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角2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 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图
根据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图,分析 隋唐对外交流的特点。 答案 交往范围广;交往领域全面,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有涉及; 交往方式多样,包含贸易交往与宗教 交流等;双向学习,兼收并蓄。
拓展深化
隋唐对外交流的影响 (1)促进了隋唐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各国土特产输入 中国,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等输入中国;外来宗教在 中国广泛传播。 (2)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 了解和友谊。 (3)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 贡献。如新罗、日本、天竺等。
用儒家的 天命论 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 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概念阐释
“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 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若加上 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这些毁灭佛法的事 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又被称为 “法难”。
返回
主题二
文学艺术与科技 及中外文化交流
梳理 夯实必备知识
1.文学艺术
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魏晋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
南北朝
文学
的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形式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 诗仙 ” 唐朝
和“诗圣”
东晋
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 书圣 ”
命题设计
聚焦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中国古代造纸术
考点 本题通过设置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各具特色的书法艺术这一
情境 情境,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从而对这
设置 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设置问题
解题指津
易错 排查
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实用性减弱,艺术性加强,排除A项 书法流派各异,“统一”说法错误,排除B项 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
视角1 唐朝的文学艺术 材料 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 宏大气派。在文化政策上,唐太宗李世民与以魏征为首的儒生官僚集团, 不仅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而且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 的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对待文化人,唐王朝也 采取较为宽容的姿态,儒学可被嘲讽,诗人作诗也少有忌讳。
关键 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推广,为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条件,
能力 推动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故选D项
方法点拨
史观解读法适用于需要运用史观分析、判断备选项的试题,或需对题干 及其情境进行分析理解,然后判断其需从哪一史观视角来审视。常用的 史观有唯物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具体分为: (1)显性史观分析法。备选项提供了几种史观,要求判断题干材料反映 了哪一史观;或题干直接提出从某一史观视角看待材料信息所反映的历 史事件。
图解历史
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中华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有 机组合的文化世界。汉字、儒学、 中国化佛教和中国式典章制度, 是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隋唐 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 隋唐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 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探究 强化关键能力
12345
2.(2021·6月浙江选考)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
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
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12345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都属于 楷书,其字形方正,规矩严整,故选C项; 小篆创始于秦朝,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排除A项; 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 定,排除B项; 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 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排除D项。
探究 强化关键能力
视角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 两汉之际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理论对生死问题提 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 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 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 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 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 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 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 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唐朝的高僧 玄奘 ,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鉴真东渡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佛教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
外传 学问僧来华 空海 是其中的代表
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其他
日本、 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 文化
影响 交流
唐朝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 泉州 等港口城市定居
拓展深化
(2)儒道佛融合的影响 ①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和谐的价值取向——即 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 ②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 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 ③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有利于 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做出合理 解释,并简要说明汉代以来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答案 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满足 世人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 影响:佛教发展冲击了传统儒学,推动了理学的兴起,深刻影响了传统 文学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反应
反佛 斗争
原因 表现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 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南朝范缜 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影响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儒学 复兴 运动
原因 目的
内容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_维__护__封__建__统__治__
拓展深化
(3)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 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安定。 (4)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 的文化基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印度、中亚文化传入,深刻影 响了中国文化,在文艺领域以绘画和雕塑较为显著。
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
唐朝天文学家 僧一行 ,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 医学
的《 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3.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 东传
高僧来华 西行取经
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 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东晋的 法显 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 梵文经典
思维点拨
唐朝社会变迁对唐诗风格的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 的社会景象。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涌现,反映了唐朝的 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落的 社会景象。
2.科技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 数学
返回
落实
典题演练
(2021·天 津 卷 ) 魏 晋 时 期 , 一 批 书 法 家 的 书 法 艺 术 各 具 特 色 , 如 钟 繇
“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
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
拓展深化
正确认识隋唐时期儒、佛、道的融合 (1)儒道佛融合的特点 ①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②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 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③道佛关系: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 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 ——理学。
之间
魏晋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 齐民要术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农学
南北朝
完整的农书
西晋地图学家 裴秀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 地理
地图的方法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 建筑
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 雕版印刷 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 隋唐 火药
(2)隐性史观分析法。试题没有明确要求用某种史观分析、理解备选项, 表面上看与史观无关,实际上需要运用史观理解备选项,方可选出正确 答案。
1.(2021·湖北卷)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
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
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讲
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考点定位
1.魏晋至隋唐儒学受到冲击、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原因。 2.魏晋至隋唐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影响。
有了新的发展
“尊道”
渐趋_本__土__化__
儒学家提出儒、佛、
隋唐
道“三教合归儒”,
唐朝统治者奉行
主张以儒学为主, 三教并行 政策,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
调和并吸收佛教、
上有很大发展,禅宗对
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的理论;唐朝
后世影响最大
道教最受尊崇
时期儒学复兴运动
兴起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从“三教合归儒”到“三教并行” (1)“三教合归儒”不是三教相互融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 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代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 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强调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12345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礼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礼门”占了《通典》 全书篇幅的一半,说明该书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C项正确; 根据“礼门”所占篇幅可知是强调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而非道家的无 为而治和史学的通古贯今,排除A、B项; 理学出现在宋代,排除D项。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文化气派宏大的原因。 答案 唐朝文化政策开明,文艺创作上鼓励多样性,意识形态上三教 并行,对文化人较为宽容。
拓展深化
魏晋至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1)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魏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 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 (2)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 人才基础。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促进了官僚 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的群体,促进了 文学艺术的发展。
书法
隋唐 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出现专职画家,以 顾恺之 为代表。代表作:《女史箴图》 东晋
和《洛神赋图》
绘画
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
隋唐 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
吴道子 被尊为“画圣”
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 敦煌莫高窟 等
内容导航
主题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主题二 文学艺术与科技及中外文化交流 落实典题演练 课时精练
主题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 的发展
梳理 夯实必备知识
1.发展过程
项目
儒学
道教
佛教
作为主流统治思想,开始 在民间广为传播, 佛教盛行,吸收
魏晋
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主张“贵儒”和 儒、道的思想,
南北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