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第六章 铁_九年级化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课,第六章铁_九年级化学教案
(一)课型、课题:复习课,第六章铁(二)教学目的:1.巩固、提高对铁等金属元素的认识,以“铁”为代表加深掌握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规律。
2.进一步巩固掌握含杂质物质的有关计算。
3.培养学生讨论、分析、综合等能力。
(三)教学重点:1.巩固、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及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
2.掌握含杂物质的有关计算。
(四)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和掌握其有关的应用;2.有关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媒体:投影片、电脑、光盘等。
(六)教学方法:问题化教学、协作学习等。
(七)教学过程:一.本章的主要知识脉络及有关重点内容(注:主要知识脉络图见小页)△指导学生阅读脉络图、回答下列问题:1.几种常见金属(1)自然界约有多少种金属元素?说出几种常见金属名称。
(2)为什么Al、Zn、Ag、Au不易生锈?(3)人体健康与金属元素有关吗?(4)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现状怎样?2.铁合金(1)什么叫做合金?该概念的关键词有哪些?合金是混合物吗?(2)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哪些? 3.铁的性质(1)物理性质1)认识金属单质物性的一般方面有哪些?多数金属单质是什么颜色?Cu是什么颜色?2)铁与生铁、钢有何区别?(讨论)(2)化学性质△指导学生观看电脑模拟实验——铁与氧气与酸、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结合知识脉络小结铁的化性。
(问题):1)铁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还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讨论)2)铁锈是纯净物还是化合物?生锈的铁钉更容易生锈对吗?3)如何防止铁生锈?4)发生:金属+酸→盐+氢气,类型的反应要哪些条件?(讨论)5)发生:金属+盐→新盐+新金属类型的反应要哪些条件?(讨论)6)说出下列物质在水中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物质,不能发生转换反应的说明理由。
A:Al + HCl ——,B:Zn + H2SO4(浓)——C:Zn + HNO3——,D:Mg + H2SO4——E:Cu + AgNO3——,F:Fe + AgCl——G:Hg + CuSO4——,H:Zn + CuSO4——二.含杂质物质的有关计算例如:含Fe2O380%赤铁矿石200吨(杂质不含铁元素),问:(1)其中含铁元素多少吨?(2)可炼出含杂质3%的生铁多少吨?(学生讨论后,提出规范解法)解:(1)矿石中含Fe2O3质量为200×80% = 160(吨)160吨Fe2O3中含铁为(吨)(2)可炼出含杂质3%的生铁:(吨)答:(略)解法二:设可冶炼出含杂3%的生铁吨,160 112 200×80% ,(吨)三.综合训练1.说出实现下列变化的反应式及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现象。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铁含金的是()A、氧化铁B、生铁C、不锈钢D、碳素钢3.为了降低生铁中的含碳量及除去其它杂质(如S、P),在炼钢时,应加入或通入的物质是()A、焦炭B、一氧化碳C、氧气或铁的氧化物D、氢气4.向足量稀盐酸中加入适量的镁粉,下列函数图像横坐标表示此化学反应的时间、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5.用相同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能正确表示反应情况的图像是() 6.质量相等的金属X和Y分别跟一定量的稀H2SO4起反应,结果发现X和Y均有剩余,但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则对于X和Y来说相同的是()A、化合价B、活动性C、剩余物的质量D、消耗酸的质量7.有FeSO4、CuSO4的混合溶液,向其中投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得到一些固体沉淀。
过滤,向沉淀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
对上述固体沉淀有下列说法:①一定含有Zn,②一定含有Fe,③一定含有Cu,④可能含有Zn,⑤可能含有Fe,⑥可能含有Cu。
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④8.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铁粉,充分反应后发现有少量金属析出,取上层清液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Ag析出,滤液中有Fe2+、Cu2+、Ag+ 存在B.有Ag析出,滤液中有Fe2+、Cu2+、存在C.有
Ag、Cu析出,滤液中有Fe2+、Cu2+、Ag+ 存在D.有Ag、Cu析出,滤液中有Fe2+、Ag+ 存在9.5.8克不纯的铁粉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0.2克氢气,则该铁粉中所含的杂质可能是()A、镁B、铝 C、锌D、铝和镁E、铜△本节小结:1、主要学习了金属单质的代表铁的有关知识,铁是一种化性比较活泼的金属,能跟多种物质(如S、O2、HCl、H2SO4、CuSO4等)反应。
2、含杂物质的有关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
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提出的总是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投影]例一: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每份质量的碳与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克二氧化碳。
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克二氧化碳。
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克二氧化碳。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完成例一的各个填空。
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或模仿着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练习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完成练习一
及时巩固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式量找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根据各物质之间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人可以由已知质量计算出求知质量,这个过程称为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
领悟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讲解]例二;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讲述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解](1)设未知量
(2)写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议程式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经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答
随着教师的讲述,自己动手,边体会边写出计算全过程。
设6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22克CO2。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习二,随时矫正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做练习二。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议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议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李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议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理解记忆。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
附1:课堂练习一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化学议程式,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每份质量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份质量的水。
现有0.4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克水.
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那么,
3.2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克二氧化硫.
附2;课堂练习二
3.在空气中燃烧3.1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4.电解1.8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5.实验室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附4;随堂检测
1.电解36克水,可以得到克氧气.
