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第九次月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第九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特殊的筋肉技巧。
例如写字、作画、弹琴等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舌唇齿诸筋肉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
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特殊的筋肉技巧。
学一门艺术特殊的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模仿。
“模仿”和“学习”本来不是两件事。
姑且拿写字做例来说。
小儿学写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再其次是临帖。
这些方法都是借旁人所写的字做榜样,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
但是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学写字最得益的方法是站在书家的身旁,看他如何提笔,如何运用手腕,如何使全身筋肉力量贯注在手腕上。
他的筋肉习惯已养成了,在实地观察他的筋肉如何动作时,我可以讨一点诀窍来,免得自己去暗中摸索,尤其重要的是免得自己养成不良的筋肉习惯。
诗人和文人常欢喜说“思路”,所谓“思路”并无若何玄妙,也不过是筋肉活动所走的特殊方向而已。
中国诗人和文人向来着重“气”字,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气”字研究一番,就可以知道模仿筋肉活动的道理。
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一段话: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
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到我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所谓“必有句调奔赴腕下”。
从此可知从前人所谓“气”也就是一种筋肉技巧了。
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
做诗文的人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义对于读者所产生的影响。
这四样都是专门的学问。
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我们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
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
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
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
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例子。
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也极多。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
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
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
旧经验大半得诸模仿,新综合则必
自出心裁。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
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1.下面关于“模仿”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模仿是学习艺术的初级阶段,琴、书、画等各种艺术都是从了解并模仿各自特殊的筋肉技巧开始,以前人为榜样,可以避免自己走弯路。
B.诗文艺术也需要模仿。
中国诗人注重的“声”“气”都可以模仿,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模仿,其实这种模仿也是一种学习。
C.匠人是艺术家的前期,能够惟妙惟肖的模仿是匠人必有的本领,有了这样的手腕之后,再有一定的妙悟,那就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了。
D.模仿是艺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做足了功夫,并不断进取,才有可能创造,这就说明创造离不开模仿。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习艺术特殊的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模仿。
以书法为例,只有站在书家的身旁,模仿他如何提笔、用腕,如何养成筋肉习惯,才能学得诀窍,练好书法。
B.文人所谓的思路也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筋肉技巧。
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到了“声本于气”“求之于声”,认真推究,这里所谓的“气”也是一种筋肉技巧。
C.前人在字义、字音、字句的排列等方面都有了专门的学问研究,并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成绩,我们大可借鉴,不必一一再去发明。
D.艺术的特殊的筋肉技巧并不玄妙,也不荒唐,但若要有创造就必须先通过认真地模仿这种筋肉技巧,进而来累积经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想学到一门艺术,就应该了解并学习它的特殊的筋肉技巧,若能很好地模仿和借鉴他人,就会逐渐养成好习惯。
B.每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种学问,因此在学习一门艺术时,如果不能学到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不能利用过去的经验,吸收已有的文化,就很难有所成就。
C.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就说明,只有长期的模仿才能成为艺术家。
D.艺术家要有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妙悟可以让人有所创作,手腕可以让创作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得于模仿,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
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
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
词辩占对,尤是所长。
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
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
未弱冠,州辟主簿。
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
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
