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述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述略
第31卷第3期
2011年9月
西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
OURNAL0FN0RTHWESTERNPOLYIIECHNICALUNIVERSTrY(SocialSeiences V01.31No.3
Sep.2011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述略
谢忠强
(1运城学院思政部,山西运城044000;2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1902年吴稚晖,孙揆均因9名自费生进入成城学校被拒与清廷驻日公使蔡均冲突而被遣送回国.事后广大留日
学生及中日报刊纷纷批评蔡均,形成抗议浪潮.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影响.
关键词: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学校;抗议活动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47(2011)03—0056—04
留Et学生既是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动
力,也是酝酿和参加辛亥革命的核心力量,更是中日
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辛亥革命前十
年间中国留日学生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研究的焦
点.然而综观学术界目前既有之相关成果,研究者多
着眼于他们回国之后的社会贡献,而很少有关于他
们在Et本学习,生活及思想变化情况的专论.本文拟
对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掀起的成城入学风波作初
步梳理,权充引玉之砖.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因清廷的腐朽而战败,它
不但标志着前后持续三十多年的"自强新政"最终以
破产告终,更给清末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带来了"一
种精神上的打击",进而"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
民族认识的亟变"11}(I"154).在痛定思痛的反思过后,国人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教育观念呈现出了很大变化,一
时间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探讨日本成功模式和向日
本学习的风潮.1898年8月2El,清光绪皇帝以上谕
的形式明确了留学日本的强国模式:"现在讲求新
学,风气大开,惟百闻不如一见,自以派人出洋游学
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诚以路近费省,
文字相近,易于通晓","且一切西书均经日本择要翻
译,刊有定本,何患不事半功倍"[2k'P3).而早在光绪上谕
发布的两个多月前,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为缓和
甲午战后中国人民对日本的仇视情绪,高调宣布愿
意资助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并呼吁日本政府予以政策
方面的配套支持."中日两国留学政策的前后呼应,
驱使新旧知识分子纷纷肩负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
双重使命踏波东渡"[31,"自费,公费,下至八九龄学
童,上至花甲老翁;夫妇同行,父子相从,一时数以千计"[41.甲午战后中国学生赴日留学一时间遂成为喧
腾全国上下之风气.
清末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形式上是文化行为,
内涵却具有极强的政治意蕴"[51.留日青年一旦从腐
朽,落后,闭塞的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来到蒸蒸日上
的日本,"周围的许多事情往往会激发他们强烈的爱
国热情"[6](P154).据《苏报》分析,留学生"居东京,多生无穷之感情,多受外界之刺激",如果不是"凉血类之动
物,殆无不有国家二字浮于脑海者","几乎所有的留
日生到日本后都会有突出的两点感受,一是对比一
下独立自主的日本和世界发展大势,痛感中国的民
族危亡","二是眼观日本的飞速发展,愤恨清廷的一
蹶不振"[~P155).因此,他们明确提出"远涉重洋,人彼学
府,采其精美,保我国土"的主张,将留学和救国紧密
地联系在了一起.尤其在经历过中日甲午战争以及
八国联军侵华的刺激后,留日学生大都深谙"各国皆
以陆军为主义,国家失其爪牙,则无能存立","非救
以陆军严肃之教育,不足以振动民气,与列强抗衡"
的道理同,而多选择进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
对于留日学生的思想变化,清廷一直非常关注,
并从一开始就试图进行严格地控制.作为以程朱理
学为思想基础的君主专制政权,清政府对西方各国
收稿日期:2011-06—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倾目编号:09YJA770040);海大学"211工程"第三期"转型期中
国的民间文化生态"资助项目(项目编号:A.15一A叭1_09—001)
作者简介:谢忠强(1980一),男,山东沂水人,运城学院思政部讲师,上海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1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
第3期谢忠强: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述略57
以自由,民权相标榜的意识形态一直都抱有极为戒
备的心理.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后,清廷迫于救亡图
存的需要不得不更大规模地引进西学,向海外派遣
留学生,但其意识形态上的忧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
由于国势日衰而更加风声鹤Ⅱ戾【8】.面对甲午战后留日
学生的日益增多,尤其是自费留日学生比重的不断
增加,清廷对留日学生学习专业的管理和约束亦不
断增强."相对于师范,法政留学生,清廷对军事留学
日本的管理,从一开始就十分严格",毕竟"对清廷而
言,选派学生赴日学习军事,一方面是想将他们造就
成维护其摇摇欲坠统治的鹰犬","另一方面,又十分
惧怕这些学生在海外受到新思想的熏陶,危及大清
皇朝的天下".所以在留日运动早期清廷即明确
规定,"学习兵事,专为国家振武之用,自应由官遣
派,不得私自往学","其有现时业经在日习武之自费生,应由驻日大臣及监督,察其志趣向上,学业精勤,
年限未满者,随时咨明练兵处,贴给旅费,改为官费
生,以资造就"1210'25).而且清廷与日本参谋本部商定, 留日学生"所习以武备为主,非由驻日使臣保送,不
得自请投学"[9](tr393).
