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知识点总结及练习测试题(wor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知识点总结及练习测试题(word)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说法错误;
B、离子包括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由原子形成的离子化学变化中不会再分,而由原子团形成的离子化学变化中可能再分,比如碳酸钙高温分解中,碳酸根离子分开了,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故说法错误;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说法错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生活中废弃的铝质易拉罐、破铁锅、废铜线等可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它们属于()A.化合物B.金属或合金C.氧化物D.非金属
【答案】B
【解析】
铝质易拉罐、破铁锅、废铜线都属于废旧金属材料,主要成分是金属单质或合金,与有机物氧化物非金属无任何关系,应属于金属或合金.
故选B
点评:此题是对废旧金属的考查,属于废旧金属回收的知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3.工业用盐中含有的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
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①NaNO2+NH4Cl===NaCl+NH4NO2
②NH4NO2===N2↑+2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NH4NO2由三种元素组成
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C.利用NH4Cl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
D.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四种
【答案】D
【解析】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 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
A. NH4NO2由氢,氮,氧三种元素组成。
故A正确。
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
为分解反应。
故B正确。
C. 利用NH4Cl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三种物质.故C正确. D. 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3, -3,,0三种.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组成及反应类型。
4.如图所示的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2
B.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氧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
【答案】B
【解析】
A、由原子结构中质子数=电子数可知,8=x+6,x=2,正确;
B、由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6>4,故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错误;
C、由汉字氧带“气字头”,不带“金字旁”可知,氧属于非金属元素,正确;
D、由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可知,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正确。
故选B。
点睛: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及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是解题关键。
5.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用符号表示为N
B.等质量的三种物质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碳
C.三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不同
D.质子数由小到大依次为C<X<O
【答案】C
【解析】
A、7号元素是氮元素,其元素符号为N,正确;
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实际质量是成正比,由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关系是氧>氮>碳,真实质量也是这一关系,故等质量的三物质中,所含原子个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碳>氮>氧,正确;
C、三种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都是2个电子层,错误;
D、质子数=原子序数,质子数由小到大依次为C<X<O,
正确。
故选C。
6.2017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113号、115号、117号及118号四种元素的中文名称,其中一种元素在元囊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MC . B.核内有115个质子
C.是非金属元素D.相对原子质量为403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为Mc,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15,表示原子序数为115;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核内有115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8,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7.固体碘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碘分子质量变大B.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碘分子体积变小D.碘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答案】B
【解析】
物质由固态→液体→气态,分子间隔在变大,但分子的大小不变。
本题中由于受热,因此内能增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剧
8.据报道,化学家创造出对CO2有较强吸收能力的糖粉状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水是一种混合物
B.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C.干水中的分子不再运动
D.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答案】A
【详解】
A.根据题意,“干水”的每个颗粒内部是一颗水滴,外层是二氧化硅,所以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组成的混合物,选项正确;
B.干水和干冰不是同一种物质,干冰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选项错误;
C.干水中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选项错误;
D.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故选A。
9.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核内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属于阳离子,故A不符合题意;
B、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属于原子,故B不符合题意;
C、核内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属于阴离子,故C符合题意;
D、核内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属于阳离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中
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但离子不能变成原子
C.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一定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质量相对于原子核来说很小,因此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该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原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而原子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质量大,每个质子或中子是每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
11.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中不但描绘了一个如画的意境,也从化学角度说明了
A.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很小D.分子之间有间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诗句中说到在远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作者鼻孔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中不断地运动.故选B
12.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钟是以锶做钟摆的钟,锶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值为8
B.锶属于非金属元素
C.锶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g
D.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中信息知,A.x的值为∶38-2-8-8-2=18.故A错误。
B.锶属于金属元素。
故B错误。
C.锶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
故C错误。
D.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故D正确。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
13.下来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客观事实微观解释
A电解水得到氢气水中有氢分子
B闻到浓氨水的特殊气味分子在不停运动
C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D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电解水得到氢气,说明水中有氢元素,错误;
B、闻到浓氨水的特殊气味,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正确;
C、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因为二者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性质不同,正确。
故选A。
14.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根据以上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
..的是
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B.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
C.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3种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一氧化碳和氢气的计量数之比为1: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后有氢气单质生成,故化合价一定发生改变,故A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水煤气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故B选项正确;
C、该反应中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由CH4和H2O,故C选项错误;
D、经配平得,反应的方程式为: CH4+H2O 一定条件
CO+3H2, 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化学计量数
之比为1:3,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5.用如图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盐酸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C.氯化氢分子比氨分子运动得快
D.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详解】
A、ab段变红,bc段变蓝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C、b处产生白烟,说明氨分子运动的快,氯化氢分子运动的慢;
D、在该过程有新的物质氯化铵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6.最近,我国研发出了“发电玻璃”,又名叫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其原理是在绝缘的普通玻璃上涂抹上4微米厚的碲化镉光电薄膜,由此制成可导电、可发电的半导体材料。
镉元素的信息如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x=8
B.镉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镉原子的中子数是64
D.镉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2.4g
【答案】C
【解析】由题中信息知,A、图中x=48-18-18-8-2=2,故A错误;B、镉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B错误;C、镉原子的中子数是112-48=64,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故C正确;D、镉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2.4,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故D错误。
点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
17.下图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属于氧化物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物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物与生成物中均只含有氢、氧两种原子,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生成的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水中的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D、反应物过氧化氢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生成物水中的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即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X、Y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Y都是阳离子
B.Y粒子可表示为Y2+
C.X、Y属于不同种元素
D.X、Y都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答案】D
【解析】A、当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为阳离子,正确;B、Y粒子的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Y2+,正确;C、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因为X、Y的核内质子数不同,X、Y属于不同种元素,正确;D、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的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X、Y两种粒子是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相对稳定结构,不是稀有气体,错误。
故选D。
点睛: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的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19.“朝核危机”引起全球瞩目,铀浓缩技术是国际社会禁止扩散的敏感技术.如图是铀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A.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38
C.一个铀原子的核内有92个质子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铀,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2,故选项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2。
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92,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0,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20.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 )
A.酒精挥发—分子消失了
B.气体膨胀—分子间隔变大
C.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酒精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的运动,不是分子消失了,错误;
B、气体膨胀是由于分子间隔变大,正确;
C、桂花飘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正确;
D、食物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正确。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