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简介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时期出现的。
“琵琶”这个名称来自所谓“推手为枇,引手为杷”(最基本的弹拨技巧)所以名为“枇杷”(琵琶)。
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
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琵琶历史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
“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
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琵琶的种类
一、五弦琵琶。
二、南音琵琶。
三、响琶、月琶、高音琵琶、电
琵琶
南音琵琶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
是演奏福建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乐队中
南音琵琶
起着指挥作用。
常和南音洞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乐曲的旋律,使清淡、委婉的
福建南音,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具备月琴和琵琶两种乐器的优点,可以按琵琶的传统方法来定弦和弹奏,也可采用小提琴定弦法和使用小提琴弦。
“月琶”的发音比月琴铿锵有力,音量宏大,音质纯净,音色清脆、饱满而透亮、最适合与京胡合作为京剧伴奏。
琵琶的弹奏指法
左手指法:
捺、带、擞都是用左手指发音,因音量较弱,故又称虚音。
捺、带、擞:
捺、带、擞都是用左手指发音,因音量较弱,故又称虚音。
虚音是与左手弹奏的实相对而言的。
音量方面,实音较强,虚音较弱。
如在乐曲某些地方恰当地运用了虚音与实音的有机结合,可使乐曲在音量方面增添对比。
这种虚音与实音组合进行的方法,在琵琶传统文曲中见用最多。
现将有关捺、带、擞的演奏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1)捺
捺,又称“捺打”、“印”等。
演奏捺的方法,是在指关节的运动中,手指端取势将弦身击捺在相品位上,使得微声,捺与前面一音大都成上行进行。
(2)带
带,又称“带起”、“带音”、“放”等。
演奏带的方法:当右手弹出前一按音之后,接着在相品位上作向左内方或向外方一拨,然后离开弦身,带起一个较弱或稍强的音来。
带与前面一音大都成下行进行。
带起的音,有散音与按音之分。
带起散音时,须将按指向左内方或外方一拨,即可带出空弦散音来。
带起按音时,则须把下行进行的后一个音先用食指(或中指)按在相品位上,然后再作带的动作。
(3)擞
擞,又称“搔”、“搬”、“抓”、“粘”等。
演奏擞的方法:用左手指将弦身按在相品位上,用中指或名指在下面搔弦发音(如用左手中指按弦时,则用无名指搔弦),这是擞按音的奏法;如擞空弦散音时,则可在左手食、中、名三指中选择一较方便的指头去搔弦即可。
擞弦大都在同一条弦上进行。
右手指法:
弹挑类括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剔、抚、飞、双飞,而弹、挑是右手指法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法。
其他右手指法都是由弹挑衍变而来。
弹挑类:包括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剔、抚、飞、双飞,而弹挑是右手指法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法。
其他右手指法如夹弹、滚、分、摭、勾、抹、剔、飞等,都是由弹挑衍变而成。
而琵琶二字的命名,亦出自弹挑。
刘熙《释名》和应劭《风俗通》中,都有“推手前曰枇(即弹),引手却曰杷(即挑,“琵琶”古作“枇杷”)的记载。
a.弹:是用右手食指指甲端(一般用与拇指相邻侧的指甲端)触弦,将弦向左弹出发音。
b.挑:是用右手拇指指甲端(一般用大指外侧的指甲端)触弦,将弦向右挑进发音。
弹挑类其他指法的演奏方法:
c.夹弹:是用弹和挑在弦上作连续均匀而不很快的动,每拍依曲调节奏的快慢,一般作四声,有的或作二声。
d.滚:演奏方法与夹弹相同。
但在速度上则较夹弹快一倍,即每拍依曲调节奏的快慢,一般作八声,有的作十六声。
e.剔:是用中指甲向左将弦剔出。
f.抚:是用中指肉将弦向右抚进。
g.双弹:是用食指甲将相邻的两条弦向左同时弹出。
h.双挑:是用拇指甲将相邻的两条弦向右同时挑进。
i.飞:是用名指甲将弦向左飞出。
j.双飞:是用食指甲弹左面的弦,拇指甲挑右面的弦,要连而不断。
轮指是五指循环周而复始的演奏,是弹琵琶时获得长音的主要方法。
轮指的演奏方法:
轮类:
二胡等拉弦乐器演奏长音时,可拉“长弓”来得到连续不断的长音。
笛子等吹奏乐器,演奏长音时,可一口气吹出连续不断的长音。
琵琶等弹弦乐器演奏长音时,就须用“轮”或“滚”、“摇”等指法,利用同一音位的各个快速单音联成了一个长音。
用长弓与一口气吹的长音,是毫无间断的长音。
用轮或滚摇的长音,在长音的中间,存在无数的短促间歇。
轮指的定度:以右手指为第一、中指第二、无名指第三、小指第四,一个接一个依次顺向(左前方)弹出;接着大指为第五由反向挑进得五声称一轮。
这种五指循环周而复始的演奏指法称为轮指。
轮指时五个手指击弦的时间间距要均匀,声音要统一。
轮有两种奏法:一种叫“下出轮”,是先用右手的小、名、中、食指次第向左弹出,然后拇指向右挑进。
由于它是先用小指开始作轮,因
此叫做“下出轮”。
清代浙派多用此法。
其优点是各指的发音量易于相仿;缺点是音量一般较弱些。
另一种叫做“上出轮”,是先用右手拇指或食指在上面开始作轮的,清代直隶派多用此法。
