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人教新课标版----d34acb6c-6ea9-11ec-9c40-7cb59b590d7d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章透镜单元测试题及其应用
编号姓名评分
一、多项选择题(13)×3分=39分)
1.如图所示,下列透镜中哪些是凸透镜()a.1、2、3b.4、5、6c.1、3、5
d、 2、4、61234
562.小芳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
她想到,如果下雨使
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
下雨使得
瓶中进了水可能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a.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
太阳光有会聚作用b.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c.盛
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d.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3.下列表示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图中,正确的是()
4.将凸透镜直接面对阳光,并在距离凸透镜20厘米的纸上接收一个小而明亮的光斑。
当一个物体被放置在距离凸透镜50厘米的地方时,你可以得到()A.放大的,直立的真
实图像B.缩小的,直立的真实图像C.放大的,倒置的真实图像D.缩小的,倒置的真实图
像5。
如图所示,在镜头的另一侧,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
以下对投影仪的描述不
正确
的是()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b.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c.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实像
d、要使屏幕上的清晰图像变大,只需使镜头靠近投影即可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
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的情况是图中的()
abcd7。
在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幕和蜡烛火焰的位置如图所
示时,可以在光幕上形成清晰的图像,然后()a.形成的图像是竖直缩小的真实图像,B.
形成的图像是倒置缩小的真实图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8.如图所示,为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未画光幕)。
当蜡烛和透镜
放置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幕,可以在光幕上获得与物体一样大的图像。
如果
镜头位置保持不变,将蜡烛移到30厘米的刻度线上,然后()A.移动光幕,在光幕上获
得反转放大的图像;B.移动光幕,在光幕上获得反转的缩小图像;C.移动光幕,在光幕上
获得垂直放大的图像
d.不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9.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处,在透镜
另一侧的光幕上观察缩小后的图像。
小明还将点燃的蜡烛的位置调整到光幕上,使光幕可
以呈现()A.倒置的放大实像B.直立的放大虚拟像C.倒置的缩小实像D.倒置的等大实像10.人眼的透镜相当于凸透镜。
对于如图所示的成像情况,以下判断是正确的:(a)近视
眼应佩戴凸透镜;B.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C.远视时应佩戴凸透镜;D.对于远视,应佩戴
凹透镜;11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物体与物镜之间的距离()a.小于焦距B.等于焦距C
的2倍.小于焦距的2倍,大于焦距D的1倍.大于焦距的2倍
12.如图所示的是课本上所画的天文爱好者所用望远镜的原理,从图中的光路可知()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
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对于目镜和物镜的焦距没有明确的要求13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当人们站在平面
镜前,逐渐靠近镜子时,他们会感觉自己的图像“越来越大”。
这是因为(a)图像真的
越来越大,B.图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越来越小,C.图像实际上越来越小,D.图像相对于人
眼的视角越来越大。
2、填空(1分每空白23分)
14.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填“会聚”或“发散”)15.舞台上用
的一种追光灯,是由凸透镜和点光源组成的。
如果要产生平行的绿光,光源应放在凸透镜
的处,凸透镜上应贴有色的滤光片。
16.肖扬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幕做了“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为了使图像位于光幕的中心,将光幕调整为(填写“向上”或“向下”);(2)在实验
过程中,当蜡烛火焰距离凸透镜30厘米时,移动光幕
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3)然后将蜡烛火焰向左移动5厘米。
此时,将光幕移动到某个位置(填写“左”
或“右”)
位置,才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的实像。
17.在“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在光幕上形成了清晰的缩小图像。
当蜡烛火焰接
近凸透镜时,仍应在光幕上获得清晰的图像,光幕应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填写“关闭”
或“远离”)。
为了观察蜡烛火焰的放大虚拟图像,蜡烛火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应为其焦距。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当中,凸透镜、烛焰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a、
b、c三个位置时,光屏上呈现一个缩小的像,则在a点位置放的是,在b点位置放的是,在c点位置放的是。
19.眼睛是一个“变焦”凸透镜,通过睫状体改变透镜。
当睫状体、晶状体发生变化时,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到远处物体;当睫状体、晶状体发生变化时,来自附近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到附近物体。
20.如图所示,在鉴定文物时,考古学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
到的是、的虚像。
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纹,其夹角是5o。
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些。
若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则他看到的角度是度。
三、作图题(共14分)
21.(6点)画出图中透镜的入射光或折射光的方向。
fff
fff
22.(4点)完成以下透镜的光路。
F
f
23.(4点)在图中,完成入射光从左侧折射到凹透镜,然后被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四、探究与创新题(共24分)
24.(4点)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
如图所示,可以在光幕上获得蜡烛火焰的清晰
图像,该图像应为和的图像。
如果凸透镜的位置保持不变,蜡烛从刻度的15厘米移动到
30厘米,为了在光幕上获得清晰的图像,光幕应该(选择“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位置保持不变”)。
25.(4分)小刚有一架“傻瓜”相机,拍摄时不需要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即不需要“聚焦”)。
相机使用说明书上注明“拍摄时,景物应在3米以外”。
当
相机拍照时,底片是和的图像。
下表显示了该相机的图像距离和对象距离的变化
(F=35mm)。
根据表中的数据,解释为什么拍摄时不需要聚焦?。
26.(6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第一和第二实验组分别进行了几次操作,并将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小组第1组第2组凸透镜焦距f/cm1414141416161616物到透镜距离
u/cm2030406020304060像到透镜距离v/cm4726221880342722像的倒正倒立倒立倒立倒立
倒立倒立倒立倒立分析以上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写出两条。
(2)根据你探索的凸透镜成像,你认为可以将描述图像特征的两个项目添加到上表中
容,如像的和像的,便能更全面地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7.(4分)如图所示,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
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取下”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沿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光屏上能重新呈现清晰的像。
实验结果表明:(1)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填“前”
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2)用来矫正近视的镜片是隐形眼镜。
(3)近视眼镜的作用是将光线(填“会聚”
或“分歧”)。
(4)请举出一项保护视力的具体做法:。
28.(6分)小强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能成放大虚像,他突然想到平面镜成的也是虚像。
你能帮他比较一下,这两种虚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相似之处:①; ②;
③。
差异:①; ②;
③。
第三章透镜单元测试题及其应用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c2a3b4d5d6b7c8d9a10b11c12b13d II。
填空。
趋同与分歧。
15.专注,格林。
16.下;15;左,缩小,倒立。
17.远离,小于。
18.光屏,凸透镜,烛焰。
19.形状;放松,薄;收缩,厚。
20.放大,正立;远;5。
三、作图题21.略。
22.提示:折射后凸透镜会聚;凹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线穿过焦点。
23.提示:凹透镜折射后水平发射,凸透镜折射后与焦点交叉。
4、探索与创新
24.缩小,倒立,实;向右移动。
25.收缩,倒立,结实。
当u>3M时,图像距离变化很小(非常小)。
26. (1) ① 当焦距固定且形成真实图像时,物体距离越大,图像距离越小。
②物距一定且成实像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大。
(2)大小,虚实。
27.(1)后方。
(2)凹形。
(3)分歧。
(4)坚持做眼保健操等。
(1) ① 虚拟图像是直立的。
② 光幕无法接收虚拟图像。
③虚像都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
(2)①凸透镜成的虚像是放大的、平面镜成的虚像是等大的。
② 凸透镜形成的虚像是光的折射,平面镜形成的虚像是光的反射。
③ 凸透镜和物体形成的虚像位于反射镜的同一侧,平面镜和物体形成的虚像位于反射镜的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