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课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时冲关鲁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由赤道到北极地区自然地理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1~ 2题:
1.图中序号①代表的自然景观是( )
A.温带草原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常绿硬叶林
2.该图所示内容的主题应是自然带的( )
A.植被高度变化
B.干、湿度变化
C.纬度地带性分异
D.垂直地域分异
解析:1.C 2.C 第1题,①地在苔原以南,为亚寒带针叶林。
第2题,该图显示的是随着纬度变化,热量条件发生变化,植被也相应发生变化,所以表现的是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性分异。
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甲植被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温带草原
4.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
A.地形
B.水分
C.土壤
D.热量
解析:3.C 4.D 第3题,图中显示气温和太阳辐射量由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甲、荒漠逐渐升高,则甲位于亚热带;同时甲处降水在600 mm左右,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只能是常绿硬叶林。
第4题,由图中气温和自然植被变化可知,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致,热量是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2018·江西南昌调研)如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水热条件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自然带②—③—荒漠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能出现在(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南极洲
6.造成地表植被按①—②—⑤的顺序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差异
B.海陆位置差异
C.海拔差异
D.坡向差异
解析:5.D 6.A 第5题,由图可知,自然带②—③—荒漠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导致的,南极大陆终年被冰川覆盖,大陆上各地水分条件差别不大,不会出现这一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
第6题,由图可知,①—②—⑤自然带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导致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差异。
(2018·河南郑州二模)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 000 m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回答7~8题:
7.与图中28°N以南山地有无针叶林存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海拔
8.下列山地中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的是( )
A.莽山
B.武夷山
C.神农架
D.宝天曼
解析:7.C 8.D 第7题,图示28°N以南山地中,有针叶林分布的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少有针叶林分布,而东西部的主要差异是降水量,故C正确。
第8题,依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类似于当地水平自然带分异规律,可判断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
图示宝天曼纬度最高,则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区气候资料图,山地M一侧的山坡为西侧。
读图,回答9~11题:
9.M地的自然带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温带常绿硬叶林带
10.甲、乙两坡雪线高低及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甲雪线高位于背风坡
B.甲雪线低位于阴坡
C.乙雪线低位于迎风坡
D.乙雪线高位于背风坡
11.图中非地带性沙漠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海陆分布
D.大气环流
解析:9.C 10.D 11.A 第9题,通过气候类型判断,M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
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第10题,甲位于迎风坡,雪线低,乙位于背风坡,雪线高。
第11题,由于山脉的阻挡,使湿润气流很少到达山脉的东部,使东部降水稀少而形成沙漠。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014年9月20日,亚奥理事会在韩国仁川召开代表大会,通过印度尼西亚接办2018年亚运会的申请。
据此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30分)
材料一近三届亚运会举办城市。
材料二中国经济网雅加达2014年7月2日讯国际专业期刊发表的最新报告披露,印度尼西亚首度超过巴西,成为热带雨林消失最多的国家。
2000年至2012年,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面积高达6万平方千米。
(1)试分析地理位置是如何造成广州和仁川气候差异的?(8分)
(2)珠江广东段航运价值高,据地形和气候条件分析航运价值高的原因。
(8分)
(3)从雅加达经广州到仁川,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4分)
(4)试分析热带雨林减少给印度尼西亚带来的不利影响。
(10分)
解析:第(1)题,地理位置主要考虑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地理位置不同使两地气温、降水不同,海洋性强弱也不同。
第(2)题,珠江广东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河流水量大,水流平稳,利于通航。
第(3)题,依据地域分异规律的含义即可判断。
第(4)题,热带雨林面积减少,环境调节功能会减弱;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等。
答案:(1)广州比仁川纬度低,气温比仁川高;广州受夏季风影响时间长,降水比仁川多;广州面临的海洋比仁川广阔,受海洋影响大,海洋性强。
(8分)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冬季温暖,无结冰期;地形平坦,水流平稳。
(8分)
(3)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4分)
(4)热带雨林面积减少,环境调节功能减弱;生态环境恶化,自然(水旱)灾害增多;加剧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单产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等。
(10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3.(2019·福建模拟)下图示意新疆部分地区环境及景观。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目前新疆的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大规模、远距离的游牧(季节性转场)现象,即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海拔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
(如图甲)
(1)A山峰北坡下半部分布着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高山草甸带四个自然带。
请根据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按图乙中①→②→③→④顺序,依次写出各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①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6分)
(2)在A山峰高山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如图丁),请运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
(6分)
(3)季节性积雪是牧人的生命线,牧人常说:“羊群是被雪线牵着走,不是牧人。
”请分析原因。
(8分)
(4)转场游牧的过程历经艰辛,要面临许多“挑战”,请说明转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6分) 解析:第(1)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加上山地的阻挡作用,使得该地气候干旱,山麓地带形成温带荒漠带;随着山体海拔上升,水热条件随之变化,依次出现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和山地草甸带。
第(2)题,该地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是形成碎石的主要原因,而冰川和冰雪融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是碎石在平坦的山坡处
堆积而形成碎石滩的主要原因。
第(3)题,雪线高度受气温的影响较大,不同季节气温变化导致雪线高度变化,从而引起高山草甸带的水热条件变化,造成牧草分布的变化,是导致牧人迁徙的主要原因。
第(4)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中不利的因素可从地形、自然灾害、水资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1)自然带的名称:温带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
(4分)
形成原因:A山峰山麓地带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再加上高大山脉阻挡,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形成荒漠。
(2分)
(2)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6分)
(3)从盆地到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气温和水分条件或水热条件或气温和湿度条件)垂直差异大,雪线会随季节变化而升降。
每到春夏来临,随着雪线不断上升,高山草甸带水热条件适宜,牧草生长茂盛(或高山草甸带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牧草生长条件改善,牧草丰富),气候温和,羊群被赶到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
当秋冬季节来临,雪线又不断地下降,高山草原牧草被积雪覆盖(或水热条件不宜牧草生长,或气温降低,湿度减小,不利于牧草生长),且高山草原上的气候寒冷,牲畜无法生存,羊群被赶到相对温暖的山麓牧场越冬。
或夏季山上较为温暖,牧民在高山草甸带放牧;冬季高山寒冷,牧民到位于山麓的山地草原带放牧。
(8分) (4)距离远(时间短);地形复杂,高差大;沿途畜牧生产保障条件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雪灾、冻害、旱灾、风灾等)的威胁;导致牧草不足,牲畜掉膘(减重)、疾病、甚至死亡,使畜牧业产量下降。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