其优点是发音量一般较强些;缺点是各指的发音量易致强弱不一。
由于目前大都采用了“上出轮”的方法,因此就以介绍上出轮为主。
划、拂、扫、撇类都是在同一时间有四个音(或三个音)一齐发音的指法。
在演奏和音或和弦时,大都采用这类指法,常用在乐曲的重音和高潮处。
划、拂、扫、撇类划、拂、扫、撇类,包括划三弦、拂三弦、滚二弦、滚三弦、滚四弦、临、挂。
都是在同一时间有四个音(或三个音)一齐发音的指法。
在演奏和音或和弦时,大都采用这类指法。
此类的发音量较强,易于作出激烈而有力表现,能突出重音,强化节奏,因此,在乐曲的重音和高潮处常配用这类指法。
a.划:用右手食指甲由缠弦至子弦向左急速弹四弦如一声。
b.拂:用右手拇指甲由子弦至缠弦向右急速弹四弦如一声。
c.扫:用右手小、名、中、食四指排齐,由缠弦至子弦向左急速扫出如一声。
d.撇:用右手小、名、中、食四指排齐,由子弦至缠弦向右急速撇进如一声。
e.划三弦:用右手食指自右向左急速弹相邻的三条弦。
f.拂三弦:用右手拇指自左向右急速挑相邻的三条弦。
g.滚二弦:用右手拇、食两指在相邻的二条弦上作连续而快速的弹挑。
h.滚三弦:用右手拇、食两指在相邻的三条弦上作连续而快速的弹挑。
i.滚四弦:用右手拇、食两指在相邻的四条弦上作连续而快速的弹挑。
j.临:用右手拇指自子弦而中弦、老弦、缠弦向右次第挑进。
k.挂:用右手食指自缠弦而老弦、中弦、子弦向左次第弹出。
摭分和勾打类:
a.勾:用右手拇指肉触弦,取势向左勾出。
b.抹:用右手食指肉触弦,取势向右抹进。
c.摭:用右手拇指勾同时食指抹。
葫芦丝简介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
“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舞台都能听到葫芦丝演奏的美丽音乐。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b、B、C、D等调。
这种乐器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的竹管下端,嵌有铜质筑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七孔。
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中间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旋律构成和音。
其音乐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云南人民的喜爱,无论民音,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的优美的声音。
近年来在国内外也颇受瞩目。
一些葫芦丝乐器与现代电子乐器合奏,亦能体现两种乐器的完美结合,呈现了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亲切婉转,温馨醉人的全新感受。
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
“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
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葫芦丝历史
葫芦箫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
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
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
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
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
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
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在我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
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
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擅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
赞哈(民间歌手)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
葫芦丝种类:
1、按附管发音分:
双音葫芦丝——只有高音附管发一单音,另一附管只起到配饰作用。
三音葫芦丝——两只附管都分别发一单音。
低音附管不常用,特别是中、低音葫芦丝其实用性几乎为零。
2、按附管的形式分:
音塞式——单音附管用软塞塞紧,使用时拔开。
已逐渐被淘汰的传统型工艺。
优点:附管音孔处于常闭状态。
缺点:只能利用曲目间奏时拔开音塞,转换慢。
按孔式——单音附管的发音用上手小指或下手拇指控制音孔的开合。
优点:便于及时配合主管演奏,转换快。
缺点:附管音孔处于常开状态,影响初学者手指的灵活性。
3、按音高划分
可分为超高音葫芦丝、高音葫芦丝、次高音葫芦丝、中音葫芦丝、次中音葫芦丝、低音葫芦丝、超低音葫芦丝等。
常用调子为:小D调、C调、降B调、G调、F 调。
4、按音域划分
传统葫芦丝——标准传统型葫芦丝音域为一个纯八度加一个纯四度,即包含十七个半音,共九个全孔音。
当筒音作5(so)时发音从3(mi)至高一个八度的6(la),音孔排列为 3 5 6 7(低音组)1 2 3 5 6(高音组)。
扩音域葫芦丝——又分为加键和不加键两种。
在同一主管上音域扩宽为一个八度另五个音。