一
方面是留日学生随着其新知识,新思想的日
益增多而对清政府的失望情绪与日俱增,另一方面
是清政府为了控制留日学生思想的限制政策不断出台,包括自费生在内的广大留日学生学习军事的热
潮与清廷对自费生学习军事的种种限制,不但使清
末留日政策制度设计的内在矛盾昭然若揭,同时也
为1902年成城人学风波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成城学校,是一所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校,1898
年专设清国留学生部,目的是提高中国留日学生的
日语水平和军事基础知识,使其毕业后能直接进入
陆军士官学校.清政府派遣的军事留学生大都直接
进入该校.
1902年7月13日,吴稚晖奉两广总督之命,带
领男女学生数十人赴日本留学,"其中有纽瑗等9名
自费生想进入成城学校学习陆军","但是按照惯例,
自费生进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必须由清政府驻日公使保送方能人校"[1o~29).当时恰逢中国着名学者吴汝纶到日本视察学务,吴稚晖意欲借往留学生会馆谒
见之机,托其向清廷驻日公使蔡均求情.7月18日,
吴汝纶致信吴稚晖,称"关于保送九人入学堂之事,
蔡公使已允可","惟嘱照尊议,取五人联保,与名单
并送","谓是使馆旧章","谨奉闻,即乞赐交,以便转达"[111ff,355).吴稚晖获得复信后,立即走告希望入学的自费生,但令吴稚晖等人感到焦虑的是,材料提交数
日之后,并无下文.1902年7月24日傍晚,吴稚晖再
会吴汝纶,请其代为催促公使蔡均.26日,吴汝纶回
复吴稚晖,日本参谋本部对于纽瑗等人人成城学校
之事已准,但按照惯例需蔡均保送方准进校.吴稚晖
接信后,深夜带同此信往访章宗祥,吴振麟,胡尔霖,
曾泽霖等,并与希望入学诸人约于翌日往见吴汝纶.
28日,当满怀希望的留学生们往访吴汝纶时,得到的
回答反而变成了"参谋本部不答允,公使亦不允亲自
保证","我亦无力左右公使"的反复.希望与失望的
巨大落差,使得吴稚晖一行十分愤慨,他们"向吴汝
纶告辞后,即径往公使馆,打算面谒公使"171.吴稚晖
等人到达清廷驻日公使馆后,首先会晤专责学务的
王宗炎,要求面谒公使.王将事情原委向公使蔡均转达,但蔡均以有要事为辞再三推脱,且私下指使公使
馆的仆役到会客室要求吴稚晖等人离去,双方谈话
决裂.公使馆中即忙于打电话,请日本参谋本部的藤
青少佐及外务省的小林通译官解围,不久吴汝纶亦
来调停."但因双方仍坚持己意,无法解决僵局","留
学生更声言如不获见公使,绝不离去","小林氏亦再
度折返,多方劝解,且谓一二人面谒即可","留学生
则认为若许一二人晋见,为何不可一齐面谒","吴汝
纶与小林通译官为传达双方意见,进进出出,不下数
十回,已到声嘶力竭,舌敝唇焦的地步"[11~355).
至晚上七时半,清廷驻日公使蔡均急召日本警
察到场请求保护,事情因而更趋恶化.警察连夜将吴
稚晖,孙揆均逮捕."据闻,二人被警察带走后,警署
署长处理非常谨慎,并打算将二人送回寓所","但
吴,孙两人视此事为极大耻辱,不肯退回寓所","到
了29日两人才勉强同意离去","30日吴氏又与20
余人到公使馆希望面谒蔡均无果"Iu】(P3.1902年8月5日早晨6时,日本警署突然通知吴稚晖与孙揆均二人"因触犯妨碍治安之例,饬令离开本国".8月6日,
吴稚晖身怀绝命书,"在日警押送下经过皇宫护城河时,愤而投水,被日本警察救起,送到神户,硬行押上
一
艘法国邮船,并派人陪送回国"Do](P29).
