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36分)
1.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4 分)
A.泄气(xiè) 竹篙(gāo) 拂晓(fú) 晨曦(xī)
B.仄歪(zè) 腋窝(yè) 箱箧(qiè) 憧憬 (chōng jǐng)
C.阻遏(è) 荒谬(miù) 绥靖(suí jìng) 疟子(nüè)
D.琉璃(liúlí) 寒噤(jìn) 杀戮(lù) 瓦砾 (lì)
2.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书写有误的字,请改正过来(4 分)
A.馈退尖利地窖眼花了乱( ) B.消耗张皇失措撇见应邀( ) C.吆喝匍伏缀满精疲力竭 ( ) D.当然无存蜿蜒赃物血腥(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分)
A.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

寒噤:因感冒而打寒战。

B.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C.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D.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

……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4.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是( ) (4分)
①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③圆明园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④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要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A.比喻比喻反问夸张 B.拟人比喻设问反语
C.比喻拟人设问夸张 D.拟人比喻反问反语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4 分)
A.毛泽东的《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

B.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主体部分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C.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了一场“英雄的行为”,故事颇有点传奇色彩,刻画了一个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老人形象,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特色。

D.西蒙诺夫的《蜡烛》赞美了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悼念红军烈士英灵的烛光在坟堆上闪烁,富有诗意。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

(4 分)
新华社北京5 月9 日电对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制度自2001 年试行至今,我国累计约有1700 万人次的贫困生活的免费提供的教科书。

据教育部
有关负责人介绍,2001 年,中央财政安排1 亿元,为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这一款项到2002 年增加2 亿元,2003 年进一步增加到4 亿元。

但所资助面只占中西部地区贫困生的30%左右。

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设立并逐渐加大资助力度,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7.下面是学生的作文片段,按要求修改三处画线的语句。

(6分)
(1)每当站在祖国的地图前,使我油然而生无尽的遐想:祖国需要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2)去开创那辽阔的大西北,(3)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改变模样;需要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大西南的横断山中,营造出一个个高峡平湖。

(1)第一处句子成分残缺,修改的方法是:
(2)第二处"开创"这个词使用不当,应改为:
(3)第三处"改变模样"这一表述欠具体生动,宜改为:
8.写出描写战争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4 分)


9.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2 分)
二、阅读理解(64分)
课内阅读(一) 22分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

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而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9.上文A,B,C,D四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4分)
( ) ( ) ( ) ( )
10.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消息的______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_______ _____,时间精确到“时”暗示_____ _______。

(4分)
11.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4分)
1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2分)
14.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穿插议论。

本文从两方面议论了
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各是什么?(4分)


1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中“不料”一词怎
样理解?(2分)
课内阅读(二) 23分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小火轮开得离
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

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

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一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
歇凉去了。

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
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

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
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

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
莲蓬。

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
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这里的
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的浮动。

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爬
上了船。

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
去了。

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支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

别的鬼子吃惊的往
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

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那替
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鬼子们疼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
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
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
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6.为选段拟一个两字的标题。

(3分)
17.“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这句话在这里有何作用?与下文什么内容相照应?(4分)
18.根据选文内容,写出老头子为了痛打敌人,从准备到成功的实际步骤: (8分) ①②
③④
19.找出一句精妙的比喻句,从文中划出来并分析其妙处。

(4分)
妙处:
20.选段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4分)
课内阅读(三) 19分
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 )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 )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21.文中括号内所填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 ) (3分)
A.郑重肃穆珍爱 B.规范严肃珍爱C.庄严严肃珍贵D.庄严肃穆珍爱22.“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这句话怎样理解?(4分)
23.“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惟一”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24.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

(4分)
25.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请分析第①段中运用“跪”,“蹲”等动词的作用和第②段中“深深”一词的表达效果。

(4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6分)
1。

C 2。

A。

馈(溃) 了缭B。

撇(瞥)C。

伏(匐)D。

当(荡)
3。

A 4。

B 5。

B
6。

我国自2001 年起免费向贫困中小学生提供教科书。

7。

删除使,改为开拓、开发或建设,变成绿洲,盛开美丽的花朵,高楼林立。

8。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

绳锯可以木断,是在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
大海能容纳百川,是在告诉我们心胸要宽宏大量.
壁立能够千仞,是在告诉我们要无私无欲.
粒沙可以成漠,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坚持到底.
二、阅读理解(44分)
课内阅读(一)17分
9。

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10。

导语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11。

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
12。

“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 21日下午五时
13。

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14。

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②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15。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课内阅读(二)15分
16。

报仇(诱敌)
17。

埋下伏笔;鬼子被钩子挂住。

18。

①在枯木桩上系上钩子。

②船上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

③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水区。

④鬼子被钩子挂住。

19。

如: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形象地流露出老头子把鬼子置于死地时那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20。

有仇必报,智勇双全。

课内阅读(三)12分
21。

D
22。

“没有再回过头来”是因为她不忍心再看,怕再次引起她内心的悲痛。

23。

不能删去,因为“惟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表现蜡烛的珍贵性。

24。

“火焰”象征着两国人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这种情谊将永存心中;象征着世界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不会停止。

25。

运用“跪”,“蹲”等动词,生动细致地表达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真诚的敬意和深切的哀悼。

“深深”一词表达了老妇人对红军战士英勇行为的真诚谢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