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整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整体性
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以重点训练项目组成的一组课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重点训练项目是其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各类课文是达成重点项目的凭借和阶梯。
这种教学是“围绕重点,从扶到放”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多层次的训练,能够初步从理解到运用。
一、整体教学的全面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否贯彻全面性原则,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否端正的分水岭。
所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面性,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面向全体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要保证好、中、差三类学生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都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习得、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要克服过去“尖子”教学与“英才”教学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做法的影响。
2.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与全面提高素质不能以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顾学生兴趣特长、压抑学生创造个性为代价,而必须在整体培养和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对学生实施优势教育。
3.学生个体全面素质的提高。
全面性是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努力克服以分数为唯一目标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长期效益,对他们终身负责,实施整体培养。
二、整体教学的相关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互相联系的。
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的整体教学也是这样,它与各类课文、非重点训练项目及其它语文基本功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处理好重点训练项目与讲读课文的关系。
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习得、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以讲读课文为主要凭借,它起着范例、引路的作用。
2.处理好重点训练项目与非重点训练项目的关系。
重点训练项目的是动态的、变化的,在这个单元是重点,到下一单元就可能转化为非重点项目。
3.处理好重点训练项目与其他语文基本功的关系。
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必须以字词句段篇训练为基础。
阅读教学训练的内容是训练语言,即训练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能力。
4.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
教育研究表明:语文教学单靠课内传达信息是很不够的,难以高速度、高效率地提高语文水平。
进行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要从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达成重点训练项目的目标,并且有效地促进学生品格修养、认识能力、情感意志、阅读习惯等良好素质的整体发展。
三、整体教学的层次性
重点训练项目的目标达成,除了具有相关性,还具有层次性的特点。
一个重点训练项目,需要经过三个教学层次方能告一段落。
1.层次是训练方法的指导。
如前所提,这个任务责无旁贷地要落在讲读课文的“肩上”。
讲读课文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方法。
2.层次是运用与巩固。
阅读课文是由讲读向独立阅读过渡的凭借,它与讲读课文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阅读课文主要是为了复习、巩固和运用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并通过训练转化为技能,它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练习在讲读课上学到的有关重点训练项目的知识。
3.层次是总结与提高,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读写例话”是介绍读写方面的知识短文,它的任务是介绍本组教材的读写知识点,即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
这是自学内容,应放手让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阅读“知识短文”,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后让学生独立进行阅读或写作训练的实践。
四、整体教学的探索性
1.探索整体教学如何落实重点训练项目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语言、认识能力及发掘教材内部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爱学,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表现,使学生乐学。
2.探索如何减少课堂时间损耗,保持适当的知识量、思维量、练习量和教育量,增加信息输出的有效性,改革课堂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接受率。
3.探索如何优化教学手段,广泛使用电化教学以增强直观性,提高学生储存记忆的速度、长度和容量。
4.探索如何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不同课型、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推广目标教学和分层教学,谋求多模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探索如何加强教学活动流程的管理,实现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的转换,以及变对差生滞后补课为课前辅导。
总之,整体教学,是从讲读到阅读,再到“读写例话”,来完成某一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过程。
它不仅为语文教学本身所需要,更重要的是学生理解与把握重点训练项目的一种普遍适用而科学的方法的客观需要。
Reference
[1]刘志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教与学,湖南出版集团,2012,8。
[2]王存远浅谈小学课堂设计.新课程,山西出版集团,2013,8。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