吴稚晖,孙揆均被强行遣送的消息传开,一时间
愤慨难当的留学生们再起骚动.8月12日,秦毓鎏等
十人首先致信清政府驻日公使蔡均,表示强烈谴责: "窃谓私费留学,宜蒙奖励,乃反遭摈斥,是何意耶"? "钦使与学生交涉,而日本政府强行干预,失国权,大
事也","夫学生本国之学生,警察外国之警察,借外
58西北工业大学第31卷
人之威力欺本国之学生,稍有人心,当不出此"旧.除
了留日学生外,诸多社会名流及媒体也加入到了抗
议的声浪之中.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对于留学生
表示声援,并严正谴责"蔡均者,文明之敌也","恨不
举东京留学诸生,一旦而驱逐出境","其于官费生,
固已视之如眼中钉,其咨送也,不得已耳","至私费
生,其仇之愈甚,故出全力以阻之,抵死不肯咨送",
"盖惧吾国之多才而欲牧其萌蘖也"【131.除了中国人所办之报刊外,就连日本媒体也大都支持留学生们的
抗议风波.据统计,"当时的十四种报纸,除了两种保
持中立外,其他都支持学生"[14~15).最终,中日各种媒体的连续声援与广大留日学生的抗议声浪一起将1902年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推向了最高潮.
面对留日学生的抗议浪潮以及中日各报刊的批
评,谴责,清政府深感事态严重,急忙派载振赴日本
调查事件原委并安抚学生.最终,由于中日双方的积极努力以及东亚同文会的长冈护美子爵和柏原文太郎等人在日本当局,蔡均,以及留学生会馆的干事之间居中斡旋,答应允许纽瑷等9名自费生进人成城学校,不久当事人蔡均也被调走,此次入学风波以学生方面的胜利而告平息.
1902年成城学校入学风波虽以9名自费留学生
为起因,以吴稚晖,孙揆均为事件主角,从所涉及人
员范围来看并不算广泛,但事件由学生交涉到吴,孙二人被捕并遣送回国,再到广大留日学生的谴责抗议,最后到中日各报刊媒体的批评,其影响渐次展开,前后历时近半年之久,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上第一次重大的集体性事件.此次入学风波无论是从推动清廷留日学生管理政策完善的角度,还是从留日学生自身思想动向的转变而言,都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首先,成城学校人学风波的爆发暴露了清廷留
学政策的漏洞,其解决方式及后续影响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清末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风波平息后,事件当事人,时任清廷驻日大使蔡均在上清廷的反思奏折中说,"以臣鲁钝,学植荒芜,外交事件日繁,若
复兼司学务,诚恐考察难周,因循寡效.况广学图强
督率必严师表,他山借助流弊端赖闲防,事关切要,
可否仰恳圣明烛鉴,特派科甲有闻望大员来东专管
学务,或饬下外务部及京师大学堂选举品端学正之
儒,派作总监督,俾日与学生相接,庶观摩有自,趋向
可端,于以求范围曲成之效,斯不难矣"[15]fft39).1902年10月31日,清廷为了完善留日学生的管理制度,特
派汪大燮为留学生总监督.毫无疑问,留学生监督处
从无到有与以成城入学风波为典型代表的"自费留
学生的大量出现密切相关"[1610's).
其次,成城学校入学风波的抗议过程客观上推
动了各省留日学生的联合.从1896年清政府派出第
一
批留日学生至1902年成城入学风波爆发之前,
"留日学生人数虽不断增加,但大体上分属于一些地
方性的小组织,这可从他们出版的杂志名称《江苏》, 《云南》,《浙江潮》等得知"[n10'376).但成城人学风波从江苏,江西,浙江的9名自费留学生始,到吴稚晖,孙
揆均等来自全国各地留学生的广泛参与,再到形成
为全体留日学生普遍声援的抗议浪潮,其影响范围
早就突破了一省一地留学生的地域局限.成城学校
入学风波的最后结局以留学生的胜利而告终,并且
在留学生们的一致声讨之下,清廷驻日公使蔡均也
被调走.联合斗争的胜利结局反过来也进一步坚定
了留日学生统一起来联合斗争的决心.
再次,成城学校入学风波还在潜移默化中激发
了留日学生的民族意识.如前文所述,从入学风波前
后发展来看,除了清政府驻日公使蔡均对于学生恳
求置若罔闻的傲慢与冷漠外,日本警察的介入也是
导致事态扩大的重要因素.吴稚晖,孙揆均等人在享
有外交豁免权的本国公使馆因与本国使馆工作人员
发生摩擦,本属中国内部事务,但最终却由日本警察
署介入,在留日学生看来这是对中国主权的无理干
涉.吴,孙二人被遣送回国后,留日学生联名谴责蔡
均的同时,也对日本警方表示了抗议,称"使馆为治
外法权之地,何损于日人,而日人干预之耶","而日
本政府罪之日妨害治安,窃所不解".显而易见,通过
成城人学风波的洗礼,中国留日学生普遍"增添了一
种日益强烈的中-国人的意识"[1al(r'41q.