5、按拆卸形式划分
可拆卸葫芦丝——主管、附管都可以从葫芦上拨下来,便于专业人士维修,也便于使用者作簧片调整。
不可拆卸葫芦丝——主管、附管粘接在葫芦上,非专业维修人员不能拆卸。
葫芦丝的演奏方法
(一)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一、二、三个音孔,拇指拖于主管下方。
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四、第五、第六音孔,拇指开开位于主管前下方的第七音孔。
(二)深呼吸、吸入的气尽可能多一些,吸气后、气息下沉,使气流在有控制的情况下有节制的均匀向外呼出,气息要平稳、不可忽强忽弱。
(三)吹奏中,高音时要用缓吹法(气流减小)低音时要用急吹法(气流加强)。
二胡简介
二胡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是胡琴的一种,也称胡琴。
胡琴的鼻祖是唐代乐器——奚琴。
最初的奚琴是
弹拨乐器,它的形状虽然与胡琴很相近,但不同的是它是用竹片拉奏的。
到了宋代,胡琴的第二代乐器——稽琴开始用作宫廷宴会的独奏乐器,那时候的稽琴已经能够演奏换把和移指等比较复杂和高超的技巧了,并且采用马尾弓拉弦。
这种用马尾代替竹片擦弦发音的乐器,是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拉弦乐器向前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用木头和蟒皮组成发音筒马尾加松香拉动琴弦有优美的音色可以演奏出特殊的颤音滑音跳音效果
二胡的琴筒有很多的形制,二胡也有不同的款式,是根据不同的要求逐步开发出来的,每一款形制的二胡都会有其所代表的特点
二胡特性
(一)形制
二胡和其他弓弦乐器的构造基本相同,分为琴杆、琴筒、琴轴、及琴弓等部件。
除琴弓为竹制外,其他部件均为木制。
琴筒主要分圆八角和方六角两种,此外还有扁圆筒、圆筒等形制。
二胡琴筒一侧蒙有蟒皮,这与中胡、高胡相同,而板胡琴筒是用椰子壳制作的,一侧则用木版粘住。
京胡几个部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琴轴为木制),但其琴筒一侧是用蛇皮蒙制的。
几种乐器的尺寸属中胡最大,其次为二胡、板胡、高胡、京胡。
(二)音色
各种乐器不同的加工材料和形制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其音色。
二胡的音色具有柔美抒情之特点,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内外定弦的音高与弦的张力适宜,另一方面是由于琴筒的一侧是用蟒皮蒙制的。
因此,在一般演奏时无需大力度按弦和大力度
运弓,即可发出平和柔美之声。
二胡构造
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码和弓毛等组成的。
二胡各部构造的功能:
二胡构件由九个主要部分组成,其功能分别介绍如下:
琴筒
A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
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
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
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
琴筒后面镶嵌着一个音窗(一般为雕木花窗),不仅对琴筒起了装饰作用,而且对发音、传音和滤音有一定的好处。
琴皮
B琴皮:有蟒皮和蛇皮两种,蟒皮为佳。
它是二胡重要的发音体,也是振源的关键,对音质和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莽皮的鳞片越大,音色越好。
琴杆
C琴杆: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
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
制作琴杆的材料有些檀木、乌木或红木。
一般用红木较多。
红木价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琴轴
D琴轴: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调整音高的作用,上轴缚胶内弦,下轴缚绞外弦。
琴轴有木质轴和机械轴两种,两者各有利弊。
木质轴调音后稳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时紧时松,给调弦带来困难。
机械轴调弦快而自如,音准也好,但目前制作质量没有完全过关,时而会出现松动、滑动等现象,容易导致跑弦走音。
琴轴的类型:铜轸和木轸
弓子
E弓子:是二胡发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杆和弓毛两部分组成。
弓杆是用细实的紫竹制成,粗细要适中。
弓杆的软硬和弹性会直接影响到演奏效果。
弓毛以前有用尼龙丝和马毛的,多用马尾,且白马尾为最佳,黑马尾次之。
一般用细实紫竹缚上马尾,一端装有活螺丝(弓鱼)用来调整弓毛的松紧度。
F琴弦:是琴的发音体之一,也是二胡的声源体之一。
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发音效果。
目前琴弦有两种:一种是金属弦,具有拉力好,音质好,音准好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又分铝质弦和银质弦两种,银质弦最佳;另一种是丝弦,它发出的音比金属弦柔和细腻,但位力差,音准差而且容易断弦,且易变音。
现在大多采用金属弦。
千斤线
G千斤:又称千金,对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
对音准也有一定的影响。
