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_私德_论及其儒学特质_陈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页梁启超主张在道德的问题上如同在一切问题上一样应当兼取保守和进取的态度一方面保守其旧一方面进取其新所以他主张的新民说既不是全然蔑弃传统道德也不是仅仅抱守传统道德而是两者的调和并存
DOI:10.13613/ki.qhdz.002151
2013 年第 1 期( 第 28 卷)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学者曾提出 , 梁启超在历史上的主要业绩, 是他在戊戌 ( 1898 年 ) 之后到 ① 这是从推动近代思潮和改革运动 1903 年之间在 《清议报 》 、 《新民丛报》 上所写的思想启蒙的文章。 方面来讲的。其实, 如果不就社会思潮的启蒙而言, 梁启超学术的贡献在后来, 特别是 1920 年以后, , 更有建树, 但这不是本文的关注之点。本文关注的是, 从 1902 年初开始写作《新民说 》 到 1905 年底 《德育鉴》 “民德” 完成, 这一时期梁启超关于 思想的提出、 发展、 转变、 完成, 显示了他对“公德—私德 互补论” 认识的深刻性。 这一点使他不仅超越了同时代的思想者, 也是五四时代新学者所不及的。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 评价梁启超不能只着眼历史贡献 , 还应注重其思想贡献; 而要全面、 深入地了解梁 “启蒙的一元论” “启蒙一元论 ” 必须破除 思维, 才有可能。如果改变 的观察角度, 那 启超的思想贡献, 我们就自然会看到, 梁启超的思想贡献决不是止于 1903 年, 他的思想特点是不断变化发展, 在不 么, 断变化发展中增益着思想的深刻性和洞察力 。 《新民说》 共 20 节, 梁启超于 1902 年开始写作, 随写随发表在《新民丛报 》 半月刊上, 至 1906 年 ② , 结束。 研究梁启超的已有论著, 从列文森开始, 无不宣扬其《新民说》 前期所写的“论公德” 作为梁 启超道德伦理思想走向近代和批评传统道德思想的证明 , 这是合理的。然而, 研究者少有顾及其《新 ③这表明在 “论私德” “新民和私德” 。 中后写的 及其意义, 只有张灏曾在其著作最后一章讨论过 民说》 一般学者看来, 梁启超论公德的思想才最有意义 , 事实上在当时社会中造成巨大影响的也确实是其论
一、 新民论
《新民说》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梁启超在 开始, 便以 开其宗、 明其义。他说: 吾今欲极言新民为当务之急, 其立论之根柢有二: 一曰关于内治者; 一曰关于外交者。 所谓关于内治者何也? 天下之论政术者多矣, 动曰: 某甲误国, 某乙殃民, 某之事件政府之失 机, 某之制度官吏之溺职 …… 若是者, 吾固不敢谓为非然也。 虽然, 政府何自成? 官吏何自出? 斯岂非来自民间者耶? 某甲、 某乙者, 非国民之一体耶? 久矣夫, 聚群盲不能成一离娄, 聚群聋不 能成一师旷, 聚群怯不能成一乌获。 以若是之民, 得若是之政府官吏, 正所谓种瓜得瓜, 种豆得 豆, 其又奚尤? 西哲常言: 政府之与人民, 犹寒暑表之与空气也。室中之气候与针里之水银, 其度 必相均, 而丝毫不容假借。 国 民 之 文 明 程 度 低 者, 虽 得 明 主 贤 相 以 代 治 之, 及其人亡则其政
① 息焉。
这是援用西方哲人的一种看法, 以为政府的德行和官员的德行, 来自于一般民众的德行, 因而一 般民众德行若无进步, 则政府和官员的德行也不可能进步 。而梁启超在这里之所以一反传统的精英 主张官员德行来自民众, 乃在于他对改变当时普通国人对政治的普遍麻木态度感到极为迫 道德说, “民德” “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切, 故强调改变 的重要性, 从而提出 的呼吁。 “释新民之义” 他在第 3 节 指出: 新民云者, 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 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 二曰采补 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 时乃无功。先哲之立教也, 不外因材而笃与变化气质之两途, 斯即 众民亦然。( 第 7 页) 吾淬厉所固有采补所本无之说也 。