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
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
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
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
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
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
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
而重厚沈密,外莫窥其际。
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日:“卿天爵[注]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荣也。
”又除羽林监。
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日:“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帝抚掌笑日:“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朕?”聪因投戟而出。
帝曰:“薛监醉耳。
”其见知如此。
二十三年,从驾南征,兼御史中尉。
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齐州刺史,政存简静。
卒于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以存遗爱。
赠征虏将军、华州刺史,谥曰简懿侯。
魏前二年,重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延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薛聪传》)【注】天爵:天然的爵位。
指高尚的道德修养。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B.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C.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D.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薛聪为人清高,博学多才。
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深入研究前人的言行,擅长辞藻辩驳与应对。
B.薛聪官运亨通,敢于直谏。
他被当时的人称赞,因此被朝廷任命为著作佐郎,起点很高;他任书侍御史,敢于弹劾豪强,连孝文帝都敬畏他。
C.薛聪深得信任,受到重用。
他被孝文帝视为心腹,总是陪伴侍卫在其身边参与谋划;他长期担任直阁将军,宣武帝登基后又任都督等职。
D.薛聪任性而为,受人尊重。
当皇上戏问他是否为蜀人时,他扔了手中的戟后出去;当他在齐州去世后,官民因怀念他而留下他的坐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
(5分)
(2)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①
黄庭坚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②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流放四川六年之后遇赦放还,回归家乡分宁(今江西修水)途中。
②瞿塘、滟灏: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中最险处。
8.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5分)
9.第二首诗笔力雄奇,请结合诗句分析其“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离骚》中写古代圣贤推重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诗句是:“,”。
(2)《三峡》中表现三峡春冬之水清澈异常的句子是“,”。
(3)《琵琶行》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达音乐间歇时诗人主观感觉的诗句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创造病
老舍
杨家夫妇的心中长了个小疙瘩。
结婚以后,心中往往长小疙瘩,非经过相当的时期不会抽叶开花。
他们的小家庭里,处处是这样的花儿——桌、椅、小巧的玩艺儿。
长疙瘩的时期,他们的小家庭象晴美人间的唯一的小黑点,只有这里没有阳光。
他们的谈话失去了音乐,他们的笑没有热力,他们的拥抱象两件衣服堆在一起。
他们几乎想到离婚也不完全是坏事。
过了几天,小疙瘩发了芽。
这个小芽使小家庭里雷雨交加。
芽儿既已长出,花是非开不可了。
花带来阳光与春风,小家庭又移回到晴美的人间来。
那个小疙瘩,使他们的生活不至于太平凡了,使他们自信有创造的力量,使他们忘记了黑暗而喜爱他们自己所开的花。
前些日子,他俩一人怀着一个小包。
春天结的婚,他的薄大衣在秋天也还合适。
可是冬已在风儿里拉他的袖口,他轻轻颤了一下,心里结成个小疙瘩。
他有件厚大衣;生命是旧衣裳架子么?他必须做件新的大衣。
没有它,生命是一片荒凉;风,寒,与颤抖。
他知道在定婚与结婚时拉下不少的亏空。
可是生命是创造的,人间美的总合是个个人对于美的创造与贡献;他不能不尽自己的责任。
他也并非只顾自己好看;他是想象着穿上新大衣与太太一同在街上走的光景与光荣:他是美男子,她是美女人,在大家的眼中。
但是他必须和太太商议一下。
他也准知道太太必定不拦着他,她愿意他打扮得漂亮。
可是他不能利用这个而马上去作衣裳,他有亏空,所以根本不能和太太商议。
怎办呢?他心中结了个小疙瘩。
他不愿意露出他的心事来,但是心管不住脸。
藏着心事,脸上会闹鬼。
她呢,在结婚后晓得了爱的完成并不能减少别的困难。
可是他们还都年少,不应当把青春随便地抛弃。
假若处处俭省,等年老的时候享受,年老了还会享受吗?她得先买个冬季用的黑皮包。
她有个黄色的,春秋用着合适;还有个白的,配着个天蓝的扣子,夏天——配上长白手套——也还体面。
冬天,还要有合适的皮包。
她也不愿意告诉丈夫,而心中结了个小疙瘩。
他们都偷偷地详细地算过账,看看一月的收支中间有没有个小缝儿。
差不多没有!他们不能屈服,生命的价值是在创造。
假如不能十全,二人都愿自己去牺牲。
他愿意设法给她买上皮包,自己的大衣在热烈的英雄主义之下可以后缓;她愿意给他置买大衣,皮包只是为牺牲可以不买。
他们热烈地辩驳,拥抱着推让,没有结果。
及至看清了买一件东西的钱还没有着落,他们的勇气与相互的钦佩使他们决定,爽性借笔钱把两样都买了吧。
他穿上了大衣,她提上了皮包,美丽快乐充满了世界。
债是要还的,但那是将来的事,他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况且他们并非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东西上,他们所必需的没法不买。
假如他们来一笔外财,他们就先买个小汽车,这是必需的。
冬天来了。
大衣与皮包的欣喜已经渐渐的衰减,这两样东西并不象在未买的时候所想的那么足以代替一切,那么足以结束了借款。
多么长的晚上呢,不能出去看电影,不能去吃咖啡,不能去散步。
坐在一块儿说什么呢?干什么呢?
这回,那个小疙瘩是同时种在他们二人的心里:得买个话匣子。
要买就买下得去的,不能受别人的耻笑。
下得去的,得在一百五与二百之间。
杨先生一月挣一百二,杨太太挣三十五!他们谁也没有首先发难的勇气,可是他们都留神报纸上的小广告,杨太太看见了:明华公司的留声机可以按月付钱,八个月还清。
她把这段广告用红铅笔勾起来,放在丈夫的书桌上。
他看见了,对她一笑:她回了一笑。
在寒风雪地之中忽然开了朵花!
