西方人向全球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终实现西方利益最大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材料一中,作者主要围绕“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重点论述保持文化本土化即文化的民族性的重要性。
B. 材料二辩证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利弊,并且认为利大于弊,从而得出观点:中国文化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发挥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
C. 材料四站在批判的角度,认为“文化全球化”弊多利少,揭开了“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揭示了“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可怕后果。
D. 材料一、二、四都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都揭示了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各自理解,并且在论述中都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
(3)结合上述材料一和二,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
【答案】(1)B
(2)B
(3)①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性,不被外来文化损害或同化;②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去除阻碍现代化的不利因素;③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④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解析】【分析】(1)B项,“中国文化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错误。
结合材料二内容“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
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等分析,“中国文化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文中无据,至多是某些方面有优势。
故选B。
(2)A项,“重点论述保持文化本土化即文化的民族性的重要性”错误。
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重点论述的是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和目的。
C项,“材料四站在批判的角度,认为‘文化全球化’弊多利少”错误。
材料四不认为“文化全球化”弊多利少,而是对“文化全球化”进行了否定,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D项,三个“都”概括错误。
材料二没有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只是涉及了“文化全球化”;材料二没有揭示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材料四在论述中没有体现作者的辩证思想,因为作者是否定“文化全球化”这一说法的。
故选B。
(3)结合“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分析,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性,不被外来文化损害或同化;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
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
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分析,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去除阻碍现代化的不利因素;结合“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分析,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等。
故答案为:⑴B;⑵B;
⑶①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性,不被外来文化损害或同化;②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去除阻碍现代化的不利因素;③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④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
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分条作答。
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滋,字德深。
强学博记。
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结重之。
建中初,黜陟使赵赞荐于朝。
累辟张伯仪、何士干幕府。
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
刑部、大理核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
韦皋始招来西南夷。
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禅行,至滋不辞,帝嘉之。
赐金紫,持节往。
逾年还,使有旨,进谏议大夫。
求外迁,为华州刺史。
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曰义合。
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
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
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
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
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
”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
宪宗监国,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安抚大使,半道,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
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未几,徙义成节度使。
滑,用武地,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等畏服之。
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
以户部尚书召,徙荆南。
吴元济之反,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滋揣天子且厌兵,自表入朝,欲议罢淮西事,道闻萧俯、钱徽坐沮议黜去,滋翻其谋,更言必胜,顺可天子意,乃得还。
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
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
薄居处衣食。
(节选自《新唐书·袁滋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B. 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C. 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D. 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指由中央官署征聘,向上推荐,任以官职,是中国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
B. 夷,原指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对东部各族的总称,后泛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C. 户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负责主管国家户籍、钱粮、赋税和水利兴修等事务。
D. 表,是我国古代臣下向帝王陈述、请求、建议、议论朝政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滋聪颖善学,屡受重用。
无需他人帮助,他读书自己便能领悟其意义,后受到赵赞举荐入朝,并曾在很多人的幕府中工作过。
B. 袁滋公正守法,为政仁厚。
他曾为官员伸冤,拒绝有关部门不道义的请求;为政期间,他善待流民百姓,对犯法者常法外施恩。
C. 袁滋敢于担当,积极效命。
治理滑州时,他严密戒备又釆取怀柔政策,让李师道等人畏
服;吴元济造反后,他两次进言,主张兴兵伐贼。
D. 袁滋为人宽厚,平易简朴。
曾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能推心置腹待人,家里人看不到他的喜怒之色,同时,他居处简陋,衣食俭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
②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
”
【答案】(1)B
(2)C
(3)C
(4)①德宗挑选可以前去抚慰的郎官,大家都畏惧远行,而袁滋没有推辞,皇帝赞扬了他。
②袁滋离任时,老人拦路以致无法离开,杨于陵派人通告说:“我不敢更改袁公的为政主张。
”
【解析】【分析】(1)“离溃其心”,动宾结构,意思为“离散敌心”,前后断开。
排除A、C。
“宿兵”,屯驻军队。
“及宿兵三年”,介宾短语作状语,前后断开。
“调发益屈”,主谓结构,前后断开。
排除D。
故选B。
(2)C项,“负责主管……水利兴修等事务”错误。
“水利兴修”不属于户部掌管,应是工部的职责。
故选C。
(3)C项,“他两次进言,主张兴兵伐贼”说法错误,第一次,“滋揣天子且厌兵,自表入朝,欲议罢淮西事”,主张罢兵休战,第二次则并非如此。
故选C。
(4)①“郎吏可抚循者”,定语后置,可以前去抚慰的郎官;“惮”,畏惧;“辞”,推辞。
②“行”:指离任、出发;“遮道”,拦住道路;“谕”,通告。
故答案为:⑴B;⑵C;⑶C;
⑷①德宗挑选可以前去抚慰的郎官,大家都畏惧远行,而袁滋没有推辞,皇帝赞扬了他。
②袁滋离任时,老人拦路以致无法离开,杨于陵派人通告说:“我不敢更改袁公的为政主张。
”
【点评】⑴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要注意阅读句子的节奏。
文言文断句,一是注意读文句时的节奏;二是注意断句的技巧,如句首发语词,主语和谓语之间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文化常识是文言文的基础部分,平时学生多积累这些知识,在背诵时要注意分类进行。
⑶此题考查的是归纳概括能力,做题时要注意理解全文内容。
概括归纳的技巧,一是根据所学知识疏通文本内容;二是根据选项,在原文中找到信息,然后把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来判断答案。
⑷此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要注意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一是要注意字字落实的翻译原则;二是要注意文句中的关键词。
【参考译文】
袁滋,字德深。
学问广博,记忆力强。
少年时跟随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能自己领悟其中的含义,元结很器重他。
建中初年,黜陟使赵赞把他推荐到朝廷。
多次征用在张伯仪、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