一人如是, 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 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 下至风俗习惯、 文学美术, 皆 , , , , 。 、 有一种独立之精神 祖父传之 子孙继之 然后群乃结 国乃成 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 源泉也。 我同胞能数千年立国于亚洲大陆 , 必其所具特质有宏大、 高尚、 完美, 厘然异于群族者, 吾人当保 …… “ ” , ? 存之而勿失坠也 世或以 守旧 二字为一极可厌之名词 其然岂其然哉 吾所患不在守旧, 而患无真能守旧者。真能守旧者何? 即吾所谓淬厉其固有而已。( 第 8 页) “新民” 《原强》 、 “开民智 ” 、 我们知道, 近代的 呼吁在梁启超之前已经发起, 如严复 所提倡的“鼓民力”
·53·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代意义上的国民道德的改造与更新 。但这种改造与更新, 对梁启超来说, 并不是抛弃传统道德, 他明 新民之新字包含有二义: 一个意义是说, 锻炼激发本有的德性而使其日新之、 自新之; 另一个 确指出, 意义是说, 学习采纳本来所没有的新道德而使其纳新 、 开新、 更新之, 两者不可缺一。 可见, 他从一开 “新民说” 始就明确申明 并不是要人完全抛弃传统。他指出, 中国古代先哲的修养方法一向包括两方 , “所固有 ” 也就是淬厉其所固有的道德, 采纳原本没有而更新的道德。 在他看来, 广义地说 者不 面, 只是道德, 而且可以是民族的风俗、 文学等民族的共同文化, 可以是整个民族的特性和精神。 由此他 认为, 中国民族的特性和民族文化的精神是中国民族数千年来立国于亚洲大陆的所以然 , 是中国民族 主义的根源, 因此, 整体上保守此一民族文化是必须的 。 然而, 梁启超又着重指出, 仅保守其所本有的道德文化是决不够的 : 仅淬厉固有而遂足乎? 曰: 不然。今之世非昔之世, 今之人非昔之人。 昔者, 吾中国有部民 势使然也。吾国夙巍然屹立于大东,环列皆小蛮夷, 与他方大国未 而无国民。非不能为国民也, 一交通, 故我民常视其国为天下。耳目所接触, 脑筋所濡染, 圣贤所训示, 祖宗所遗传, 皆使之有 可以为一个人之资格, 有可以为一家人之资格, 有可以为一乡、 一族人之资格, 有可以为天下人之 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夫国民之资格虽未必有以远优于此数者 , 而以今日列国并 资格, 立、 弱肉强食、 优胜劣败之时代, 苟缺此资格, 则决无以自立于天壤。 故今日不欲强吾国则已, 欲 强吾国, 则不可不博考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 , 汇择其长者而取之, 以补我之所未及。 今论者于 学术、 技艺, 皆莫不知取人长以补我短矣, 而不知民德、 民智、 民力实为政治、 学术、 技艺之大 政治、 原。不取于此而取于彼, 弃其本而摹其末, 是何异见他树之蓊郁而欲移其枝以接我槁干, 见他井 之汩涌而欲汲其流以实我眢源也! 故采补所本无以新我民之道, 不可不深长思也。( 第 8—9 页) “采补其所无” , “国民的意识 ” 这一段讲的就是 主要是指 一向为中国人之所无。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 《新民说》 迄至于梁启超写 的时代, 中国人一直是王朝的子民, 共和国还未出现, 自然也就不会有国民 资格的自觉了。梁启超认为, 在列国并立、 弱肉强食的时代, 民族国家的自立之道, 首要者即在于树立 “国民” 之意识, 即一国之公民的意识。他认为这是学习西方政治学术技艺的根本所在 : 世界上万事之现象不外两大主义 , 一曰保守, 二曰进取。人之运用此两主义者, 或偏取甲, 或 偏取乙, 或两者并起而相冲突, 或两者并存而相调和。 偏取其一, 未有能立者也。 有冲突则必有 调和。冲突者, 调和之先驱也, 善调和者, 斯为伟大国民, 盎格鲁撒逊人种是也。( 第 9 页) 梁启超主张, 在道德的问题上如同在一切问题上一样, 应当兼取保守和进取的态度, 一方面保守 其旧, 一方面进取其新, 所以, 他主张的新民说, 既不是全然蔑弃传统道德, 也不是仅仅抱守传统道德, 而 调和主义是处理世界万事万物的最佳原则。 是两者的调和并存。他认为善于进行调和才是伟大的国民,
① ② ③ ④