最后,成城入学风波还直接促成了留学生反清
思想的萌发.成城入学风波中清政府驻日公使蔡均
的所作所为令留日学生深恶痛绝,同时清政府腐朽,
反动的本质也暴露无遗,部分留日学生公开转向了
排满革命.1903年1月29日,"一年一度的东京中国
留学生新年恳亲会如期举行.东京神田区骏河台清
国留学生会馆内人头攒动,气氛异常,清廷驻日公使
蔡均陪同清贝勒载振莅临会场,希望藉此机会,施加
影响,扭转一下日益勃兴的留学生反清爱国的潮流.
马君武,刘成禹先后登台演说,公开提出中国的出路
在于排除满族专制,恢复汉人主权.说到动情处,声
第3期谢忠强: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述略59
泪俱下.闻者无不动容,清宗室长福起来刚要辩驳,
即被学生轰下,义正词严的排满呼声犹如春雷,响彻
留学生会馆,近千名留学生慷慨激昂,倒清,排满不
绝于耳.孙中山希望有识之士在公开场合倡言排满
的愿望得以实现"[10]ff'35).
【参考文献】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谢忠强,刘转玲,黄红莲.景梅九留学日本期间革命活动考
略【J】历史档案,2010,(04).
[4】郭慧.光绪三十一年留日学生风潮史料【J】.历史档案,2001, (3).
[5J5谢忠强.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风潮述略山西师大
(社会科学版).2009(4).
【6】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l96.
[7]佚名.蔡使要求日本警察入署拘捕学生始末记【N].新民丛
报.1902—7—1.
【8】谢忠强.清末女子留日运动述论[j】中华女子学院,
2010,(05).
【9】谢长法.中国留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10】夏东元.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
[11】【日】实藤惠秀着(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3.
【12]梁启超.余录【.新民丛报,1902—8—15.
【l3】梁启超.国闻短评【N】.新民丛报,1902—7—13.
【14J【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5】北平故宫博物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66[M].北平
故宫博物院,1932.
【16】周一川.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MJ.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7.
(上接第55页)农民工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文化
程度和经济条件的差别导致这个群体内部的倾向性
不同,具有高劳动力素质和良好的经济基础的新生代
农民工更关注务工过程中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如果自
身能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改善经济基础,新生代农民工会更多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去倒推企业改善用工环境和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向往城市生活,这种倾向与他们的城市谋生能力和自身经济条件成正比,与来源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成反比.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平均素质低于男性及承担照料家庭责任,她们务工活动受到初级社会资本的明显影响,务工过程中的独立性要差于男性,她们就业行为比男性复杂和多样, 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考察的四个维度中,婚姻状况的变化对新生代农民工影响最大,说明家庭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的务工活动会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要吸引和稳定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
业,需要对个体基本特质差异下的阻滞性影响因素进行消除:第一,提高工资标准,要让新生代农民工
进城务工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要同时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层次需要;第二,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这种人力资本已经基本固化情况下,从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方面去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可以提高他们就业的适应性;第三,改善企业用工环境,对哪
些简单,重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岗位从保护劳动者兴趣和身体健康的角度去对岗位再设计,以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获得身与心的双重健康;第四, 要减少新生代农民工流动,促进他们转化成为产业工人,还需要考虑如何帮助他们的家庭实现城乡间的顺利迁移,如果家庭的城乡迁移被外部因素所阻碍,他们可能最终会受家庭的影响而被迫回流.第五,女性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需要在更新传统观念,教育和社会关爱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以提升她们自主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孝宗.抢人!中国中西部民工荒调查[J】.中国经济周刊, 2011-05-02,22—28.
[2】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J].东岳论丛,2009,30(8):
57-59.
【3】杨春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思考fJ】.农业经济问题, 2006.131(4):80—84.
【4】纪晓岚,朱逸.传统与现代: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主体特质的诠释『J1.青年研究,2011,(3),64—68.
【5】任太增,刘新争.进城劳动力代际差异的实证研究[J】_经济问题,20o9,(1):8O一83.
f6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
问题的研究报告].工人日报,2010—06—21,1.'
【7】史清华,程名望,赵正龙.影响我国农民工进城的农村因
素的调查分析[J1.开发研究,2005,(6):l18-121.
【8】白小瑜.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J】.湖北民族学院, 2006,24(1):148—150.
【9】盛来运,王冉,阎芳.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影响fJ】.中国农村经济,2009,(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