它是用棉线、丝线、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
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固定千斤、线绕千斤、金属千斤等。
较常用的是线绕千斤。
琴码
H琴码: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
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属和纸等,常用的有木松节马、枫木马。
木松节马木质柔软,发音圆润、淳厚,枫木马软硬适中,发音柔和、噪音少。
J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着装饰、稳定琴身的作用。
有的二胡琴托还装有可调底托,用尼龙扣调节,
演奏时更为方便。
古筝简介
古筝是古老的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同名人物,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
古筝起源
古筝是
古筝
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
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
古筝的历史由来
早在战国时代,古筝便在秦国一带流行,所以又有秦筝之称。
到了后汉,刘熙在其《释名》中解释,筝是因其声响效果而得此名。
在后来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筝也随历史的变迁而有变化、发展。
最初的古筝是以一种竹制的五弦乐器演变而来的,其形制到汉代发展为与瑟形制基本相同,它们的区别是瑟的弦多( 二十三弦、二十五弦) ,而古筝则以雏形的五弦( 即战国时代) 逐渐发展为秦,汉时代的十二弦,唐、宋时代的十三弦,元明时代的十四弦和代的十六弦等。
到本世纪的60 年代,筝的弦数又由十六弦逐渐增加到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直至二十六弦,到本世纪70 年代,又出现了转调古筝,筝弦也由丝弦改为钢丝弦、尼龙缠弦等,这样以来,古筝的音域和其表现力就更加宽广和丰富了。
古筝的指法
古筝的演奏方法主要分右手技法和左手技法。
右手职弹,用大、食、中、无名四指弹弦发声,控制节奏和音的强弱变化。
左手司按,用食、中两指按抑筝弦,控制音高和弦音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音韵,左手司按为其技法主要特色,同时也要职弹,职弹技法与右手相同。
弹筝姿势
弹筝姿势有立式、盘式、跪式、坐式等,通常以坐式为主.
坐式弹筝姿势:筝放置在筝架或琴桌上,琴凳置筝的右侧(即靠近筝首处)。
坐时身体靠近筝的右端,距筝约15公分。
两腿于筝架下自然分开,双足一前一后。
上身端正,手臂松弛,曲肘置手于筝弦上,腕部放松,指型自然展开,头部略微俯视,仪态自然大方。
弹筝手型
弹筝强调自然手型,即人站立时两手自然下垂的放松状态的手型。
根据演奏的需要,大指略微展开,手指自然弯曲,呈半握拳状.这种放松的自然手型,不仅展示在静止的状态,也呈现于演奏的过程之中;不仅是右手弹弦的基本形态。
也是左手按弦、弹弦的基本形态。
弹弦位置
右手弹弦位置在距前梁3公分处,这是初学练习的基本弹弦位置。
而最佳触弦点,则是在发音弦段(前梁至筝柱)的八分之一处。
此处正好是本音第三个八度的泛音位置,这个位置弹弦声音纯净响亮,为基本音质的最佳弹弦点。
介于筝柱的排列,弦的长短不等,八分之一的最佳弹弦点的变化就比较大,弹弦的活动范围也比较大。
演奏过程中选择不同的音色(明与暗,刚与柔),在弦段位置上的活动范围将更大。
在基础训练中,要掌握基本位置的弹奏和最佳弹弦点位置的弹奏,还要学会在不同的弦段上选择不同的音色,丰富我们的表现手段。
一般说来,靠近前粱处发音明亮,音质较刚;靠近筝柱二分之一处音色较暗,发音柔和。
我们可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变化,切忌弹弦位置僵化在一个点上。
按弦位置
韵昧,为筝之特色。
左手按弦位置的恰当,对技巧的表现起决定的作用。
理想的按弦位置距筝柱左侧约16公分处,这是根据筝弦的张力和左手伸展的适度来决定的。
我们常见的不适当的位置往往都超过20公分。
因为距筝柱越近,琴弦的张力越大,弦紧按不下去;距筝柱越远,弦就越软,按弦的张力就小些。
有些弹筝者为了按滑时用力轻松些,左手就伸展得远,这样按弦位置就改变了。
左手过度伸展,增加了手臂的负担,演奏形态变得不自然,按滑又往往触及面板。
常见一些筝的左侧面板上按有不少指甲印迹,就是按弦位置不当造成的现象。
基础训练中要注意左手按弦位置的准确自如,这样左手技巧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笛子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即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和玉笛。
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为这种材料的笛子声音效果最好。
笛子种类
梆笛
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
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
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
梆笛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
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