: 《新民说》 , 1994 年, 梁启超 宋志明选注本,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第 2 —3 页。 本文所引新民说皆据此本, 下引 文中夹注页码。 此书, : 《原强》 , 《严复集》 , 1986 年, 严复 见 北京: 中华书局, 第 27 页。 : 《唐才常集》 , 1980 年,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 北京: 中华书局, 第 32 页。 , 《新民丛报》 本馆告白 第 1 号。
·52·
陈
“私德” 来: 梁启超的 论及其儒学特质
。《论私德》 公德的思想 是梁启超在 1903 年秋美洲之行归来、 总体思想发生转变后所写的。因此, 从 《新民说》 , 《新民说》 , 最后完成的总体来看, 梁启超对公德和私德同样重视和肯定 中的“私德说” 与 “公德说” “公德说” 共同体现了他的道德思想, 而且补充了 的基础。本文将从这一点入手, 力图揭示梁 。《新民说》 以及道德思想从传统到现代转化的合理途径 甚长, 为了使分析具有说服 启超的思想贡献, 力, 我们不得不较完整地引述其中的多处段落, 尽管这些段落的文字可能较长, 对读者的耐性有所考验。
No. 1 2013 ( Vol. 28 )
梁启超的“ 私德 ” 论及其儒学特质
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来
《新民说》 《新民说 》 要: 虽然梁启超 中的公德说在近代以来最有影响, 人们甚至把 的道德思
, 《新民说》 《论私德 》 , 想仅仅归结为公德说; 而实际上 中后写的 对公德说作了很大的补充和修正, 更 。《论私德》 《新 加深刻地思考了私德在整个道德结构中的基础意义和重要价值 不仅深化了他个人在 初始的道德论, 而且对由启蒙推动的道德反思的限度,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十年前, 便作了根 民说》 《论私德》 本性的揭示, 显示出思想家的深刻洞见 。同时 根本确立了梁启超作为近代新儒家的思想立 也奠定了儒家道德论在近代的调适和发展的典范 。 场和方向, 关键词: 梁启超; 私德; 公德; 新民; 儒家特质 作者简介: 陈来, 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 北京 100084 )
① ② ③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 1976 年, 参见李泽厚 北京: 人民出版社, 第 423 页。李泽厚在此书中, 对于梁启超的论述, 《新民说》 比起对康有为、 谭嗣同来, 要简略很多, 对梁启超的 基本未提, 对王国维的论述就更为简单了 。 《新民丛报》 , : 《言论界之骄子: 梁启超与新民丛报》 , 2005 年。 关于 参见周佳荣 香港: 中华书局, :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 , 1986 年; 刘邦富 : 《梁启超哲学思想新 参见勒文森 刘伟 等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6 年。后者第 5 章论 《新民说》 , 《论私德》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而全未及 的意义。类似的论文和著作 证究》 : 《梁启超伦理思想研究 》 , 《中国哲学 》 : 《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新探 》 , 《学术月 第 12 辑; 沈善洪 还有: 张锡勤 1984 年第 11 期; 唐凯麟 : 《走向近代的先声— — —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研究 》 , 1993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刊》 :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 1890 —1907 ) 》 , 1993 年, 年; 张灏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 194 —209 页。
二、 公德说
, 《新民说 》 面对 20 世纪初中国近代变革和国家富强的迫切要求 在 1902 年刚开始写作时, 明显 是以提倡公德为主导方向的。而公德说( 1902 年 3 月 10 日) 是梁启超将近代启蒙思想应用于当时中 国政治和道德领域的表现。这一思想是梁启超戊戌以后在日本受到近代西方社会思想等影响下迅速
②唐才常所主张 ③ 但都没有后来梁启超的 “新民德” , “新其政必新其民” 《新民说》 等, 系统、 雄辩而且 《新民丛报 》 : “本报取《大学 》 在 开办伊始, 便公开其宗旨 新 影响巨大。梁启超承继了严复等的思想, ④ ” 《大学 》 民之义, 以欲维新吾国, 当先维新吾民。 本有新民之说, 严复、 梁启超所说的新民则是指近
