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
选贤与能男有分
(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不独子其子
①子:________
②子: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现实生活充满了缺失和苦难,才使得人们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

请从下面备选作品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说说在《大道之行也》中描绘了怎样相对应的理想图景。

备选作品:《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______
②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你认为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③教学相长也(________)
④学学半(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B.文章以比喻开篇,形象地论证了实践的重要性,为下面的论证做铺垫。

C.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D.“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排比,一气呵成,文气充沛。

(4)试结合现实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乙亥北行日记(节选)
戴名世
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涧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

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确实。

④浣:洗衣。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偶舍骑步行/屋舍俨然
B.余顾而慕之/元方入门不顾
C.自恨不如远甚也/自云先世避秦氏乱
D.盖江北之俗/盖大苏泛赤壁云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3)本文与《桃花源记》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北冥有鱼(________)
②怒而飞(________)
③志怪者也(________)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离言故事想象丰富,构思新颖,汪洋恣肆,字里行间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

B.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飞到九万里的大鹏,说明大鹏与人相比是自由而“无所特”的。

C.这篇寓言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就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也看不清天的颜色。

D.庄子道遥的人生观对扩展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新的境界。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是鱼之乐也________
②安知鱼之乐________
③子固非鱼也________
④请循其本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贤与能
B.是鱼之乐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C.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D.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安求其能干里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5)你是如何看待这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的?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注】①黔敖:齐国的一个富人。

②蒙袂辑屦: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

③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

(1)给短文拟一个题目。

(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以待饿者而食之________
②从而谢焉________
(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4)文中的“饿者”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例子也能体现这种精神?请举出一例。

8.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亲:________ ②男有分分: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下列选项中关于“大同世界”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中倡导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社会属于大同世界,人们有工作,有依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没有恶念恶行出现。

B.《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属于大同世界,孙悟空在那里自称为“齐天大圣”。

众猴对他俯首称臣,体贴照顾。

孙悟空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

C.《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属于大同世界,那里人们平等相处,生活富足,没有苛捐杂税,兵灾战乱,百姓安居乐业。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社会属于大同世界,那时候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为社会无私奉献。

(4)《大道之行也》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让人不由得想起《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节选)
【乙】
初至涧底,芳叔急于出峡,坐待峡口,不复入。

余独缘涧石而进,踞潭边石上,仰视双瀑从空夭矫①,崖石上覆如瓮口。

旭日正在崖端,与颓波突浪,掩晕流辉。

俯仰应接,
不能舍去。

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之穷。

左望有木板飞架危矶②断磴③间,乱流而渡,可以攀跻。

(《徐霞客游记·游九鲤湖日记》节选)【注】①夭矫:层曲。

②危矶:水边突出之石。

③磴:石阶。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清冽:________
②往来翕忽翕忽:________
③余独缘涧石而进缘:________
④涧右之路已穷穷: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左望有/木板飞架危矶/断磴间
B.左望有木板/飞架危矶/断磴间
C.左望/有木板/飞架危矶断磴间
D.左望有/木板飞架/危矶断磴间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坐待峡口,不复人。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指出【甲】文侧面写水的句子,并说说它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找出【乙】文正面描写水的句子,并说说它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10.阅读《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完成下列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独子其子妻子邑人
B.天下为公不足为外人道也
C.盗窃乱贼而不作其中往来种作
D.大道之行渔人甚异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特征,《桃花源记》则写出作者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记》所描绘的哪些社会生活场景,分别再现了《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会怎样的特征。

(4)《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造成铺排的效果,增强说理的气势;《桃花源记》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请任选一篇,结合文章内容,对其写作特点作简要赏析。

11.阅读下面的古文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②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③,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

②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③陇:通“垄”。

④牧竖:牧童。

⑤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①便要还家________
②阡陌交通 ________
③曳舟不得进________
④遂缘小溪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中往来种作其真无马耶
B.便舍船屋舍俨然
C.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
D.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1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的选文,完成小题
(甲)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帡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才通人才:只,仅仅
B.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
C.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D.女有归归:回来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无论怎样说都不知道有魏、晋两朝。

