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圣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圣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月
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
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
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三是凸显育人特质。
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
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
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
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
“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
“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
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B.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C. 校园文化活动要扩大师生参与度,它的目的并不是比赛拿奖,而是要给更多学生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D. 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材料一侧重介绍了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并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
B. 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
C. 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实践学校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D.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E. 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强调要从师资培训和课程体系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9. 为了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参考答案:
7、D
8、BE
9、①思想理念方面:要“道”“术”并重,找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和支撑点,大力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
②课程设置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③师资培养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利用网络资源弥补师资不足。
7、曲解文意,“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不当,原文说的是“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不是简单地开展”“不能仅仅停留在”不是全盘否定文体活动。
8、A项,“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偷换概念,原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
C项,“实践学校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张冠李戴,由原文可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的观点。
D项,“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错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
9、由材料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和材料四“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概括出师资方面的措施;由材料一“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材料四“‘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
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可概括出思想理念方面的措施;由材料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材料四“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可概括出课程设置方面的措施。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1分)
在鲁迅先生故居
郑文燮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
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
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
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
“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
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
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做“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
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
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
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
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
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
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
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
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
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
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
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
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
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
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
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
“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
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
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
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
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
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
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
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
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B.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D.文章从多个角度来介绍鲁迅先生的故居,突出其狭小和简陋的特点。
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孤僻、阴冷的性格。
E.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
(2)在第二段中,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孤独者”,鲁迅先生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原文加以概述。
(4分)
(3)在描写鲁迅先生故居的布局和陈设中,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请作简要分析。
(6分)
(4)在游览鲁迅先生故居时,作者想起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语句。
对这句话的深意的理解,作者由“未曾明白”转而有所感悟。
请你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探究这句话的深意。
(6分)
参考答案:
(1)CD。
(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5分)
(2)①生活方面:鲁迅先生居住在北京的十余年里多次搬家,寄居寓所,没有更多的爱好和友人,兄弟反目,百无聊赖,以学术研究打发时日;②精神方面:鲁迅先生的精神孤独,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因此对革命感到失望,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
(3)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突出其“阴冷”“悲悯”的特点,并由此写到他的命运,突出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以此烘托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以及在民族危难之际的大无畏抗争精神。
(4)这句话表明了院落环境和居住生活的单调、枯燥,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疲惫感、沉闷压抑和挣扎无力的绝望感。
作者身处鲁迅先生故居中,感受他的生活环境,回忆他的为人处世,体会到了他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钦佩他在社会黑暗,革命有着局限性,民族前途难卜的情况下,却顽强地战斗,绝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不朽精神。
(1)试题分析:C项,鲁迅先生对革命并非漠视和鄙夷,只是清醒地认识到革命的局限性,感到失望。
D项,写故居狭小和简陋,是说小天地里有大胸怀,反衬出鲁迅先生精神的可贵与伟大。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
从文中看,鲁迅的孤独主要表现在生活和精神两个方面,作答时,要注意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文中着重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意在衬托鲁迅先生的孤独,要注意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解析: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弄清作者游览鲁迅先生故居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探讨文章在叙述鲁迅孤独的同时对他高贵品质的赞颂。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最初的温暖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
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
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
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
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
”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
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
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
”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
”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要搬家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
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等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
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
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开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
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有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
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
男孩哭了。
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友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
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
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
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
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
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
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
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
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
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
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
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3年前因病去世……
10.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少年时男孩和女孩同桌以及女孩要离开时发生的事,一是几十年之后男孩寻找同桌的女孩而被邀请做访谈的事。
B.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钱看电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好学生。
C.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说明男孩几十年来都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因为她“是个漂亮的女孩”。
D.男孩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E.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在交代同桌的女孩最后的结局时还运用了补叙的手法。
11.倒数第二段交代了主人公收到的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12.小说中的刘兵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6分)
13.对于小说结尾一段的设计,有人认为过于哀伤,不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你怎么认为?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参考答案:
10.
B项说“拒绝女孩……替他交钱看电影”与原文情节不符,原文中是先拒绝,后“勉强答应了她”;再者说女孩“帮困救弱”,概括也不大准确,男孩虽然有困难的一面,但他不“弱”,男孩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很上进的学生。
C项分析错误。
从原文主人公刘兵回答主持人的话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女孩给了他最初的温暖,这成了他生命的动力。
D项说“这给男孩的心理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分析错误。
从小说的情节上看,男孩并不知道女孩已经去世。
【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11.【解析】倒数第二段交代主人公收到信,一是对主人公寻找同桌一事有个交代;二是凸显小说的主题,美好的东西应该放在心里;三是为下文同桌去世的情节做铺垫。
这样的情节考查题主要从情节发展、小说主题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这封信为主人公刘兵寻找当年的同桌画上了一个句号,使他的寻找有了回应。
信中说明了他的同桌不见他的原因,为后文交代女孩的去世埋下了伏笔。
揭示了小说的主旨,过去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应该放在心里珍惜保存。
(一点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12.【解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刘兵从小就有很强的自尊心,他屡屡拒绝同桌的帮助;文中也交代了他学习刻苦,事业上出人头地;我们从后文可以看出他知恩图报的品质,一直寻找同桌,这也体现出他重感情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