DOI:10.13613/ki.qhdz.002151
2013 年第 1 期( 第 28 卷)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学者曾提出 , 梁启超在历史上的主要业绩, 是他在戊戌 ( 1898 年 ) 之后到 ① 这是从推动近代思潮和改革运动 1903 年之间在 《清议报 》 、 《新民丛报》 上所写的思想启蒙的文章。 方面来讲的。其实, 如果不就社会思潮的启蒙而言, 梁启超学术的贡献在后来, 特别是 1920 年以后, , 更有建树, 但这不是本文的关注之点。本文关注的是, 从 1902 年初开始写作《新民说 》 到 1905 年底 《德育鉴》 “民德” 完成, 这一时期梁启超关于 思想的提出、 发展、 转变、 完成, 显示了他对“公德—私德 互补论” 认识的深刻性。 这一点使他不仅超越了同时代的思想者, 也是五四时代新学者所不及的。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 评价梁启超不能只着眼历史贡献 , 还应注重其思想贡献; 而要全面、 深入地了解梁 “启蒙的一元论” “启蒙一元论 ” 必须破除 思维, 才有可能。如果改变 的观察角度, 那 启超的思想贡献, 我们就自然会看到, 梁启超的思想贡献决不是止于 1903 年, 他的思想特点是不断变化发展, 在不 么, 断变化发展中增益着思想的深刻性和洞察力 。 《新民说》 共 20 节, 梁启超于 1902 年开始写作, 随写随发表在《新民丛报 》 半月刊上, 至 1906 年 ② , 结束。 研究梁启超的已有论著, 从列文森开始, 无不宣扬其《新民说》 前期所写的“论公德” 作为梁 启超道德伦理思想走向近代和批评传统道德思想的证明 , 这是合理的。然而, 研究者少有顾及其《新 ③这表明在 “论私德” “新民和私德” 。 中后写的 及其意义, 只有张灏曾在其著作最后一章讨论过 民说》 一般学者看来, 梁启超论公德的思想才最有意义 , 事实上在当时社会中造成巨大影响的也确实是其论
一、 新民论
《新民说》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梁启超在 开始, 便以 开其宗、 明其义。他说: 吾今欲极言新民为当务之急, 其立论之根柢有二: 一曰关于内治者; 一曰关于外交者。 所谓关于内治者何也? 天下之论政术者多矣, 动曰: 某甲误国, 某乙殃民, 某之事件政府之失 机, 某之制度官吏之溺职 …… 若是者, 吾固不敢谓为非然也。 虽然, 政府何自成? 官吏何自出? 斯岂非来自民间者耶? 某甲、 某乙者, 非国民之一体耶? 久矣夫, 聚群盲不能成一离娄, 聚群聋不 能成一师旷, 聚群怯不能成一乌获。 以若是之民, 得若是之政府官吏, 正所谓种瓜得瓜, 种豆得 豆, 其又奚尤? 西哲常言: 政府之与人民, 犹寒暑表之与空气也。室中之气候与针里之水银, 其度 必相均, 而丝毫不容假借。 国 民 之 文 明 程 度 低 者, 虽 得 明 主 贤 相 以 代 治 之, 及其人亡则其政
① 息焉。
这是援用西方哲人的一种看法, 以为政府的德行和官员的德行, 来自于一般民众的德行, 因而一 般民众德行若无进步, 则政府和官员的德行也不可能进步 。而梁启超在这里之所以一反传统的精英 主张官员德行来自民众, 乃在于他对改变当时普通国人对政治的普遍麻木态度感到极为迫 道德说, “民德” “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切, 故强调改变 的重要性, 从而提出 的呼吁。 “释新民之义” 他在第 3 节 指出: 新民云者, 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 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 二曰采补 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 时乃无功。先哲之立教也, 不外因材而笃与变化气质之两途, 斯即 众民亦然。( 第 7 页) 吾淬厉所固有采补所本无之说也 。一人如是, 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 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 下至风俗习惯、 文学美术, 皆 , , , , 。 、 有一种独立之精神 祖父传之 子孙继之 然后群乃结 国乃成 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 源泉也。 我同胞能数千年立国于亚洲大陆 , 必其所具特质有宏大、 高尚、 完美, 厘然异于群族者, 吾人当保 …… “ ” , ? 存之而勿失坠也 世或以 守旧 二字为一极可厌之名词 其然岂其然哉 吾所患不在守旧, 而患无真能守旧者。真能守旧者何? 即吾所谓淬厉其固有而已。( 第 8 页) “新民” 《原强》 、 “开民智 ” 、 我们知道, 近代的 呼吁在梁启超之前已经发起, 如严复 所提倡的“鼓民力”
