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海头高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2016.09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

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
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2.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3.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4.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5.《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6.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7.《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8.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9.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10.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11.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12.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13.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14.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15.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16.下图画作为明王室子弟朱耷于明亡后所画,画作中的树老干枯枝,鸟被拉长身子,紧缩一团,翻着白眼。

能体现该画作风格的是( )
A.工笔重彩,追求绚丽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D.注重写实,富有生气
17.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18.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19.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

该书最有可能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篇》20.《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21.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22.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23.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24.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25.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

”此时他( )
A.反对民主共和制 B.强调思想启蒙
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 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26.美国学者古德诺在《共和与君主论》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知识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动作,彼辈绝不与闻,故无研究政治之能力。

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


上述观点在本质上( )
A.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认为君主专制有弊端
C.认为国人毫无参政能力 D.认同尊孔复古的主张
27.《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

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28.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

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

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
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29.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0.“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

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31.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
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
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
32.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33.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

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

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

”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34.1912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社会党的演说中指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

”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
A.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B.平均地权,土地国有
C.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D.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
35.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
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

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我们说:‘请看事实’。

”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4题,共50分)。

36.(12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分)37.(10分)“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
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
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材料三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分)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4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

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2分)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
38.(14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

……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

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

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舆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

……
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

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
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

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

(4分)
(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与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4分)
(3)材料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6分)
39.(14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

……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
于夷者也。

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三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请回答:
(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

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6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第II卷(主观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0分)
36.【答案】(1)根本:孝悌。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3分)(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分)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3分)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3分)
37.【答案】(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2分)
(2)表象:风俗。

(1分)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
理道德。

(3分)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

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2分)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

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分)
38.【答案】(1)同:基本认可;理由:都从国情出发。

(2分)异:评价视角不同;理由:后者兼顾了历史文化和政教渊源。

(2分)
(2)原因:“时人”代表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2分)民族危机加深;政治腐败严重。

(2分)
(3)因素: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趋势;西力东渐的推动。

(2分)影响:政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传播。

(4分)
39.【答案】(1)认识:从鄙视西方到认识西方先进。

(2分)
(2)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2分)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2分)
(3)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2分)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思
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