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籍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4,20(1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籍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成量
(韶关学院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该文结合地籍管理课程特点和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综合设计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提出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实践教学考核等措施以提高实
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籍管理;实践教学;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168-03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测、绘、规、估、表、籍”和计算机应用等实践能力,能适应新时期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工作和研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1]。

“籍”就是地籍管理,其研究内容包括地籍制度、地籍管理措施体系和地籍管理技术手段等[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能熟练运用“3S”技术开展地籍管理的一系列工作。

因此,为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必须加强地籍管理实践教学,通过实务操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地籍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地籍管理课程可以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地籍管理和土地登记代理机构的土地登记代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1.1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地籍管理工作地籍是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等级)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地籍数据是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基本依据,管好、用好地籍数据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

根据特点和任务的不同,可以将地籍工作分为初始地籍工作和日常地籍工作。

初始地籍工作如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城镇土地调查,就是在全面摸清城市和建制镇内部的土地分布、利用、权属等状况后,以数据、文字、图件、数据库的形式汇总调查成果并整理。

而由于土地信息的动态性,还要开展日常地籍工作,对变化了的初始地籍进行修正、补充、更新,以保证地籍的精确性和连续性。

地籍工作从收集数据、开展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到建立数据库和地籍档案管理,当中的技术含量很高,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系统的地籍管理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测绘和GIS技术。

1.2土地登记代理机构的土地登记代理工作土地登记是将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等记载于土地登记簿公示的行为,它是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和不动产市场正常秩序的重要手段。

土地登记办理要求申请人熟悉《土地管理法》、《土地登记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土地登记办理的方法、步骤,还要收集权属证明文件、填表、指界等,对普通的申请人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而土地登记代理机构可以接受委托人申请代写土地登记申请文书、代办申请复查内容及缴纳复查费、代办注册登记事宜及代领各类权利证书、代缴出让金、年租金、土地使用费及税费,并为土地登记申请人提供土地登记业务咨询等服务。

它的出现,节省了申请人的精力及时间,提高了土地登记办理的工作效率。

但是土地登记代理业务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民事法律、测绘、规划、房地产管理等与土地登记相关的知识。

2地籍管理实践教学方案
2.1实践教学目标实习是地籍管理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在地籍管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联系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弄清楚地籍管理做什么和怎么做,掌握地籍管理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灵活运用“3S”技术去处理现代地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结合地籍管理课程特点、土地登记代理实务考试大纲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制订了地籍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1)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地籍调查,熟悉调查的基本程序及方法。

(2)能够准确填写、绘制地籍调查与土地登记过程中涉及的图、表、卡、册。

(3)能够准确理解土地统计图表的含义,并熟练应用土地统计指标来分析土地信息数据。

(4)能够应用Mapgis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来查询、输入、输出地籍信息。

2.2实践教学内容地籍管理是韶关学院(以下简称“我
基金项目:韶关学院第13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青年项目“《地籍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SYJY20121358)。

作者简介:成量(1987-),女,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土地规划与利用。

收稿日期:2014-06-27 168
20卷13期
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它是在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土地信息系统、测量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授的,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了Mapgis的简单应用。

课程设置为2学分,讲授32学时,另有14学时实践结合专业实习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土地调查与地籍调查(8学时)、土地登记(2学时)、土地统计(2学时)、地籍信息系统应用(2学时)。

2.2.1土地调查与地籍调查该部分分三块,地类判读(2学时)、地籍权属调查(4学时)以及地籍图测绘(2学时)。

地类判读是在向学生提供二调遥感影像数据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内业解译和外业调查判读影像中地块地类,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遥感解译能力,能根据影像解译标识将主要地类解译出来,对内业不能确定或者影像不清晰的地类再通过外业实地调查确定。

地籍权属调查和地籍图测绘都属于地籍调查中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将韶关学院校区分成六大片区,假定片区内的教学楼、办公楼或者其他独立功能区域为一宗地,让学生进行分组模拟调查和测绘。

在模拟调绘过程中,学生要进行现场指界、设置界址标志、界址点编号、界址堪丈、填写地籍调查表、绘制宗地草图等一系列工作。

2.2.2土地登记土地登记实习是在地籍调查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以韶关学院六大片区作为六大登记区,让学生模拟发布土地登记通告、准备申请登记材料、填写登记申请书、审批表和登记卡的全过程。

通过该项实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掌握土地登记的过程和方法,熟练填写土地登记中的各项卡、表、册。

2.2.3土地统计土地统计实习在向学生提供乡镇连续2a土地统计台账的前提下,让学生编制年内地类变化平衡表、耕地增减变动情况报平衡表和土地统计图,并利用各项统计指标撰写土地统计分析报告。

通过该项实习,让学生能够看懂并且编制土地统计报表,理解各项统计指标的含义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掌握土地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

为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按组提供不同乡镇的统计台账。

2.2.4地籍信息系统应用在Mapgis软件平台支持下,让学生在地籍信息系统中查询、输入、输出相关地籍信息。

地籍信息系统的检索查询功能非常强大,可以按产权登记号、产权证号、权利人身份证号等单项信息查询,也可以进行组合条件查询,如查询“面积>1000m2,单位地价>4000元”的宗地信息。

输入主要是在数据录入模块中将土地登记权属请书、权属证明文件、地籍调查表、宗地草图等输入系统。

输出是根据规范输出各类图、表、卡、证及专题图件。

通过该项实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土地登记的流程,并加速对地籍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

