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区第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松江区第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成语“曲高和寡”,“高”主要体现了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传播速度
2.一般来说,大礼堂四周墙壁都做的凹凸不平像蜂窝状,这是为了
A.提高装饰效果B.增强声音的响度
C.减少声音的反射D.增强声音的反射
3.冬季常吃的火锅中经常加入“冻豆腐”,原本光滑细嫩的鲜豆腐,经过冷冻和解冻,豆腐中形成了疏松多孔的结构,主要是因为豆腐中的水()
A.先汽化,后液化B.先汽化,后凝华C.先凝固,后熔化D.先凝固,后升华4.下列估值最不合理的是()
A.中学生课桌高度约为15dm
B.一位初二的学生的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约为12s
C.某人对者山崖大喊一声,过了3s听到回声,则人距离山崖约510m
D.让人感觉温暖又舒适的房间温度是23℃
5.图中的三支温度计只有一支刻度不准确,在实验室中,(a)在空气中,(b)置于装有酒精的密封容器中,(c)置于装有酒精的烧杯中.下面对刻度不准确的温度计的判断正确的是
A.若三支温度计读数相同,则(a)温度计刻度不准确
B.若三支温度计的示数t a>t b>t c,则(b)温度计的刻度不准确
C.若三支温度计示数相同.则(b)温度计的刻度不准确
D.若三支温度计的示数t a=t c<t b,则(a)温度计刻度不准确
6.如图所示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树在水中的倒影B.景物在凸镜中成像
C.筷子在水面处折断D.地面上树木的影子
7.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完全一样,如图所示,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手摸镜时,中间厚边缘薄的是近视眼镜
B.拿着镜片近距离看书本上的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眼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8.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
图中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后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A.甲和丙B.甲和丁C.乙和丙D.乙和丁
9.图中的“神舟八号”航天飞船与“天宫一号”空间站实现太空对接成功。
对接后的“神舟八号”飞船相对哪一个参照物是静止的()
A.月球B.地球C.太阳D.“天宫一号”10.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照了一张照片,如图是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登录网址、查看物品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D.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靠近物品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就做成了一个“鸟哨”,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哨音主要是由______振动发出的;要使哨音更尖细一些,可以______(选填“向上推”或“向下拉”)活塞,这是改变了“鸟哨”声音的______这一特性。
12.如图所示,小华同学用激光笔照射水面,在水槽壁上出现两个红点A和B。
(1)若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A点下移至A1,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______(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观察到另一亮点B会移动到点______(选填“B1”或“B2”)。
(2)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B2,应使水面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在水面变化过程中,折射角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13.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的______反射引起的。
在无其他任何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绿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裙子是______色。
14.考完试的小薇同学去观看王一博的演唱会,发现舞台上有许多白雾,这其实是利用干冰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时要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白雾。
15.新华社消息: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学生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的第二位,中小学生近视率已达34.6%。
如图,______图表示近视眼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选填“甲”或“乙”),矫正近视眼应佩带______透镜制成的眼镜片(选填“凸”或“凹”)。
16.测量是一项基本技能。
如图甲,被测木块的长度为______cm;如图乙,温度计的分度值为______℃,示数为______℃。
17.某种固体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
(1) 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点是______,熔化过程是______段(填字母),在此过程中温度______;
(2) 在图象中N点时,该物质为______态。
18.如图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 和物距u 关系的图象。
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cm;将蜡烛放在透镜前 15cm 的地方,调节光屏能看到的实像,运用于__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三、作图题
19.根据题意作图。
(1)画出井底之蛙a看到天空的范围。
(_______)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镜中的像。
(_______)
(3)完成图中的光路。
(_______)
四、实验题
20.如图所示,是在学习“声现象”一章中,几个常见的探究实验:
①如图甲,把正在发生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
②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
③如图丙,拨动同一把钢尺,在尺探出桌面相同长度的情况下,轻拨和重拨钢尺,听到钢尺发声的响度不同。
(1)图甲实验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乒乓球的作用______,便于观察;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转换法;
(2)图乙实验是在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______;
(3)图丙实验现象说明: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同,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产生声音的响度就不同;拨钢尺的力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______ (填选“大”或“小”)。
21.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石棉网的作用是______;
(2)试管中的固体颗粒要细点好,为了使固体物质受热均匀,我们还要采取的办法是
______;
(3)实验中,使烧杯中的水缓慢升温的目的是______;
(4)下表是甲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出的温度,由下表数据可知,该物质是______(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约______min,第6nin该物质处于
______态。
时间/min012345678910
温度/℃3942454748484848485356
22.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