留声机拿到了,可惜片子只买了三片,都是西洋的名乐。
片子是要用现钱买的,他们只好暂时听这三片。
他们想象着,在一年的工夫,他们至少可以有四五十片名贵的音乐与歌唱。
他们可以学着唱,可以随着跳舞,可以闭目静听那感动心灵的大乐,他们的快乐是无穷的。
杨太太预备下绸子手绢,专去擦片子。
那个机器发着欣喜的光辉,他们听着,看着,抚摸着,从各项感官中传进来欣悦。
在一个星期里,他们把三张片子已经背下来。
如若再使它们旋转,大概邻居们也会暗中耻笑。
离下月还有三个多星期呢。
为等到下月初买新片,而使这三个多星期成块白纸,买了话匣和没买有什么分别呢?马上去再买新片是不敢想的,这个月的下半已经很难过去了。
看着那个机器,他们有点说不出的后悔。
把它送回去损失一个月的钱与那三张片子,是个办法,可他们俩连讨论这个事都不敢,因为买来时的欣喜是那么高。
青年是不肯认错,更不肯认自己呆蠢的。
他们相对愣着,几乎不敢再瞧那个机器;那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一块心病。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讲述了杨家夫妇的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如“杨太太预备下绸子手绢,专去擦片子”就表现出她对留声机的珍爱。
C.“冬已在风儿里拉他的袖口”运用了拟人手法;“拉他的袖口”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冬季即将到来的意思。
D.杨家夫妇虽然没钱买大衣和皮包,但是他们深爱着对方,愿意放弃购置自己必需的物品,去成全爱人。
E.小说把平凡的话语调动得生动有力,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写出了简单的、有力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2)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的题目富有深意,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以“创造病”为题的妙处。
(6分)
(4)小说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分别表现出杨家夫妇怎样的人生态度?请找出两处简要分析。
你怎样看待他们的人生态度?请就此说说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滨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百年锐思周有光:老藤椅,慢慢摇
2013年1月23日,我第一次走进位于北京后拐棒胡同的周有光先生的书房。
周有光先生刚过108岁生日不久。
书房不大,墙旧旧的,书橱也小。
令我意外和惊喜的是周老的精神。
原以为茶寿的老人,不是躺在床上,就是说话不清楚了,但周老神智清晰,双目有神,安坐在略显逼仄的书屋里,接待着一拨又一拨的来访者。
周老是语言学家,每次与他交谈,他的话题都离不开自己的专业。
由于各地方言不同,推广普通话就成为必然。
“1956年,成立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陈毅当主任,我是成员。
别人笑话说,你们自己都不会说普通话,还推广。
但话不能这么讲,因为先要有标准,才能学好普通话。
”周老说。
从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周老遭遇几次病患,几次住院治疗,甚至出现过“病危”,但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周老依旧很精神,思路清晰,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地说,很有条理。
说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先生告诉我,我的身体不太好,但人都是要死的。
说这时他一脸的平静,好像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可谓看淡生死。
保姆小田说:奶奶(张允和)在的时候,他们经常晚上一起吃点东西,喝杯牛奶,说说话;上午和下午都会喝一杯红茶或咖啡,还互相碰杯。
这就是所谓的“举杯齐眉”吧。
奶奶
走后有半年爷爷心里很不痛快,半年后他开始恢复,但生活方式简单多了。
2014年冬,周有光的好友、妻弟张寰和在苏州去世,这个消息瞒着周有光。
稍后我去拜访周老时,周老向我问起,他学着保姆的叫法说:“五舅妈(周孝华)好吗?五舅舅(张寰和)好吗?”我只得回答说:“好,都好。
”
2015年夏,周有光的妻妹张充和在美国去世。
张充和是周有光和张允和的“红娘”。
当年在他们的婚礼上,张充和高兴地唱起昆曲《西厢记》。
周老至今不知道张充和去世的消息。
但是一个更意外的消息牵动了周老的心。
当时尽管他还在医院,但隐约中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因为儿子晓平已经好多天没来陪他了。
