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
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
单选题(共30题)
1、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

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

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

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答案】 C
2、魏源提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的历史背景是()。

A.西学开始传人中国
B.英国使者觐见乾隆帝
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D.外国使者获得驻京权
【答案】 C
3、被誉为“自然史中的牛顿”“为未来的进化论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的科学家是()。

A.赫胥黎
B.达尔文
C.斯宾塞
【答案】 B
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答案】 D
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到设置选修课的目的是( )。

A.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健全知识体系
B.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C.为学习文科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知识
D.与历史高考衔接,有助于学生高考复习
【答案】 B
6、《史记·周本纪》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这里的“方伯”指的是()。

A.外戚
B.宦官
C.丞相
D.诸侯
7、据史书记载:明代“各处商人所过关津,或勒令卸车泊舟,搜检囊匣者有之;或高估价值,多索钞贯者有之。

所至关津即已税矣,而市易之处,又复税之”。

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A.明代商品经济发达
B.明朝实行抑商政策
C.明代广泛使用纸钞
D.明朝加强市场管理
【答案】 B
8、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开展三线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从1965年~1975年,三线地区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

占全国同期基本建设
3.5%。

三线建设成就是()。

A.改善了中国工业布局
B.带动了全国经济发展
C.保证“一五”计划实施
D.彻底改变了西部面貌
【答案】 A
9、孙中山说:“(我)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元,或多至二千,就算将来因交通发达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千,当归国家。

”他的主张与下列各项相关的是()。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
【答案】 C
10、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

”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
【答案】 A
11、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

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12、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三国际成立
C.魏玛共和国成立
D.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 D
13、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该法律条文保证了议会的什么权力()
A.立法权
B.司法权
C.监督权
D.选举权
【答案】 A
14、某史书记述秦朝的政治制度时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

A.皇权至高无上
B.官员互相制约
C.秦律严苛细密
D.丞相大权独揽
【答案】 A
15、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说:“本部堂奉天子军,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

”他所说的“师”指()。

A.淮军
B.湘军
C.常胜军
D.常捷军
16、中国古代名窑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产品。

下列以冰裂纹瓷器著称的是()。

A.汝窑
B.哥窑
C.邢窑
D.钧窑
【答案】 B
17、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

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诸侯国数量的增加
B.郡县制的逐渐推行
C.各国对统一的渴望
D.科技发展武器改进
【答案】 B
18、战国时期,梁惠王问一位学者有关利国之道的问题,该学者答道:“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这位学者是()。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苟子
19、晁晁错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对此,汉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

A.①⑦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20、提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的理学家是()。

A.朱熹
B.陆九渊
C.张载
D.王阳明
【答案】 D
2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局面的条约是()。

A.《凡尔赛条约》
B.《四国条约》
C.《五国条约》
D.《九国条约》
【答案】 D
22、元朝末年流侍的一首小今中写道:“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A.淮河泛滥
B.海河决堤
C.开凿运河
D.整治黄河
【答案】 D
23、《伤寒》
A.原书9卷,81篇
B.全书10卷,22篇
C.全书3卷,25篇
D.全书8卷,73篇
E.全书10卷
【答案】 B
24、创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的洋务派代表人物是()。

A.曾国藩
B.张之洞
C.李鸿章
D.左宗棠
【答案】 B
25、17世纪中叶,成为欧洲主要金银市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是()。

A.里斯本
B.伦敦
C.马德里
D.阿姆斯特丹
【答案】 D
26、1436年,明朝政府下令: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400余万石,以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为率,共计折银百万余两,解京充俸,称为“金花银”,这表明()。

A.海外白银开始大量输入中国
B.钱、钞兼行的货币制度已结束
C.农副产品在全国实现了商品化
D.政府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答案】 D
27、“民国建设肇始,百凡待治。

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蕲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袁世凯所谨守的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 D
28、下列教学方法中,适于讲授历史上重要条约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29、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标志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D.斯大林格勒战争胜利
【答案】 C
30、1917年4月,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其手段令我们听到大为激怒。

”威尔逊所说的“手段”指的是()。

A.闪电战
B.海空一体战
C.大规模消耗战
D.无限制潜艇战
【答案】 D
大题(共10题)
一、材料一中国代表团的顾维钧指出,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

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系因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理应予以变更。

当日本代表强调它所获得的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公平合理”时,顾维钧当即反驳,“二十一条”是日本以武力威胁迫使袁世凯签署的,这不能成为依据。

日本侵略山东不仅违反国际法,更会危害亚洲和世界安全,这不是巴黎和会的本意。

?——摘自王芸生《六十年的中国与日本》?材料二(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中国代表团自行决定。

?——摘自《顾维钧回忆录》?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要求和理由。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拒签和约的原因。