(1)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为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 25 min 时该物质处于______态,该物质的熔化规律是___________
(2)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3.某同学计划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透明玻璃为平面镜)和一把刻度尺“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平面镜与水平纸面垂直,A和B是两个形状完全相同但高度可以调节的伸缩杆,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伸缩杆A调到适当高度,用刻度尺测量其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伸缩杆A放在平面镜前5cm处,将伸缩杆B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的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
③将伸缩杆A放在平面镜前10cm处,将伸缩杆B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的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
④多次改变伸缩杆A到平面镜的距离,仿照步骤②和③,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1)该同学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
(2)他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
(3)改正问题后该同学重新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____)
2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如图甲所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因为______;
(2) 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A的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小明用光屏代替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虚像;
(4) 如图乙所示是小梦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她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
25.小明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的实像,此规律的应用是______(举一例)。
保持烛焰和光屏的距离不变,在烛焰和光屏之间任意移动透镜,在光屏上还能形成______次清晰的像。
(2)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不在光屏的中心位置,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凸透镜向______(选填“上”、“下”、“左”或“右”)调节。
(3)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0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______(选填“A,B,C”)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4)实验完成后,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丙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保持光屏和凸透镜位置不变,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将蜡烛适当______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5)如图,小明周末在公园里站在同一位置用数码相机(焦距可改变)对着同一景点先后拍摄了两张照片甲和乙,请你判断照片甲是用焦距______(选填“大一些”或“小一些”)的镜头拍摄的。
26.小明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用它们来“比较两个纸锥下落快慢”的实验。
(1)为了便于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两个纸锥的起点位置应当放置的较______(选填“高”或“低”),且将纸锥按如图乙中的______(选填“ a”或“b ”)所示的位置释放。
(2)关于比较纸锥下落快慢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比较两个纸锥哪个先着地,先着地的运动快;
②拍摄纸锥下落过程的照片,哪个纸锥在下方,哪个纸锥下落得快;
③测量出纸锥下落的高度和时间,算出下落的速度,速度大的运动快,
针对这三种方法,小明认为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相同路程比时间,如______(填写序号,下同);
第二类是相同时间比路程,如_______。
(3)小明想测算一个纸锥的下落速度,他应选择______(选填“大”或“小”)纸锥,测量原理是______,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米尺和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详解】
“曲高和寡”一词的字面意思是乐曲的音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高”主要体现了声音的音调。
故选A。
2.C
【详解】
大会礼堂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像蜂窝状似的,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声音被吸收),减弱声波的反射,已到达减弱回声的作用。
故选:C。
3.C
【详解】
豆腐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豆腐冷冻时这些水分就会凝固为小冰晶,同时体积变大,这些小冰晶将整块豆腐挤压成蜂窝形状;待豆腐解冻后,小冰晶熔化为水,就留下了很多小孔。
故选C。
4.A
【详解】
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
80cm=0.8dm
左右,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正常情况下,中学生的脉搏1min跳动75次,跳动10次的时间大约12s,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为
1
t=⨯
3s=1.5s
2
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
s=vt=340m/s×1.5s=510m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让人感觉温暖又舒适的房间温度低于人体的正常温度,大约是23℃,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D
【详解】
(a)温度计直接在空气中,测量的温度是空气的温度,(b)温度计插入密封的酒精中,测量的温度是酒精的温度,而酒精的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度相同,所以(a) 、(b)温度计的示数应相同,(c)温度计插入装酒精的开口烧杯中,酒精会蒸发,而蒸发具有致冷作用,使酒精的温度低于环境温度.
A. 若三支温度计读数相同,则(C)温度计刻度不准确,故错误.
B. 若三支温度计的示数t a>t b>t c,则(a)或(b)温度计的刻度不准确,故错误.
C. 若三支温度计示数相同.则(C)温度计的刻度不准确, 故错误.
D. 若三支温度计的示数t a=t c<t b,则(a)温度计刻度不准确,故正确.
故选D
6.D
【详解】
A.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景物在凸镜中成像和在平面镜中成像原理一样,都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筷子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地面上树木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详解】
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故A错误;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凸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是远视镜,故B错误;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呈现一个大光斑,即能使得光线发散,应是凹透镜,即是近视镜,故C正确;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凸透镜,即是远视镜,故D错误,故选C.