周晓平于2015年1月22日去世,享年82岁。
此前几天,他还在父亲周有光的110周岁生日会上忙碌着。
很多拜访过周有光先生的人都知道周晓平,他儒雅。
温和,热情,负责,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周有光与张允和育有一儿一女,即晓平、小禾。
抗战时期,小禾随父母到重庆居住,突患疾病夭亡,成为周有光夫妇的人生之痛。
不久,晓平又被流弹击中,幸亏美军医院及时为其手术,才得以生还。
在周有光先生108岁生日时,晓平说:“这段时间记者写文章,说我爸抗战时中了流弹捡回一条命,其实是我中了流弹,搞错了。
”说起往事,晓平一脸轻松,父母身上宽容的基因,传承到他身上。
说起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晓平说:“父亲从不硬性规定我读什么书,各种书都可以看,四大名著要看,而且要看懂,还要看各国的名著。
”周有光不太喜欢收集字画,他说艺术虽然很重要,但过多地沉溺其中不值得。
他认为读书一定要读真正能够获得知识的书。
或许正是这样无意的引导,让晓平走上了科学之路。
晓平说:“父亲晚年生活中我陪伴他的时间较多,不知不觉中我和他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父子关系。
我妈说我们是‘多年父子表兄弟’。
”
在拜访周老的那天,我去见了沈从文的长子龙朱,龙朱是代表家属去接周老出院的。
晓平去世的事龙朱当时很为难,但最后还是决定告诉周老。
当着一众小辈的面,龙朱介绍了晓平的病情和住院情况,希望尽可能以一种老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说明晓平的离世。
没想到周老很平静,似乎他心里早已知道,但是在得知儿子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独处时,他还是黯然神伤。
犹记得较早那次拜见周老前,我预先打印了关于合肥张家纪事一书的两个预选书名,请周老定夺。
先生手持放大镜仔细地看,然后慢慢斟酌。
周老为我题字“历史进退,匹夫有责”,“要从世界看中国,不可从中国看世界”,书名定下,他还为我的书题写书名《流动的斯文》。
从“斯文”说到孔孟之道,晚年的周有光先生主张儒学的现代化。
他认为,儒学的历史任务是维护帝王政权,建设稳定而繁荣的封建社会,在两千多年中做出了伟大的成绩。
儒学不仅能为封建专制服务,也能为现代社会服务。
儒学中有跨越时代的至理,“孔子、孟子在
两千多年前就有许多高明的说法,非常了不起。
”他说。
2013年9月又去拜访周有光先生,我特地带了一段视频,录的是张寰和先生对周有光先生的问候。
当时周老饶有兴趣地看着平板电脑,还用手触模了下屏幕,接着像是报告新闻般介绍,上个周末这个东西卖了六十万台,不得了哩。
我吓了一跳,因为这条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周老随看随记随用,对新鲜事物时刻关注,真是“闻道”到家了。
犹记得周有光先生对我名字的解读:“你的名字好啊,王道,中国儒家讲究王道,不搞霸道那一套!”
2015年7月29日我去拜访周老,见他脸色渐渐红润,精神正在恢复,不禁欣然。
保姆的一句提醒更让我惊喜——他的头上长出了一些黑发,有些白发正在消退。
我跟先生开玩笑说这是“返老还童”,对先生说的关于“人的死亡与否”等话,我说他是“童言无忌”,先生哈哈大笑,像个可爱的孩子。
(节选自《名人传记》2015年第10期,作者:王道)【相关链接】
因为写作关于合肥张家纪事的书,作者多次采访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先生,最近一次是2015年7月29日。
2015年,周老已110岁高龄,依旧精神矍铄,口齿清晰。
周老对自己住院治疗并不忌讳,他侃侃而谈,有种“视死如归”的平静和坦然,周老的豁达和开朗,促使作者动笔,还原这位可亲可爱、渊博睿智的人瑞学者。
(1)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周有光是语言学家,他的专业就是推广普通话,于是他制定普通话标准,学普通话,以便统一各地方言。
B.“举杯齐眉”仿用“举案齐眉”,形象地写出了晚年的周有光、张允和夫妇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情景。
C.周晓平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与父亲的不一样,这是由周有光先生无意的引导造就的。
D.书名《流动的斯文》涵义深厚,斯文指文化,流动即传承,书名意谓中国悠久的儒学文化传承现代。
E.周有光先生豁达开朗,平静坦然,传记中是通过他对自己住院治疗并不忌讳这样的情节予以表现的。
(2)这篇传记写到了作者对周有光先生的多次拜访,请按照拜访时间的顺序梳理概括拜访的重点内容。
(6分)
(3)这篇传记的主人是周有光,可是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周晓平,这是为什么?请联系材料具体回答。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