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4单元ppt(16份打包) 粤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6.明句式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宾语前置句)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宾语前置句) (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动句) 7.积名句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011天津高考)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011福建高考) ③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011浙江高考) ④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011山东高考) 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011江苏高考)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宋高宗绍兴三 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 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 八年(1181)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Yán)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 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 为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 愤而死。他在南宋词坛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是苏轼后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著有 《稼轩长短句》。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背景指南 《念奴娇·赤壁怀古》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由于作者在政治上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打 击,心情异常苦闷,于是他便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人之中寻求解脱。1082年,苏 轼又来到赤壁。此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 业的抱负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感慨万千,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前后《赤 壁赋》,这两篇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如何理解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提示: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释三家思想影响, 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时济世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 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释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 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使 苏轼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 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 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使得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 感伤是由建功立业的急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 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 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课标定位知识和能力了解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能准确流畅 地翻译重点语段。
过程和方法
通过联想和想象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提高对古典文学作 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古典文学修养。
情感态度和 通过学习文本,能够以史为鉴,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健康的审
价值观
美情趣,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当时韩侂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来 提高自己的声誉,起用闲居二十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韩侂胄伐金的主张 符合辛弃疾复国雪耻的一贯志愿。但是,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 率行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任时,他制甲胄,派遣间谍搜集情报, 招壮丁并进行训练,为伐金作准备。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辛弃疾 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 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写这首词的半年以后,辛弃疾就受 到诬陷。先是降职,后又奉诏闲居终老。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3.有人说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掉书袋”的毛病。你如何认 为?
提示:这首词几乎句句用典,读者若不知典故内涵则无法理解。用典的好处是概 括而含蓄。但用典若过多而冷,那就是存心不让人看懂,所以难怪人们批评辛词有 “掉书袋”的毛病。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结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 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不同;况且 他用的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 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辨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尚能饭否(吃饭) (2)名词作状语 大江东去(向东) 樯橹灰飞烟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赢得仓皇北顾(向北) 5.分古今 ①大江东去 古义:专指长江;今义:泛指河流,包括长江。 ②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指杰出的,英俊的;今义: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
故垒西边(旧有的) 故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连词,所以,因此)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道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 道芷阳间行(取道)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故国神游(地方) 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去国怀乡(国都) 赢得仓皇北顾(视、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 顾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表反问的副词,难道,反而) 早生华发(头发)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射出、放出) 发 东窗事发(暴露)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调发)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苏轼刻画了周瑜怎样的形象?其用意是什么? 提示:这首词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了”,美人 衬英雄,写尽周瑜的俊伟风姿。“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的装束,手摇羽扇,头戴 纶巾,从容娴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 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苏轼刻画周瑜的形象,抒发了对英雄业绩的仰 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第一单元 历史坐标 上的沉思
本单元所选文章为诗词和中外散文中的优秀作品。从内容上说,都是从历史的 角度或关注政治、或解读人生,均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念 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怀古伤今的豪放词。词人通过对赤壁 战场的描写和对英雄人物周瑜的塑造,来抒写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一首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情感的豪放词。词中 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来表现词人对朝廷苟安的愤恨,对主帅急于用兵的忧虑和自己 渴望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史论文,通过论述六国 灭亡的原因来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奋起御侮,不要重蹈覆辙。《阿房宫赋》 是杜牧的一篇史论文,文章通过描写阿房宫由兴建到被毁的过程,讽谏唐敬宗要汲 取历史教训,不爱民而爱纷奢必然会亡国。文章采用辞赋体,语言精练,含义丰富。 《金字塔感言》是一篇游记散文,抒写自己观看金字塔后产生的感悟:金字塔的建 造体现了人类对生命永存、人生不朽的一种向往与渴望。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8.记常识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原本是配 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词调,也就是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形式,如字数、平仄、 用韵等。按字数多少,词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 以上)。按作家流派风格,词又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词内容丰富、气象 宏大、意境雄浑,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婉约派词语言清丽含蓄、感情缠绵, 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点评:“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点出“怀古”的主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的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 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渺、深沉的意境,为 “周郎”出场造势。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点评:这三句是正面描写赤壁雄伟奇险的景色。从描写的角度来看,“乱石穿空” 是向上看到的山峰高耸入云的形象,“惊涛拍岸”是向下看到的波涛江岸吞吐搏击 的形象,“卷起千堆雪”是平视看到的江涛汹涌奔流的形象。从描绘的重点来 看,“乱石”句着重写姿势,“惊涛”句着重写声音,“卷起”句着重写色彩,使读者如临其 境,感到赤壁近在眼前,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耳边。这几句气势雄伟、意境开阔 的景物描写,描绘了作者游览赤壁欣赏如画的江山美景时激荡的心情,同时也为下 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背景。
3.善于归纳整理,巩固深化,将知识形成体系和网络。日积月累,要将自己的积 累、所学进行整理,让零散的知识形成体系。
1 宋词二 首
宋词是美丽的。她的美丽会让我们心生感叹和骄傲,感叹骄傲于汉字的魅力是 如此的神奇。古人先哲竟是如此的慧心巧手,把几十个汉字就这样看似不经意间 一剪辑,一组合,便织成了历史走廊里的锦绣,凝成了时间长河里的琥珀,成就了中 华民族永恒的经典,令人叹为观止。沉浸其中,不必远足山水,无须恨不逢时,你在 寂然凝虑中便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语先哲。学习文本,要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品味词的意境,把握作品的意蕴;掌握作品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景中见情,融 情于史,烘托、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开阔自己的视野;培 养爱国情怀。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作者名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四 川眉山)人。幼年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其书”。嘉祐二年与弟弟 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苏轼一生仕途曲折,入朝任职后,因与王 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贬出京城,曾因“乌台诗案”入狱。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继位, 起用反变法派司马光为相,苏轼再次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但又因与 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出任杭州知州。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苏轼 再遭打击,被一贬再贬,从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今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 (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才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谥号文忠。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浪淘.尽 公瑾. 樯.橹. 舞榭.歌台 金戈.铁马
读音 táo jǐn qiánɡ lǔ xiè ɡē
加点字
故垒. 羽扇纶.巾 还酹. 巷陌. 狼居胥.
读音 lěi ɡuān lèi mò xū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识通假 ①早生华发 “华”通“花”,花白 ②一尊还酹江月 “尊”通“樽”,酒杯 3.解多义
学习建议
1.朗读、背诵古诗和辞赋,增强语感,领悟意境,把握情感。选读课文要抓住关 键句子,细细品味,注意作者组织材料的方式,在自己的习作中模仿运用小标题连缀 材料。
2.在熟读的基础上,疏通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品的思想内 容;在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然后就作者的思想观 点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苏轼是北宋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他的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 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有诗文集《东坡七集》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点评:“舞榭歌台”是太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太 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 建树。“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 时已将近千年。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 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