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受挫的教训是什么?——泡沫破灭前后的制度条件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经济受挫的教训是什么?——泡沫破灭前
后的制度条件的分析
Ⅰ. 问题状况的整理
在日本,19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其语气好像中国人谈"文革十年",悔恨与无奈兼而有之。
由于泡沫现象从1991年起开始破灭,各大银行均陷入不良资产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国内实体经济也从此一蹶不振,至今日本似乎已经失去了称雄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梦想,也失去了"日本经营模式"优越性的神话,甚至还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恢复元气的自信。
尽管日本国民总生产(GNP)或国民总收入(GNI)在这段时期内仍然维持在大约3兆7000亿至5兆美圆的规模(比较:中国为1兆多美圆,XX为10兆美圆),占世界经济份额的13-18%(比较:中国占6%,XX占30%),并且每年产生600-1000亿美圆的贸易顺差,在2000年对外纯资产达到1兆美圆以上 1,但是,根据《读卖新闻》最近进行的舆论调查,62%的成年人和75%的青少年还是对日本的前景持悲观态度 2。
泡沫的破灭导致了长期萧条。
但是,在此之前,日本的经济曾经出现过持续四十年高速成长的奇迹。
许多学者曾经认
为,这样伟大的成就不能仅仅归功于技术水平、企业的效率以及国际经济的环境,与国家权力结构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傅高义和约翰逊都强调"准政治性制度"、"独特的组织力、政策以及计划"乃至社会制度对于日本辉煌时代的重要性 3。
青木昌彦更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日美制度模式的比较分析方面 4。
然而,如果说经济的成功与某种制度存在着因果关系,那么,在遭受惨败之后就很容易会出现对有关制度条件的重新认识、反思甚至否定。
实际上,把泡沫现象导致的经济失败理解为日本制度模式失败的大有人在,与此相应,彻底改造产业结构和国家权力结构也的确成为1993年以来日本社会的基调。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日本的制度模式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评价,这种矛盾甚至反映在同一研究者身上,表现为结论的前后不相吻合 5。
正因为对日本制度的得失众说纷纭,而经济的泡沫现象又成为褒贬的主要分水岭,所以有必要对泡沫与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番特别认真的考察。
日本社会结构的本质特征不妨简化为在明治、大正时代的古典自由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时计划经济、以及战后民主化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1955年政治体制和1975年经济体制这两大方面 6。
1955年政治体制的支柱是1947年宪法以及1952年日美安保条约,在制度安排上表现为一党优势和科层制多元主义协商国家类型,政府与民间形成了围绕民主化利
益分配的复杂的关系网络。
而1975年经济体制的轴心则是在劳资和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准计划经济方式以及企业的内部者经营控制,通过主银行(而不是股东大会或政府部门)监控方式来保障资本运用的效率。
与此相联系,在大公司股份的构成中个人大股东所占的份额不过10%,表现出资本家法人化(奥村宏称之为"法人资本主义"7)的倾向。
应该承认,这样的模式比较适合赶超型社会的需要。
但是,以国内生产为中心、靠出口创汇而致富的积累型企业活动发展到头之后,必须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促进创造性的风险投资、增加服务行业以及知识产权的比重,并把经济的中心工作从扩大出口转向振兴内需。
日圆迅速地翻倍升值大幅度加快了产业结构转型的步伐,导致放松行政管制、开放市场、致力于国际协调。
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经济模式开始失灵,企业经营、雇佣关系以及行政指导等各种制度都受到挑战和改正。
泡沫现象的破灭以及随之而来的景气低迷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改造,迄今为止,日本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这个过程尚未完成。
众所周知,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股票、土地等资产价格异常上涨(尤其是在基础价格、错误预期价格之外的非理性投机价格的飚升)的泡沫现象。
问题是在日本为什么泡沫会达到其他国家前所未见的程度?为什么由此产
生的巨额不良资产和呆帐不能得到及时处理?造成这个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重创的主要原因究竟是政策的一时失误,还是制度安排上的根本性缺陷?研讨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日本,也有利于正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特别是在伊拉克战争箭在弦上的现阶段,考虑到XX为了维护美圆作为"石油通货"的地位而发动战争的深层动机有可能开辟出另一条"货币战争"(美圆对欧元、日圆对人民元)前线的较大概率,如何防止IT精密制导炸弹与金融炸弹先后落下的问题更具有非常迫切的意义。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试图对日本经济遭受挫折的前因后果进行初步的考察,进而分析相关的政策失误和制度缺陷,并介绍一些主要的改革举措。