·53·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代意义上的国民道德的改造与更新 。但这种改造与更新, 对梁启超来说, 并不是抛弃传统道德, 他明 新民之新字包含有二义: 一个意义是说, 锻炼激发本有的德性而使其日新之、 自新之; 另一个 确指出, 意义是说, 学习采纳本来所没有的新道德而使其纳新 、 开新、 更新之, 两者不可缺一。 可见, 他从一开 “新民说” 始就明确申明 并不是要人完全抛弃传统。他指出, 中国古代先哲的修养方法一向包括两方 , “所固有 ” 也就是淬厉其所固有的道德, 采纳原本没有而更新的道德。 在他看来, 广义地说 者不 面, 只是道德, 而且可以是民族的风俗、 文学等民族的共同文化, 可以是整个民族的特性和精神。 由此他 认为, 中国民族的特性和民族文化的精神是中国民族数千年来立国于亚洲大陆的所以然 , 是中国民族 主义的根源, 因此, 整体上保守此一民族文化是必须的 。 然而, 梁启超又着重指出, 仅保守其所本有的道德文化是决不够的 : 仅淬厉固有而遂足乎? 曰: 不然。今之世非昔之世, 今之人非昔之人。 昔者, 吾中国有部民 势使然也。吾国夙巍然屹立于大东,环列皆小蛮夷, 与他方大国未 而无国民。非不能为国民也, 一交通, 故我民常视其国为天下。耳目所接触, 脑筋所濡染, 圣贤所训示, 祖宗所遗传, 皆使之有 可以为一个人之资格, 有可以为一家人之资格, 有可以为一乡、 一族人之资格, 有可以为天下人之 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夫国民之资格虽未必有以远优于此数者 , 而以今日列国并 资格, 立、 弱肉强食、 优胜劣败之时代, 苟缺此资格, 则决无以自立于天壤。 故今日不欲强吾国则已, 欲 强吾国, 则不可不博考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 , 汇择其长者而取之, 以补我之所未及。 今论者于 学术、 技艺, 皆莫不知取人长以补我短矣, 而不知民德、 民智、 民力实为政治、 学术、 技艺之大 政治、 原。不取于此而取于彼, 弃其本而摹其末, 是何异见他树之蓊郁而欲移其枝以接我槁干, 见他井 之汩涌而欲汲其流以实我眢源也! 故采补所本无以新我民之道, 不可不深长思也。( 第 8—9 页) “采补其所无” , “国民的意识 ” 这一段讲的就是 主要是指 一向为中国人之所无。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 《新民说》 迄至于梁启超写 的时代, 中国人一直是王朝的子民, 共和国还未出现, 自然也就不会有国民 资格的自觉了。梁启超认为, 在列国并立、 弱肉强食的时代, 民族国家的自立之道, 首要者即在于树立 “国民” 之意识, 即一国之公民的意识。他认为这是学习西方政治学术技艺的根本所在 : 世界上万事之现象不外两大主义 , 一曰保守, 二曰进取。人之运用此两主义者, 或偏取甲, 或 偏取乙, 或两者并起而相冲突, 或两者并存而相调和。 偏取其一, 未有能立者也。 有冲突则必有 调和。冲突者, 调和之先驱也, 善调和者, 斯为伟大国民, 盎格鲁撒逊人种是也。( 第 9 页) 梁启超主张, 在道德的问题上如同在一切问题上一样, 应当兼取保守和进取的态度, 一方面保守 其旧, 一方面进取其新, 所以, 他主张的新民说, 既不是全然蔑弃传统道德, 也不是仅仅抱守传统道德, 而 调和主义是处理世界万事万物的最佳原则。 是两者的调和并存。他认为善于进行调和才是伟大的国民,
① ② ③ ④
: 《新民说》 , 1994 年, 梁启超 宋志明选注本,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第 2 —3 页。 本文所引新民说皆据此本, 下引 文中夹注页码。 此书, : 《原强》 , 《严复集》 , 1986 年, 严复 见 北京: 中华书局, 第 27 页。 : 《唐才常集》 , 1980 年,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 北京: 中华书局, 第 32 页。 , 《新民丛报》 本馆告白 第 1 号。