C.故人不独亲其亲。

译文: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

D.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方式不同。

甲文主要以朴实无华的叙述写桃花源的发现、景象和居民的生活,故事性强;乙文用严密的议论阐述“大同”社会的纲领、基本特征及和平安定的局面,逻辑性强。

B.文章主旨基本相同。

甲文作者借渔人在桃花源所见所闻的故事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
没有战争,没有苛政;乙文作者通过论述“大同”构想出一个理想的社会——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

C.甲文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乙文的“大同”是根据“世外桃源”的理想总结出来的。

D.甲乙两文语言各具特色。

甲文言简意丰,如“皆叹惋”三个字可以让人充分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多么巨大;乙文多运用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男有分,女有归”等,简洁凝练。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1)jǔ;fèn
(2)名词作动词,以……为子;子女
(3)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4)《马说》通过写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有才华,有能力的仁人志士被昏庸愚昧的统治者所埋没的命运悲剧。

而在《大道之行也》中,就此现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积极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任用他们,使其人尽其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的理想图景。

【解析】【分析】(1)“选贤与能”:选拔任用贤能的人。

与,通“举”。

读“jǔ”。

“男有分”:男子各有良好的职业。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读四声。

注意据义定音。

(2)“不独子其子”: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第一个“子”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以(其子)为子。

第二个“子”是名词:孩子。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行”:施行。

“为”:是。

还有“天下为公”判断句的翻译。

(4)结合作品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分别答出《大道之行也》与这篇作品所描绘的不同图景。

如《卖炭翁》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然后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而在《大道之行也》中,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故答案为:⑴jǔ;fèn;
⑵名词作动词,以……为子;子女;
⑶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⑷《马说》通过写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有才华,有能力的仁人志士被昏庸愚昧的统治者所埋没的命运悲剧。

而在《大道之行也》中,就此现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积极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任用他们,使其人尽其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的理想图景。

【点评】⑴文言文阅读中的翻译的基本做题原则是据义定音。

本小题的两个划线字都是通
假字,一定要根据语境来推断。

⑵本小题考查一词多义。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确定用法及意义。

第一个“子”是词类活用,第二个“子”是古今异义,都是常见的用法,具体意义不可脱离语境来推断。

⑶要抓住关键的字眼翻译,“为”是判断句的标志,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除,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保证不丢分。

⑷本小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主旨理解和课内学习的情况。

首先要对《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三个作品有深入的理解,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对文段中“大同世界”的内涵进行具体的描述,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简洁性。

【附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2.(1)同“鳏”,老而无妻;女子出嫁
(2)所以人们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只以自己的孩子为孩子。

(3)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纲领;二是基本特征,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人人安居乐业,满足人的精神愉悦需求;三是美好前景。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矜”,通假字,通“鳏”,老而无妻;“归”,女子出嫁。

(2)本题翻译重点字词:“故”,所以;“子”,以……为子。

(3)结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分析:社会纲领;结合“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分析得出基本特征:第一方面,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第二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方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结合“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得出:美好前景。

故答案为:⑴① 同“鳏”,老而无妻;② 女子出嫁
⑵所以人们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只以自己的孩子为孩子。

⑶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纲领;二是基本特征,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人人安居乐业,满足人的精神愉悦需求;三是美好前景。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的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文章的段落层次,概述层次内容。

【附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3.D
解析:(1)味美;反思;推动,促进;同“教”,教导
(2)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3)D
(4)①只有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旨:味美。

长:推动,促进。

通假字词,学:同“教”,教导。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虽:即使。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3)D.排比应该三句或以上,这里不是三个。

(4)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学是教育和学习的双方,相是相互,长是启发,促进增长知识,促进共同成长。

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增长知识,共同在成长。

故答案为:⑴味美;反思;推动,促进;同“教”,教导
⑵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⑶D;
⑷①只有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