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历史高一上学期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年广西历史高一上学期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以下哪个朝代结束了我国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A
解析:秦朝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唐朝、宋朝和元朝虽然都是重要的朝代,但并非结束分裂局面的朝代。
因此,正确答案是A. 秦朝。
2、以下哪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答案:B
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强调君权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荀子也是儒家思想家,但他们的观点与题干中的描述不符。
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法治
而非民本。
因此,正确答案是B. 孟子。
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秦朝修建了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
B. 隋朝开凿了隋唐大运河,连接了黄河和淮河
C. 元朝修建了京杭大运河,连接了海河和珠江
D. 明朝修建了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
答案:D
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其他选项中的水利工程与相应朝代和河流的描述都是正确的。
4、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指南针的应用最初用于军事领域
B. 火药的发明促进了军事和民用的发展
C.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D. 造纸术的发明改变了书写材料,提高了书写效率
答案:A
解析:指南针的最初应用是在航海和风水领域,用于辨别方向。
虽然后来也用于军事,但不是最初的应用。
其他选项中关于四大发明的描述都是正确的。
5、题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以下措施中,不属于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是:
A. 统一度量衡
B. 实行中央集权制
C. 实行郡县制
D. 修建长城
答案:D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实行中央集权制、实行郡县制等措施,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而修建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虽然也有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并不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之一。
因此,正确答案为D。
6、题干:以下哪位思想家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韩非
答案:D
解析:韩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他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依靠法律,而不是依靠人的情感和道德。
孔子主张仁爱、礼治,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教化,孟子主张性善论,强调仁政。
因此,正确答案为D。
7、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
B. 汉代发明了造纸术,使得书籍更加普及
C. 唐代出现了《齐民要术》等农学著作
D.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答案:B
解析: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由蔡伦发明的,而非汉代。
其他选项中的医学、农学著作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时间均符合历史事实。
因此,选项B是不正确的。
8、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虽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并没有直接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俄国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发生的,而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
因此,选项D是不正确的。
其他选项中的历史意义均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
9、以下哪个朝代的都城位于今天的西安?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A
解析:唐朝的都城长安(今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因此选A。
10、以下哪项不属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A、推翻了清朝统治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使中国进入民主共和时代
D、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中国进入民主共和时代,但其主要影响是政治上的变革,而非直接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选D。
11、题干:关于辛亥革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实现了民主共和
C.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
D.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革命成功后,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未能实现民主共和。
A选项虽然部分正确,但不是最准确的描述。
B、D选项都与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不符。
因此,正确答案是C。
12、题干:以下关于抗日战争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B. 抗日战争是中国国民党领导的
C.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自发的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
D. 抗日战争是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后爆发的
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自发的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而不是由某个政党或政府
单独领导的。
A、B选项虽然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共同抗击日本侵略,但并非由其中一个政党单独领导。
D选项中的《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与抗日战争无关。
因此,正确答案是C。
13、下列关于夏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B.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C. 夏朝的都城是洛阳
D. 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是桀
答案:C
解析:夏朝的都城不是洛阳,而是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
其他选项均为正确描述。
14、下列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B.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五个最有权势的诸侯国的君主
C. 春秋五霸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战国时期
D. 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君主
答案:D
解析: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他们都是春秋时期最有权势的诸侯国的君主,但春秋五霸的出现并不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在春秋时期之后的时期。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君主。
15、以下哪位历史学家被誉为“史学的奠基人”?
A. 司马光
B. 贾思勰
C. 班固
D. 司马迁
答案:D 解析: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他的著作《史记》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被誉为“史学的奠基人”。
选项A的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选项B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选项C的班固著有《汉书》,但他们并不被称为“史学的奠基人”。
16、下列哪项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始皇统一六国
C.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答案:B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选项A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选项C的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项D
的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们都不是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年,经济萧条,民生凋敝。
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
他减轻田租,减轻赋税,减轻徭役和兵役,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同时,他重视农业生产,亲自耕作,以示鼓励。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百姓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权力;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实行察举制,选拔贤能之士;设立太学,培养忠诚于皇帝的人才。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西汉王朝进入强盛时期。
问题:
1.请简述汉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2.请列举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
1.汉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减轻田租,减轻赋税,减轻徭役和兵役,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这些措施的作用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使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百姓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2.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权力;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实行察举制,选拔贤能之士;设立太学,培养忠诚于皇帝的人才。
这些措施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西汉王朝进入强盛时期。
解析:
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需要准确把握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国家财政收入和百姓生活的积极作用。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学生需要列举出汉武帝时期的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使西汉王朝进入强盛时期的作用。
第二题
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我国某地区古代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1.河姆渡文化时期:开始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
2.半坡文化时期:开始种植粟,饲养家畜,使用陶器;
3.商周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农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
4.隋唐时期:水利工程建设增多,农作物品种增多。
材料二:以下是我国某地区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1.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技术达到顶峰;
2.秦汉时期:纺织业、陶瓷业、冶铁业等手工业迅速发展;
3.唐代:瓷器、丝绸、纺织等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4.宋元时期:瓷器、纺织、印刷等手工业继续繁荣。
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答案:
共同特点:
1.逐步发展: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从简单手工业到现代工业,都是逐步发展的过程;
2.技术创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都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
3.生产力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都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
4.影响深远: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之处:
1.农业以农业技术为主导,手工业以手工艺技术为主导;
2.农业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影响较大;
3.农业发展带动了人口增长,手工业发展带动了城市兴起;
4.农业发展侧重于粮食生产,手工业发展侧重于工艺品制造。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通过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可以得出农业和手工业的共同点在于逐步发展、技术创新、生产力提高和影响深远。
不同点则在于主导技术、受影响因素、带动效应和侧重领域。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使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材料二: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察举制、设立太学、实行推恩令等。
问题:
1.材料一中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
1.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有:选拔贤能,任人唯贤;发展农业,奖励耕织;改革军制,加强军队建设;整顿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加强地方行政管理;重农抑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军功,选拔人才。
商鞅变法的意义在于: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推行察举制,选拔贤能;设立太学,培养官员;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郡县制。
解析:
1.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选拔贤能、发展农业、改革军制、整顿官制等方面,这些措施使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商鞅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这些措施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包括推行察举制、设立太学、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汉朝的统治地位。
第四题
题目: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齐桓公改革”。
材料二: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土地制度、推行“井田制”、选拔贤能、赏罚分明等。
问题:
1.请简要概述齐桓公改革的主要内容。
2.齐桓公改革对齐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齐桓公改革成功的原因。
答案:
1.齐桓公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土地制度、推行“井田制”、选拔贤能、赏罚分明等。
2.齐桓公改革对齐国产生了以下影响:
(1)增强了齐国的国力,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2)提高了齐国的社会地位,为齐国在后来的国际争斗中提供了有力保障;
(3)推动了齐国内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齐桓公改革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齐桓公本人具有较高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卓识;
(2)任用管仲等贤能之士,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作用;
(3)改革措施得当,符合当时齐国的实际情况;
(4)改革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有利于改革的推行。
解析: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桓公改革。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一、二,分析其主要内容、影响以及成功的原因。
解答过程中,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齐桓公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土地制度、推行“井田制”、选拔贤能、赏罚分明等。
2.齐桓公改革对齐国产生了以下影响:
(1)增强了齐国的国力,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2)提高了齐国的社会地位,为齐国在后来的国际争斗中提供了有力保障;
(3)推动了齐国内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齐桓公改革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齐桓公本人具有较高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卓识;(2)任用管仲等贤能之士,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作用;(3)改革措施得当,符合当时齐国的实际情况;(4)改革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有利于改革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