·52·
陈
“私德” 来: 梁启超的 论及其儒学特质
。《论私德》 公德的思想 是梁启超在 1903 年秋美洲之行归来、 总体思想发生转变后所写的。因此, 从 《新民说》 , 《新民说》 , 最后完成的总体来看, 梁启超对公德和私德同样重视和肯定 中的“私德说” 与 “公德说” “公德说” 共同体现了他的道德思想, 而且补充了 的基础。本文将从这一点入手, 力图揭示梁 。《新民说》 以及道德思想从传统到现代转化的合理途径 甚长, 为了使分析具有说服 启超的思想贡献, 力, 我们不得不较完整地引述其中的多处段落, 尽管这些段落的文字可能较长, 对读者的耐性有所考验。
No. 1 2013 ( Vol. 28 )
梁启超的“ 私德 ” 论及其儒学特质
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来
《新民说》 《新民说 》 要: 虽然梁启超 中的公德说在近代以来最有影响, 人们甚至把 的道德思
, 《新民说》 《论私德 》 , 想仅仅归结为公德说; 而实际上 中后写的 对公德说作了很大的补充和修正, 更 。《论私德》 《新 加深刻地思考了私德在整个道德结构中的基础意义和重要价值 不仅深化了他个人在 初始的道德论, 而且对由启蒙推动的道德反思的限度,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十年前, 便作了根 民说》 《论私德》 本性的揭示, 显示出思想家的深刻洞见 。同时 根本确立了梁启超作为近代新儒家的思想立 也奠定了儒家道德论在近代的调适和发展的典范 。 场和方向, 关键词: 梁启超; 私德; 公德; 新民; 儒家特质 作者简介: 陈来, 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 北京 100084 )
① ② ③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 1976 年, 参见李泽厚 北京: 人民出版社, 第 423 页。李泽厚在此书中, 对于梁启超的论述, 《新民说》 比起对康有为、 谭嗣同来, 要简略很多, 对梁启超的 基本未提, 对王国维的论述就更为简单了 。 《新民丛报》 , : 《言论界之骄子: 梁启超与新民丛报》 , 2005 年。 关于 参见周佳荣 香港: 中华书局, :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 , 1986 年; 刘邦富 : 《梁启超哲学思想新 参见勒文森 刘伟 等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6 年。后者第 5 章论 《新民说》 , 《论私德》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而全未及 的意义。类似的论文和著作 证究》 : 《梁启超伦理思想研究 》 , 《中国哲学 》 : 《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新探 》 , 《学术月 第 12 辑; 沈善洪 还有: 张锡勤 1984 年第 11 期; 唐凯麟 : 《走向近代的先声— — —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研究 》 , 1993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刊》 :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 1890 —1907 ) 》 , 1993 年, 年; 张灏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 194 —209 页。
二、 公德说
, 《新民说 》 面对 20 世纪初中国近代变革和国家富强的迫切要求 在 1902 年刚开始写作时, 明显 是以提倡公德为主导方向的。而公德说( 1902 年 3 月 10 日) 是梁启超将近代启蒙思想应用于当时中 国政治和道德领域的表现。这一思想是梁启超戊戌以后在日本受到近代西方社会思想等影响下迅速
②唐才常所主张 ③ 但都没有后来梁启超的 “新民德” , “新其政必新其民” 《新民说》 等, 系统、 雄辩而且 《新民丛报 》 : “本报取《大学 》 在 开办伊始, 便公开其宗旨 新 影响巨大。梁启超承继了严复等的思想, ④ ” 《大学 》 民之义, 以欲维新吾国, 当先维新吾民。 本有新民之说, 严复、 梁启超所说的新民则是指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