(4分)
【答案】(1)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废除中日两国之前签署的“二十一条”。

理由: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理应获得合法权益;“二十一条”是日本借助武力胁迫袁世凯签署的,违背条约签订应遵循的双方自愿原则;日本侵略山东不仅违反国际法,而且威胁亚洲和世界安全。

(2)原因: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遭到无理拒绝;国内爆发五四运动,强烈要求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这是社会民意的要求;出于民族道义和历史责任,中国代表团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捍卫民族尊严。

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堂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各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其对人类思想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哲关于做人、处事和治国的智慧。

请评价该老师的教学目标。

(16分)
【答案】新课标倡导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而这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互为整体的。

该教师对三维目标做了很具体的阐述。

但在书写方式和逻辑关系之间有所欠缺。

首先在书写格式上:该教师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出现了多次“让学生、提高学生”等语句。

其次,三维目标并未形成整体.逻辑性不强。

针对该教师的问题,除了将“让学生”等词语去掉以外,将过程与方法改为: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观点,通过比较、讨论、探究教学等方法加深理解各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三、材料:在经济特区发展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的建设也迈出了新的步伐。

1984。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实行开放政策。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问题:(1)材料中所读的“经济特区”指的是哪些城市(2)材料的“沿海开放城市”与“经济特区’’在开放程度上有何区别(3)简述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1)“经济特区”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2)区别:①经济特区是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他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

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媒介.并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特殊政策的一系列港口城市.是经济特区的发展。

②经济特区是最为开放的,它的范围是指一个特定地区,包括城市和周围的村镇等;沿海开放城市是指在某一个城市中实施经济特区的某些特殊政策,开放程度不及经济特区。

(3)格局:第一步:l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第二步:开放广州、上海等l4个沿海开放城市。

第三步:建立长江三角溯、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增设上海浦东开、发区)。

第四步:内地。

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材料:王老师在讲授“秦王扫六合”这一课之前,做了一张调查量表,对学生掌握有关秦始皇的情况进行了课前调查:①对于秦始皇,你知道什么②关于秦始皇,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A.影视节目B.长辈朋友C.报刊D.历史教材E.其他途径③对于秦始皇你的印象是:A.英雄B.暴君C.明君D.昏君④回答上一问题的同学请说明理由⑤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心中的秦始皇。

问题:(1)这位老师运用了什么教学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有什么优点(2)简述这种评价方法的功能。

【答案】(1)王老师运用了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它的优点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2)在教学活动中,诊断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决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安排,辨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五、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某老师在备辛亥革命一课时,对辛亥革命思想基础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

请在观察案例后回答: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板书)师:“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辛亥革命爆发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的思想宣传和动员工作,使民主革命的思想广泛传播,他们
向西方学习,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同改良派论战,又一次掀起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必要性。

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并提出问题)三民主义是怎样提出来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性质如何学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先生将其宗旨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其核心是民权主义。

是当时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教师情景设置,把学生分为改良派和革命派,利用相关材料进行论战)师:通过论战,使更多人冲破改良思想的束缚,投身革命,壮大了革命的力量。

康有为、梁启超先生曾是戊戌变法的领袖、时代的弄潮儿,但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时候却成了历史发展的绊脚石。

我们从康有为、梁启超先生的行动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学生:思想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

(1)该教师在讲解这一板块时运用的最典型、最特别的是哪种教学方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该教学方法的认识。

(8
分)(2)你觉得该教师在对这一板块进行讲解时的情景设置是否恰当请说明理由。

(8分)
【答案】(1)情境实践教学法。

情景实践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之下,以历史问题为主线,以师生深入历史情景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征的一种教学。

材料中使用了角色情境类的情境实践教学法,将学生分为改良派和革命派.让学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论战.在创设历史人物必然性心理活动的特定背景下,学生通过这种心理活动的必然性充当历史的“当事人”。

去“导演”历史。

教师在适当时候进行引导,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的重难点知识,材料中教师通过问题对学生的思考角度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对辛亥革命思想基础的内涵有更好的理解。

材料中学生能够很好地与教师进行互动。

并按照正确的思路进行积极思考。

说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有兴趣地参与课堂学习交流中,让学生在如临其境的感觉中,进行历史的体验和思维,激发求知欲和情感,培养各种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2)该教师的情景设置有欠妥当。

首先。

将学生分为两派论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情境感。

但该教师的做法仅进行了分组,并没对论战的背景和内容进行规范,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容易发挥过多,使得论战的内容偏离原有方向。

应限定论战的三个范围“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此外,情境创设要有启发性,论战扮演完毕后应让学生通过论战思考结果如何,而不是老师直接总结。

这里教师的总结也偏离了原来的主题:辛亥革命的思想背景。

因此该教师的做法是不妥的。

教师应限定内容范围,对学生的情境设置进行指导,并在最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在论战后群众会站在哪一边,引出接下来的授课内容。

