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9课 鱼我所欲也 课前预习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诵读经典
9 鱼我所欲也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意为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意为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意为
同,意为
(4)乡为身死而不受同,意为
2.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
..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今义:(2)一豆.羹古义:今义: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今义:(4)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2)而蹴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得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活用为,
5.文学常识。

孟子,名,字,战国时期邹人,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对后世的影响较大。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6.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开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2)作者是如何论述“义”重于“生”的?
(3)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1)辟避躲避(2)辩辨辨别(3)得德感恩、感激与欤语气词(4)乡向先前、从前
2.(1)能够用来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2)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豆类植物(3)古代的一种量器计时的器具,有挂在墙上的,也
有放在桌上的(4)益处增加
3.(1)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介词,对于(2)连词,表修饰,可不译连词,表转折,含有“却”的意思(3)介词,为了动词,接受动词,做(4)动词,取得动词,同“德”,感恩、感激
4. 名词动词感恩、感激
5.轲子舆亚圣论语
6.(1)文章开篇运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通过比喻论证自然地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2)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作者先从这两个方面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接下来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指出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从而体现出“义”比“生”更珍贵;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进行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能舍生取义。

(3)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来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

然而,无论是“万钟”,还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

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对比论证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