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克二氧化碳. 3 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克氧气.
4.8克灼热的氧化铜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后,可以得到克铜.
5.6.5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克氢气.
第二章分子和原子
第三节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元素涵义;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会运用元素概念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能力: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元素的学习进行从微观到宏观认识方法的教育。
重点难点元素概念伯初步形成。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练习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讨论】二氧化碳、水和氧气三种物质的分子中,共同原子是哪种?
填表,思考寻找共同原子。
回答:相同的原子是氧原子。
用图示法激发兴趣。
概念的引出。
【提问】氧原子是怎样构成的?它们的核电荷数是多少?
【讲述】凡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为8的原子都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
【板书】一、元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回答: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8。
领悟
理解记忆
复习原子的构成。
引出元素的概念。
在理解元素的概念基础上进行记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讨论】质子数11,电子数为11的微粒与质子数为11,电子数为10的微粒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
【说明】只要质子数相同,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的微粒,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领悟
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练习一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引入】指出下列各种物质的组成元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氧气、氮气、碳、硫、铁、二氧化碳、水、五氧化二磷、氯化钾、氯酸钾)
【讲述并板书】2.单质和化合物
①单质:
②化合物:
分析、讨论得出:
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强理解和记忆。
【讨论】根据上述物质组成元素的分析,得出氧化物的概念。
【讲述并板书】
③氧化物:
分析、讨论
理解记忆
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理解和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习二
做练习二
巩固概念
【阅读】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地壳中的元素及生物体细胞中的元素。
【板书】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写法:“一大二小”
看书并回答
阅读课本,识记27个元素符号,规范书写常见元素符号。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初步识记常见元素符号和名称。
【讨论】氢元素符号的意义
【板书】
2.元素符号的意义
【讨论】微粒符号“H”和“2H”的含义
讨论:
强化记忆
讨论
初步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
进一步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
【投影】课堂练习三(附3)
做练习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小结】1.元素
2.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
3.元素符号及意义
回忆,整理本节课新知识,归纳前面的知识。
总结,归纳以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突出重难点。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6)
做随堂检测
巩固加深理解
附1:课堂练习一
1.元素是具有的一类的总称。
2.氧化镁和氧气中都存在着元素。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原子量(B)中子数(C)质子数(D)电子数
附2:课堂练习二
4.二氧化硫、氧化汞、氧气中都含有()
(A)氧气(B)氧原子(C)氧分子(D)氧元素
5.二氧化硫是由硫和氧组成的。
6.下列物质中:(A)空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氯酸钾(E)五氧化二磷(F)红磷(G)高锰酸钾,其中属于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
7.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 mg 、镁65mg、锌1.5 mg、铜2mg、锰1mg,这里所标的各成分是指()
(A)分子(B)原子(C)元素(D)无法确定
附3:课堂练习三
8.用线把下面元素名称及代表它的元素符号边起来。
钠铁硫铁钡碳氮氯氖
N Fe Ba O S Cl C Ne Na
9.微粒符号:(1)“H”表示;(2)“2H”表示。
10.填表:
元素名称
金
锌
钠
氧
元素符号
Ag
Cu
Cl
N
11.下列元素名称或符号书写上都有错误,请改正。
(1)猛MN (2)钙CA (3)绿CL
(4)镁Ma (5)钠Ne (6)汞HG
附4:课堂练习答案
1.相同核电荷数原子2.氧元素3.C 4.D 5.元素元素6.B、F
C、D、E、G C、E 7.C 8.略9.(1)表示一个氢原子(2)表示二氢个原子10.Au 银、铜Zn 氯Na 氮O 11.(1)锰Mn (2)Ca (3)氯Cl(4)Mg (5)Na (6)Hg
附5:随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氯酸钾中含有()
(A)三个氧元素(B)三个氧分子(C)氧元素(D)三个氧原子
2.下列元素符号书写错误的是()
(A)MN(锰)(B)Cu(铜)(C)Na(钠)(D)Al(银)
3.下列元素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A)炭(B)绿(C)汞(D)钙
4.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A)水蒸气(B)氮气(C)液态氧(D)水银
5.符号“S”表示()
(A)硫元素(B)硫的原子核(C)一个硫元素(D)原子量
二、填空题
6.请你写出你所知道的,分别以A、C、M为字头的元素符号;
A ;C ;M ;
7.在五氧化二磷、氯酸钾、氧气、碳、空气、汞等六种物质中:是纯净物;是混合物。
在这些纯净物中,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是由二种元素组成的,是氧化物。
一、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二、碳的化学性质
1.碳的可燃性。
点燃
C + O2========C02(碳充分燃烧)
点燃
2C + O2========2C0 (碳不充分燃烧)
2.碳的还原性(用于冶金工业)。
高温
CuO+ C ========2Cu +C02 ↑
现象:(1)有红色固体生成。
(2)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高温
CO2+C=======2C0
三、化学反应中放热或吸热现象
转化
热能──→电能(如火力发电)、动能(如蒸气机)等四、小结:碳与氢的化学性质比较。
碳
氢气
常温下
化学性质稳定
化学性质稳定
可燃性
点燃
C + O2========C02
(O2充足)
点燃
2C + O2==========2C0 (O2不充足)
点燃
2H2 + O2========2H2O
还原性
高温
C + CO2========2C0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