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步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中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主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由材料可见报纸的功效之一是( )
A.娱乐大众B.宣传政治主张
C.发布商情D.传播新闻
解析:根据材料“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主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可知这是报纸宣传政治主张的功效。
答案:B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如果此时你在广州,想要最快了解大会的实况,你可以借助的传媒是( )
A.报纸B.广播 C.电视D.互联网
解析: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故排除C项;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故排除D项。
广播比报纸传播信息的速度要快,故选B 项。
答案:B
3.康有为等人在宣传其进步思想时不可能使用的形式是( )
A.创办报刊B.广播宣传
C.放映电影D.演讲集会
解析:中国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这时,康有为等人的维新思想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故选B。
答案:B
4.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解析: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始。
答案:B
5.20世纪后半期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非常迅速,正在崛起的媒介是( )
A.报纸媒介B.影视媒介
C.互联网媒介D.广播媒介
解析:A在古代已经出现;B、D在20世纪上半期出现,互联网兴起于20世纪后半期,故选C。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
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操。
遂致力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二近代部分报刊图片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解析:第(1)问应围绕《民报》《时务报》《新青年》创办的背景作答。
第(2)问应回答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新派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答案:(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加重)。
主要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
基础巩固
1.如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
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
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不包括( )
A.开阔视野
B.关注国事
C.减少文盲
D.传播新知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报刊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减少文盲要通过教育的途径。
答案:C
2.下表是《申报》刊载文章来源的相关信息,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
A.
B.《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C.《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
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解析:材料主要描述了《申报》刊载的文章来源,其中《申报》所在城市的新闻占33%,而来自全国及国外的新闻已经占了67%,说明《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由以地域性为主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答案:C
3.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这是中国首次举办G20峰会,中央电视台及时报道了这一盛事。
这反映出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功能是( )
A.远程教育B.即时通信
C.传播资讯D.政论宣传
解析:“中央电视台及时报道了这一盛事”反映出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传播资讯的功能。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
能力提升
4.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1854年第12号的开篇说:“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皆借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利,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
”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 )
A.信息传递功能B.娱乐教化价值
C.政府喉舌功能D.商业广告价值
解析:由材料可知,《遐迩贯珍》月刊认为,西方商家借报纸向大众宣传其货物,从中
获利,中国商家如果能仿效,也能够从中受益。
可见,材料信息说明报纸具有商业广告价值。
故选D项。
答案:D
5.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解析:《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专门报道,体现了报纸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的功能,故选B。
A错在“声像具备”,C、D不够准确。
答案:B
6.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
”当时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
A.电视B.电影
C.报纸D.广播
解析: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1958年开始试播的北京电视台,故排除A项;C、D两项做不到“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的效果。
故选B项。
答案:B
7.徐风笑生于1899年,从北伐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其足迹遍及安徽、上海、湖北、北京等地。
根据他近90年的人生经历判断,下列活动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在安庆教堂参加一次新式婚礼
B.在上海租界坐有轨电车上下班
C.在武汉手持粮票排队购买粮食
D.在北京医院给老友发电子邮件
解析:徐风笑生于1899年,近90年的人生经历,那么,最晚到1989年。
新式婚礼在辛亥革命后逐渐增多;上海公共汽车出现于1924年;20世纪50年代粮票开始启用;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故本题选择D项。
答案:D
8.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志,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这表明( )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意在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网络聊天、网络日志等都体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A、B、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答案: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二《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
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三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
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
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
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概括材料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问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进行概括归纳。
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3)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答案:(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
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
(2)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中国社会的半
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
(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或“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