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双鸭⼭市第⼀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历史期末试题
⾼⼆历史期末试题
第I卷(选择题)
⼀、选择题(本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1. 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宗法制度通过⾎缘关系的亲疏确⽴起了⼀整套⼟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B. 宗法制下的家族等级关系,同时也是政治⾪属关系
C. 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也有奴⾪
D. 礼乐制度起到了维护宗法制的作⽤
2.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次是项⽻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个⼉⼦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益发展完善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 ⾎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 利⽤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段
3. 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级负责
B. 郡县是地⽅⾏政管理机构
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与君的关系
D. 郡县完全由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4. 13.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 秦朝设⽴御史⼤夫和太尉
B. 隋唐实⾏三省六部制
C. 北宋设⽴枢密使和通判
D. 元朝设⽴中书省
5.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3年,博⼠淳于越进⾔:“⾂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弟功⾂,⾃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弟为匹夫,卒有⽥常六卿之⾂,⽆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能长久者,⾮所闻也。

”上⽂中的“师古”指()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世袭制
6. “三分相权,扩⼤了议政⼈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益的效果。

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提髙了⾏政效率。

”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具有三权分⽴政治的民主性
C.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D.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7.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
归于朝廷。

”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的是为了提⾼地⽅政府办事效率
B. 有利于消除地⽅权重的弊端
C. 造成地⽅政府权⼒过⼩
D. 导致地⽅政府⼈浮于事
8.据统计,北宋时,科举出⾝的官员占了总官员的40%,⽽在唐代这⼀⽐例只有15%。

出现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印刷术的进步B.科举制度的创⽴与完善
C.统治者的统治策略D.市民阶层的壮⼤
9.明代科举考试流程有严密的程序,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

考⽣所带考具均有规定,如帽⽤单毡,鞋⽤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物必须切开等。

从这⼀记载,可以推知明代()
A.⼈才选拔更加注重形式B.⽤⼈标准侧重道德品⾏
C.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深D.科举制的影响⽇益扩⼤
10.这种密折治国术为什么独独盛⾏于雍正时期?雍正和别的君主相⽐,有着⾮同寻常的资质:⼀是精⼒过⼈,普天之下⽆事不想过问和插⼿,在这种雄主的⼿下,官员可别指望有什么隐私,妻妾争风的家丑不过夜就被雍正知道了。

⼆是多疑忌刻,雍正最忌官僚结党,⽽这类实质为“⼩报告”的密折正是防范⾂下欺蒙的利器。

材料中的密折制度表明()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
B.清朝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严重
C.雍正皇帝精⼒旺盛,才智过⼈
D.⽅便皇帝掌控官员的各种⾏为
11. 《左传》隐公⼋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同意,擅⾃相互交换了枋⽥和许⽥,对此,周天⼦也只好默许。

这说明()
A. 重农抑商政策确⽴
B. 上地公有制形成
C. 上地兼并现象严重
D. 井⽥制遭到破坏
12. 《管⼦·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产时写道:把⼟地折算分租,实⾏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抓紧农时。

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兄弟全家关⼼劳动,不辞⾟苦地经营。

这⼀经济思想( )
A. 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
B. 推⾏重农的经济政策
C. 是在变⾰⽣产组织⽅式
D. 是要废除⼟地国有制
1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税制改⾰,如齐国实⾏“相地⽽衰征”、鲁国实⾏“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私⽥”都要按亩纳税。

这⼀时期的改⾰()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抑制了⼟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 是孟⼦仁政主张的实践运⽤
D. 促进了⼟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14. 宋代法律规定,在⽥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验证卖主的⼟地所有权凭证;订⽴⼟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
产的四⾄、亩数、价钱及交易年⽉;⽴契付钱后买卖双⽅还须把契约送⾄官府验证、盖印。

这反映了宋代()
A. ⼟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B. 政府实⾏不抑兼并的政策
C. 政府重视⼟地所有权的转移
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15. 北宋政府曾专为城市居民单独造户籍,即坊郭户籍,按财产多少分为⼗等,其税种也多样,⽐如宅税;地税,指城市店宅地基税,以及临时摊派,这些税种都以货币形式征收。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经济发展催⽣制度调整
B. 战争频繁影响税收政策
C. 中央政府强化⼈⼝控制
D.坊市制度得到恢复巩固
16. 康熙年间,钱塘⼈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妇每⽇纺棉三两,⽉可得布⼆匹,数⽉之织,可供数⼝之⽤,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当时()
A. 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 ⼩农经济并⾮是完全封闭的
C. 农村商品经济发达
D. 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柱产业
17. 明清时期,“九省通衢”的汉⼝城市规模扩⼤,⼈⼝剧增17倍,外来⼈⼝构成了市民的主体。