六、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位教师在讲授“辛亥革命”时,以孙中山为主线展开,首先出示了“时尚的中山装”,接着出示“中山装”的设计含义。

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的五粒纽扣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代
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1)结合材料分析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否得当。

(8分)(2)根据材料,谈谈如何使历史与生活联系起来。

(8分)
【答案】(1)这位教师以“中山装”为切人点来讲解辛亥革命,既突破了以往授课过程中关于历史人物过于死板的讲解方式.又把辛亥革命中重要的思想形象地表述出来了,非常有新意,值得肯定与借鉴。

(2)①增加趣味性。

讲课过程中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②与时事联系。

在讲解历史过程中,在事件与时间方面多与时事联系,贯通古今。

③比较式学习。

在讲述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时,多与学生熟知的、形象的事物进行比较说明,便于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七、材料:1870年的普法战争结束后,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

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从1870年至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增长4.6倍,同期英国只增长1.3倍。

1870年至1900年,酸和碱等基本化学原料的产量增加了7倍,染料的产量增加了3倍,均已跃居世界首位:1900年,世界所用染料的4/5是德国生产。

1913年,德国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是15%。

1857年.德国第一个卡特尔出现,1905年达385个,并迅速向更高的形式——辛迪加和康采恩发展。

——摘编自王珏《世界经济通史》问题:(1)根据材料概述这一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德国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①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快,超过同时期的英国.②化学工业产量增长迅速,并跃居世界首位。

③德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据重要地位.仅次于英国。

④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垄断组织出现并向更高级的形式发展.(2)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为商品交换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②德国本土和占据的法国领土拥有大量矿产资源,比如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铁、鲁尔的煤.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③德国是后起的工业大国,能够吸收英、美等国的发展经验,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

④德国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注重将科学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容易采用新型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⑤国内的统治阶级容克贵族拥有大量资金和土地,其经济利益与资产阶级利益趋于相近.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八、下面是某教师在“宋明理学”一课教学开始时的情况: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明理学的内容。

宋明时期出现了理学并逐渐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中国的学术思想和社会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现在请同学们分为三个小组进行讨论。

第一组讨论什么是理学;第二组讨论什么是心学;第三组讨论宋明理学的影响。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分组进行讨论。

问题:(1)这
位教师的做法是否合适请说明你的理由。

(6分)(2)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应注意哪些问题(10分)手动评分:本题共16分,您的得分保存
【答案】(1)不合适。

首先,讨论问题不符合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不能落实历史教学目标。

其次,小组讨论问题并不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讨论,题目过于宽泛,无针对性、探究性,不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最后,教师没有对讨论方法做出指导,讨论后没有进行交流评价,达不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的要求。

(2)课前准备。

①有效组合,组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小组讨论法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

讨论小组构成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

还有性格互补。

②课堂讨论的内容务必符合课程标准相关培养目标,教师要根据三维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确定教学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③精心设题,注重课前调查和探究。

小组讨论法教学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表明讨论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

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

所以讨论问题必须富有挑战性、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批判性,进而激发他们在课堂上讨论、探究的欲望。

课堂讨论。

①课堂讨论的过程要坚持民主性、全面性、有效性和鼓励性的原则。

②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良性循环。

古人云:“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

”我认为,“诱”在这里体现的就是教师引领、指导的策,“思”则体现学生的参与内质,只有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才能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学生如何思、思什么,就要看教师“诱”的艺术和水平了,即问题的设计是关键。

③教师变主导为指导,彰显学生主体参与地位。

需要提醒的是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学,教师就应该变主导为引领和指导,把课堂的主人翁权利还给学生,不要经常向学生暗示你心中所谓的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

课后活动——课外延伸,学以致用。

九、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一方面控制农产品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政府对缩减耕地、缩减产量的农民提供补贴。

不久,国会又通过《农业调整法》的修正案,允许政府采用减少美元含金量等办法,增加全国货币流通量和信用贷款数量。

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提高工人工资和工业品价格。

在《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影响下,物价很快上涨。

价格上升吸收了投放到市场的货币,增加了货币存量。

货币存量的增加,导致名义收入的增加和就业人口的增加。

这一增加,又进一步提高了物价。

?——李世安《美国金融改革及其影响》?问题:(1)根据材料,概述这两项法案所采取的相同的金融货币手段。

(6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两项法案颁布的背景与影响。

(10分)
【答案】(1)金融货币手段:实行货币扩张政策,增加货币发行量,实行货币贬值;加强国家对金融的干预;国家通过政策提高工人和农民的收入,提高工农业产品的价格。

(2)背景: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市场萧条;工农产品生产过剩,物价下跌,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锐减。

影响: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逐步恢复,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