8.D
【详解】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的折射能力增强或眼睛的前庭过长,使像成于视网膜前方,由图知,乙图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眼前发散一些,所以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则丁图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图。
故选D。
9.D
【详解】
神舟八号相对于月球、地球、太阳的位置都在改变,所以神舟八号相对于月球、地球、太阳是运动的。
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后,相对于天宫一号的位置不变,保持相对静止。
故选D。
10.C
【详解】
AC.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描二维码时,摄像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故A错误,C正确;
B.光源是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二维码本身不发光,所以不是光源,故B错误;
D.二维码超出手机的方框说明像太大,应在物品不动的情况下,把手机远离物品以增加物距,减小像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1.空气柱向上推音调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哨音主要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3]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所以要使哨音更尖细一些,应该使音调更高一些,可以向上推活塞使空气柱变得短一些。
12.顺时针B1上升不变
【详解】
(1)[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1处,则反射光线偏离法线,反射角增大,入射角也需增大,所以入射光线应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2]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会相应增大,因此,会观察到另一亮点B会上升,移动到点B1。
(2)[3][4]在水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入射光线不变,即入射角不变,则折射角也不发生改变,因此过B2点作OB的平行线即光点下移的折射光线,会发现入射点应右移,即欲使B 点下移至B2,水面需上升。
13.镜面黑
【详解】
[1]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表面光滑,发生镜面反射。
[2]绿裙子只能反射绿光,不能反射红光,红光照在绿裙子上被吸收,观众看到的裙子是黑色的。
14.升华吸收液化
【详解】
[1][2][3]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舞台上的白雾,利用的是固体干冰升华,升华会吸收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了白雾。
15.乙凹
【详解】
[1]甲图中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是远视眼的光路示意图,乙图中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是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
[2]近视眼因为晶状体比较厚,折光能力较强,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为了让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应该佩带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
16.40 1 -3
【详解】
[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左端在1.00cm刻度处,末端刻度值为4.40cm,木块的长度为
L=4.40cm-1.00cm=3.40cm
[2][3]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即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在“0℃”的下方,显示的温度低于0℃,温度计的示数为-3℃。
17.晶体 0℃ BC 不变液
【详解】
(1)[1][2][3][4]由图知,该物质在BC段为熔化过程,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熔点为0℃;
(2)[5]由图象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0℃,在图象中N点时,该时刻的温度高于该物质的熔点,物质处于液态。
18.投影仪
【详解】
[1]由图知,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也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
所以
2f=20cm
则f=10cm。
[2]当物距为15cm时,此时
2f>u>f
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此原理制成的。
三、作图题
19.
【详解】
(1)[1]将a点分别与井口左边的端点、井口右边的端点相连成一直线,然后在直线上标出光线射向a点的箭头,即可得到两条射向青蛙眼睛的光线,这两条光线就决定了青蛙的观察范围。
如图所示:
(2)[2]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3)[3]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20.放大发声音叉的微小振动真空不能传声大
【详解】
(1)[1]音叉的振动幅度非常小,不容易看清,图甲中的乒乓球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2]图乙实验中,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进一步推理把钟罩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由此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3)[3]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拨钢尺的力度越大,钢尺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21.使烧杯均匀受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便于观察现象和记录温度(类似亦可)晶体4 固液共存
【详解】
(1)[1]实验中使用石棉网,可使烧杯底部均匀受热。
(2)[2]为了使固体物质受热均匀,实验中,我们还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3)[3]由于实验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使烧杯中的水缓慢升温,这样使固体内各点温度趋于一致,固体受热均匀更便于观察,若固体受热不均匀有可能找不出温度的变化规律,导致实验失败。
(4)[4]根据实验数据知道,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
[5]根据实验数据知道,熔化过程持续了
8min-4min=4min
[6]由于第6nin时,物质还没有全部熔化,即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2.晶体固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变大
【详解】
(1)[1]由图可知,该物质凝固时有一段时间内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有确定的凝固温度,所以该物质是晶体。
[2]第25min 时该物质凝固完成,所以是固态。
[3]因为该物质是晶体,所以熔化过程中会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2)[4]由图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是零下2℃,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混合物中的水会放出热量凝固变成冰,故冰的质量会变大。
23.物体的高度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多次实验
【详解】
(1)[1]该同学想要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所以自变量是物体的高度。
(2)[2]该同学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但只改变了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这样只根据一组数据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
(3)[3]实验中要记录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高度、像的高度,如下表所示:
24.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不变不能多次实验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详解】
(1)[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
(2)[2]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大小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
(3)[3]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
(4)[3]在实验中小梦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分别测量、记录物距与像距,这样做的目的是:多次实验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25.放大投影仪 1 下 B 远离小一些
【详解】
(1)[1][2]由图甲可以看出,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物距小于像距,则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生活中的应用是投影仪或者幻灯机。
[3]根据光现象中光路可逆的原理,可以知道当透镜移动至40.0cm处时,还会再成1次清晰的像。
(2)[4]凸透镜成实像是倒立的,蜡烛燃烧短了烛焰会向下移动,那么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3)[5]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0cm刻度线处时,u=6cm<f=10cm,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同侧,则人眼在B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4)[6]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则成像远离透镜,即像距变大,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增大物距,则应将蜡烛远离透镜。
(5)[7]根据像的大小和凸透镜焦距的关系:物距一定时,焦距越小,像越小。
甲和乙两张照片中,甲照片上的像小一些,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也应小一些。
26.高 a ①②③大
s
v
t
=秒表
【详解】
(1)[1][2]为了方便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两个纸锥的起点应该高一些,这样到达地面时时间稍微长一些,便于比较大小;由于最终是底端先落地,故纸锥的底端从相同的高度释放即a。
(2)[3][4]相同的路程比时间,即方法①,看哪一个先落地,因为路程相同,比较时间;而
②③都是相同的时间比路程。
(3)[5][6][7]为了测算纸锥的速度,应该选择大的,因为阻力比较大,下落的速度比较慢,容
易测量时间;测量速度的原理为
s
v
t
=;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