有⽵枝词云:“此地从来⽆⼟著,九分商贾⼀分民。

”这反映出汉⼝()
A. 社会⽣活习俗有了重⼤变化
B. 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C. 官府推⾏“⼯商皆本”的政策
D. 列强⼊侵推动了商业迅速发展
18. 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产⽣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园中去采桑,只因⼥⼦喂蚕忙。

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

”这反映了()
A.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B. 农民⽣活悠闲且富⾜
C.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D. 家庭⽣产的经营形式
19. 汉⽂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者,就可封爵。

但普通五⼝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根本⽆600⽯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贾所乘。

这表明在当时()
A. 农民⽣产⽣活⼗分艰⾟
B. 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
C. 商⼈可凭经济实⼒任官
D. 商⼈社会地位得到提⾼
20. 《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间门外南滚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矿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帝京,远连交⼴,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

……千⾥之商贾,骈肩
辐较……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A. 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 B. 商业
发展得益于经济政策的变化
C. 繁荣的商业市镇开始形成
D. 成为晋商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
21.孔⼦说“学⽽优则仕”,⽽他的弟⼦曾参要求“⼠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

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22.⽇本学者冈⽥武彦将中国古代的⼈⽣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和“术”为⼿段去绝对地⽀配和控制对⽴的另⼀⽅;理想主义,以⼈本来具有道义性这⼀道德⼈⽣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的东西,才能摆脱这⼀命运的束缚。

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 B.法家、墨家、道家
C.法家、墨家、儒家 D.道家、儒家、墨家
23.关于墨⼦的思想,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主张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的“仁”完全⼀致
B.主张⾮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民的要求
C.否认上天和⿁神的存在
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直很受统治者重视
24.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徒属,充满天下。

”其反映的现象是()
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
C.各国推⾏儒、墨思想D.私⼈办学现象出现
25. “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这反映的是( )
A. 法家的改⾰思想
B. 道家的⽆为思想
C. 儒家的民本思想
D. 墨家的尚贤思想
26.荀⼦的政治思想是在⼈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的。

他认为:⼈⽣⽽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性恶;所以要改造⼈性,通过⾃我改造和社会改造,⼈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
A. 荀⼦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 儒法并⽤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27. 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归服⾃然的隐⼠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限同情⼼与向上⼼的⽂化⼈的学派”。

据此分析,其中“全⾯归服⾃然的隐⼠派”的思想主张是()
A. “仁”和“仁政”
B. “⽆为⽽治”,⼩国寡民
C. 以法治国
D. “⽗⼦君⾂,天下之定理”
28.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看到“君视⾂如草芥,⾂视君如寇仇”句,说:“⾮⾂⼦所宜⾔。

”随后命儒⾂修《孟⼦节⽂》。

从⽂中可以看出()
A. 《孟⼦》未成为官⽅儒学
B. 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关系
C.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 《孟⼦》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29.荀⼦曾提出“从道不从君”的观点,这表明荀⼦()
A. 认为天⾏有常,⼈道有为
B. 把君⾂关系置于“礼”这⼀最⾼原则下
C. 反对君主实⾏专制统治
D. 主张实⾏“仁政”和德治
30.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吾将以教主尊孔⼦。

⽽教主不⾜以尽孔⼦,教主感化⼒所及,限于信徒。

举中国⼈,虽未尝读孔⼦之书者,⽽皆在孔⼦范围中也。

”这主要反映了()A. 儒家学说博⼤精深,内涵丰富 B. 儒家思想融⼊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政治化 D. 儒家对维护国家统⼀与稳定的作⽤
第II卷(⾮选择题40分)
31.中国传统社会始终⾯临着中央与地⽅关系调处的难题。

(14分)
材料⼀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是以武⼒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的原则,仍是“有其⼟、⽥、⼈民”的地⽅实体,并实⾏贵族世袭统治,地⽅拥有实权。

……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元,⽽不是⼀元的——中央与地⽅权⼒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本地⼈,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

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政制度史略》
请回答:
(1)据材料⼀,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的意图。

这⼀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了怎样影响?(4分)
(2)据材料⼆,指出汉代地⽅官员任⽤的特点。

这反映出中央与地⽅关系如何?(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权⼒的变化趋势。

(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天下之事⽆⼩⼤,皆决于上”,“丞相诸⼤⾂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可奏⾏。

岂得⼀⽇万机,独断⼀⼈之虑也。

且⽇断⼗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继⽉,乃⾄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三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范围的变化
材料四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运⾏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的⼼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些⼈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较重时,皇帝⼜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些⼈来承担政务,有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