由于泡沫造成的经济失败事关重大,无论学界还是实际部门都非常重视从中吸取教训,日本在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是很丰富的 8。
尤其是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的"二十一世纪综合研究项目"对1980年以来二十年间日本经济和政治所进行的深入考察和分析 9,提供了详实的素材和精辟的论述,笔者从中获益匪浅,有必要特此说明。
Ⅱ. 两个起点:国际贸易的巨额顺差和日圆汇率的急剧升值
日本经济泡沫现象的远因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初期。
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使维持多年的1美圆对360日圆的外汇兑换率出现浮动。
为了避免日圆升值,大藏省和日本中央银行联手抛售日圆收购美圆,造成巨额货币被投放到市场之中,形成连续两年的资金过剩流动性累积。
再加上1972年8月,田中角荣在就任首相前后宣布列岛改造计划,把每年经济增长率高估到10%。
这就无意之间在物价、地价机制中种下了酝酿泡沫的病根。
接着在1973年后期爆发了石油危机,导致原油价格猛涨四倍,这对严重依赖进口原油的日本经济打击极大,一时出现负增长(-1%--2%)以及高通货膨胀率(26%)的危局。
受石油涨价影响的企业只好采取解雇工人的方式来降低经营成本,而无法向产品价格转嫁压力的企业则纷纷倒闭,其结果在1974年出现了破产失业的高潮,劳资纠纷因此激化。
当年度日本全国出现的罢工事件达一万数千件,参加人数多至一千四百余万人。
为了维护经济基础和社会安定,经过交涉协调,企业、工会以及政府在1975年达成妥协性解决的协议:企业保障工人的就业权,工会降低加薪要求甚至同意减少劳动报酬,政府则通过大量发行赤字国债、建立就业资助制度、投入政府资金等方式来提供雇佣后援。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日本逐渐形成了财界、工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自民党议员集团共同组成的利益协调机制,这就是所谓的"1975年体制"。
正是这种准社会主
义的结构性特征妨碍了对泡沫破灭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10。
在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进一步采取大规模扩张财政的政策,以便刺激经济景气。
到1982年,日本发行的国债占GDP的35%。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1975年体制"也得到加强和改进。
不仅以政府保护产业为宗旨的"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1978年生效)得到进一步贯彻,而且还通过了"特定产业结构改造临时措施法"(1983年)。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组织出现了"终身雇佣制"、"年功薪金制"以及"企业内部工会"等三种有特色的制度安排,政治和社会系统也形成了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各种节能高效的机制。
其结果制造业和贸易业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在石油价格猛涨和日圆升值的不利条件下,日本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倒日益增强,并且在发达国家中最先摆脱世界性滞胀和经济危机的阴影。
由于国际竞争力的强化,日本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而XX一直为通货膨胀所困扰,不得不采取严格紧缩银根的政策,导致银行高利率和美圆升值(日圆相对贬值),不利于XX企业出口创汇,于是形成了日本民间和政府积累了大规模的收支顺差、XX民间和政府都赤字累累的局面,日美经济摩擦日益激化。
根据XX商务部发表的统计数据,1983年XX
对日贸易赤字有史以来第一次突破200亿美圆大关,高达216.65亿美圆,1984年又飚升到368亿美圆,而同年XX贸易逆差则达到创记录的1233亿美圆。
为了改变贸易不均衡的状态,XX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联合起来强烈要求日本增加进口、扩大内需、缓和行政限制措施 11。
面临咄咄逼人的国际压力,当时的中曾根内阁只好大张旗鼓地缓和对房地产的限制、积极投资兴建大规模的公共事业、在不动产开发等土木工程中引进民间竞争机制、提出迁都设想等等,并通过立法和行政命令对不动产投资采取各种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通过修改证券交易法、放宽企业上市资格标准等举措把民间资金吸引到股票交易市场。
这一系列动作导致日本的地价和股价从1984年左右开始上升。
特别是日本银行在放贷时片面强调土地担保这一前提条件,而地价暴涨又使得银行贷款抵押物被过高估价,土地担保实际上已经丧失了预防风险的作用。
这是促使日本经济泡沫化的直接原因,是泡沫现象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