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货币银行学是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知识点覆盖较广,是一门兼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综合性课程。

当前,该课程在教学上普遍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枯燥以及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

有鉴于此,本文对该课程提出了改革与探索的方向,即教师以科研带动教学,加强案例教学,开展金融实训模拟实验,让学生参与金融机构实习,以及建立相应的综合考评体系,以确保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货币银行学课程是金融学专业基础课,也是财经类本科生的必修课,在课程体系里占有重要地位。

尽管全国各高校的财经类专业都开设该门课程,并作了相应的课程改革研讨,但是作为专业基础课,依旧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一、货币银行学课程特征分析作为财经类专业基础课,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知识点覆盖面较广,注重概念的引入,既强调实践性又强调理论性,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金融课程。

该课程主要学习金融学基本概念、货币理论与金融机构业务,为后续的金融类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具体内容包括货币制度、信用与利率、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理论、货币需求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如下的能力和素养一是理解金融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较系统地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二是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金融实操能力,对金融市场实际走势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三是了解金融法律法规,把握当前金融总体演化趋势。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一方面注重理论性,有自身的理论范式。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需要理解微观经济学范畴的商品供求理论、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利润最大化、规模经济等经济学基础,以及宏观经济学范畴的宏观经济总量概念、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等理论框架,这就要求学生前期要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

货币银行学的货币理论与通货膨胀理论,可以让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货币在
宏观经济学体系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强调实践性,培养真实金融市场的实操能力。

金融市场是国际国内变化频率最快的市场,相应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比如第三方支付、众筹、余额宝、区块链技术等,需要师生投入更多精力跟踪金融最新发展趋势。

货币政策是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央行经常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学生要随时学会理论联系实践,能够对现实经济作出正确分析。

二、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货币银行学是专业基础课,对金融知识点更多地是起到引入作用,而无法真正展开,课程内容包罗万象,章与章之间跳跃性较大,加以受制于课时量,许多金融理论光靠课堂讲授无法学透,是一门具有一定教学难度的课程。

当前,该课程教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教材内容跟不上。

金融形势金融市场非常活跃,即便是最新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依旧滞后主流金融创新数年。

因此,从学生角度会认为教材内容陈旧,无法学习到真正想学的金融知识,就会很自然地认为学不到东西。

同时,货币需求理论、通货膨胀理论需要比较强的宏观经济学基础,对基础不好的普通学生就显得比较吃力,对理论的理解很模糊,会主观地认为理论性过强,不太适用,以致丧失了学习兴趣。

二授课方法枯燥单调。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基础课,性质上具有广而不精,知识点多但不够连贯,理论也无法深入探讨,只起到引入效果。

相对其它财经类专业课,技术性、趣味性都显得相对不足。

同时,课程内容多,课时量较少,教师经常处于赶进度状态,对教材内容无法精致讲解,只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满堂灌的传统讲授方式,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

至于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需求、通货膨胀理论,教师对学生的宏观经济学基础缺乏总体把握,径自按教材要求对模型一一罗列。

如此一来,学生参与感越来越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三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大部分高校的货币银行学考核方式采用一次性期末考试,加上听课表现作为平时分。

考试题型一般采用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尽管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该课程的考核却表现出死记硬背迹象。

为了全面复习知识点,一些勤奋学生将要点列出在白纸上,其它学生会加以复制,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只背诵纸条细则,不再翻阅课本,这样更加限于死记硬背。

虽然不少学生考试可得高分,但是实际上背完就忘,无法真正学到课程知识。

三、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探索鉴于《货币银行学》在财经类课程体系的重要地位,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索教学改革,让学生更好地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一教师以科研带动教学。

鉴于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就需要教师积极从事科研,才能把握学术最新动态,避免与当前金融情势脱节。

只有从事科研,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对所教授主题有深刻理解,授课时自然会讲解得生动有趣。

教师在做科研时,还可以让优秀学生一同参与课题研究,从资料收集、文献搜索、谋篇布局、学术规范等多角度加以辅导。

由于学生在整个科研过程中需要亲力亲为,其积极性必然会空前提高,有利于强化对该课程的学习,同时可以初步培养其学术能力。

二加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可以将理性知识转化为感性知识,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经常会产生具有影响力的大事件,成为社会热点。

案例讨论可以改善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形成互动式教学,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金融案例往往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特征,比如可引入美国次级贷危机,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学会分析金融风险的缘由,还可以了解到资产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