3地籍管理实践教学措施
3.1加强实验室建设地籍管理实习分为内业和外业两部分。

外业主要在我校校区和周边乡镇展开,内业在学
院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和学校网络技术中心机房中进
行。

实践教学应跟上时代步伐,在实验室配备良好的教
学实验设备,更新教学软件(如将Mapgis67更换成Map⁃gis K9),订阅专业核心期刊,增加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的时间。

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可以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创造条件[3]。

3.2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将实践教学与校内科研项目和校外生产项目相结合。

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自2009年以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11项,学生的专业视野得到了拓展,独立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

另一方面,积极和校外生产单位合作,目前我校已与广州市中科雅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韶关市国土资源局、韶关市金地地产评估测绘有限公司、广东国政土地和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这些单位的土地调查、土地确权、地籍档案管理等项目涵盖了地籍管理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建设一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取得良好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

[4]任课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空洞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案例表达出来,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土地登记代理等相关领域的职业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安排实习指导老师深入合作单位,通过与高级工程师的交流学习,加深课程认识,积累项目经验。

3.4严格实践教学考核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并严格实践教学考核。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检验教学效果,由于地籍管理实习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因此考核成绩既要反映小组共同成绩,又要反映个人贡献成绩。

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小组成绩占50%,根据小组提交的实习成果(地籍调查表、宗地草图等)和实习报告来评分;个人成绩占50%,根据学生在实习中的出勤率和表现(实习流程掌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地籍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来评分。

上述考核办法可以端正学生实习态度,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来,避免因为迟到、缺勤等现象的发生而使得实习流于形式。

成量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籍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探讨169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4,20(13)
4结语
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组根据地籍管理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措施等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效果。

实践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实践下的两届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期,能较快胜任工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技能素质评价较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谭峻,林增杰.地籍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侯湖平,丁忠义,张绍良,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126-128.
[4]汪应宏,张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174-176.
[5]陈龙乾,李晓红,刘梅.面向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5):97-98.
(责编:吴祚云)
(上接125页)业进行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和林下种植业发展,是生态效益最大的林下经济经营类型。

通过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区吸引游客,同时在林下种植合适的经济作物和观赏性植物,一方面通过旅游业保障了林下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林下种植也保护了森林资源,不会过度采伐开发。

这种类型需要的前期投入较大,但是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3.3社会效益类型: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林产品加工将林下种植、养殖与林产品加工结合起来,形成林业合作化规模,可以带动与林下经济相关的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在给林农创造林业收入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形成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经营。

这种类型是当前林业发展的创新和发展方向。

4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近几年虽然社会各界对林下经济产业有了一定的认识,产业化经营在部分地区也形成了一定规模,本文在对林下经济发展类型特点归类的基础上,对各个类型的发展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林下养殖业+林下种植业复合的经济效益类型。

这种类型对于环境的影响十分大,例如,部分县市组织林下土鸡养殖场,由于土鸡养殖量大,不断对土里的草和种子进行刨食,超出了林地负荷,很多林地秃芜,寸草不生,同时,土鸡排放的粪便大量堆积在林地中,没有及时清理,造成林地污染。

对于林下养殖业,应该控制产量,对污染物及时处理。

另外,在坡度较大区域发展林下种植业,由于种植物生长周期短,会加大水土流失,种植过程中使用化肥与农药也会对林地造成污染,种植活动对林地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林地土壤进行施肥等可能促进碳排放和土壤理化性质改变。

因此,林下经济作(动)物在引入一个林地时,应该充分研究引入物与林木生长关系,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合理开发林下经济,将林下种植、养殖控制在一个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较小的范围内。

(2)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林产品加工复合的社会效益类型。

这种类型应是当前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绝大多数林下经济作物都属于初加工产品,不具有行业影响力,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好,不能涵盖更多的
农户生产,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产品数量少,无龙头企业的支撑,市场竞争能力低。

并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参社农户数量不多的问题,没有专业人员为其他农户提供优良品种的支持和生产技术的指导,使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对市场没有一个稳定的保障,订单量低,销售范围狭窄,市场占有率低,社会影响力不高。

如何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林地的附加效益,是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

林下产业涉及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等诸多环节,必须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林下经济稳定、迅速发展。

(3)森林旅游业+林下种植业复合的生态效益类型。

这种类型应该成为发展林下经济必须探索的方向。

由于森林旅游业前期投资较高,可采用“(生态公益林+林下种植)/(经济林+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的发展模式,形成物质和能量流动可循环的林下复合生态系统,使生态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成为生态稳定的保证,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互助。

4结语
林下经济的研究仍然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其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是林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在发展中,要注意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形成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相结合,生态与经济共发展的可循环林下经济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管于琴,陈书坤,郭辉军.森林生态环境的利用和模拟一西双版纳当地民族天然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0(增刊XII):113-122.
[2]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2l-24.
[3]吴立新.关于在林下种植经济作物山嵛菜的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2,27(增刊):97-99.
[4]袁顺泉,王锐,韩洁,等,适合生态涵养区农业发展的林下经济模式[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1):26-29.
[5]夏自谦.基于区位商法的北京市林下经济产业布局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10(1):27-30.
[6]马文学.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构建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1(1):53-56.
[7]孔祥智,何安华,史冰清,等.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J].林业经济,2009(5):17-23.
(责编:徐焕斗)
1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