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专业名词英文及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分析专业名词英文及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专业名词英文及名词解释
一、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1、透光率(transmittance):透过样品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2、吸收度(absorbance ):透光率的负对数。

3、生色团(chromophore ):含有n—n*或n—n*跃迁的基团。

4、助色团(auxochrome):含孤对电子(非键电子)的杂原子基团。

5、摩尔吸收系数(molar absorptivity):—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mol/L,光程为1cm时的吸收度。

6、比吸收系数(specific absorptivity ):—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W/V ),光程为1cm时的吸收度。

7、红移(red shift):化合物结构改变(共轭,引入助色团,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的现象。

8、蓝移(blue shift):当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受溶剂的影响等原因使吸收峰向短波长移动的现象。

也称短移(hypso chromic shift )。

9、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

10、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减弱的效应。

11、末端吸收(end absorption ):在短波长处(200nm左右) 只呈现强吸收,而不成峰形的部分。

12、标准对照法:在相同条件下配制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在选定的波长下分别测定吸光度,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计算样品浓度的定量定性分析方法。

13、K带:共轭双键中n—n*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强吸收,£>104。

14、R带:由n—n*引起的吸收带,弱吸收。

15、吸收带:吸收峰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的波带位置(R、K、B和E 带)。

16、B带和E带:芳香族(含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二、荧光分析法
1、荧光(fluorescence):由第一激发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任一振动能级时发射的光。

2、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axation):在同一电子激发态能级中由较高的振动能级向下跃迁至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无辐射跃迁),以热能的形式损失部分能量。

3、内部能量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受激分子将能量转变为非量子化的热能而回到电子基态(无辐射跃迁)。

4、体系间跨越(intersystem crossing):从第一电子激发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无辐射跃迁转移至激发三线态的高振动能级。

5、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um):荧光强度与波长的关系谱图。

6、荧光效率(fluorescence efficiency)或荧光量子产率(quantum yield ):卬f=发射荧光量子数/吸收激发光的量子数。

7、荧光熄灭: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或荧光强度与浓度不呈线性关系的现象。

8、荧光寿命:除去激发光源后,分子的荧光强度降低到激发时最大荧光强度的1/e所需的时间。

9、斯托克斯位移(stokes shift):荧光分析法中,发射的荧光波长总是大于激发光波长的现象。

10、磷光(phosphorescence):从第一激发三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任一振动能级时发射的光。

11、拉曼光(Raman scattering light):光子和物质发生非弹性碰撞改变光子的运动并发生能量交换的散射光,其波长和入射光不同。

三、红外分光光度法
1、红外光谱:由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

2、基频峰: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振动能级由基态(V=0 )跃至激发态(V=1)所产生的吸收峰。

3、泛频峰:倍频峰、合频峰和差频峰的总称。

4、特征峰(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band):用于鉴别官能团存在的吸收峰。

5、相关峰(correlation absorption band):由一个官能团产生的一组相互依存的特征峰。

6、振动自由度:基本振动的数目。

非线性分子:f=3N-6 ;线性分子:f=3N-5
7、红外非活性振动:振动过程中分子偶极矩变化为0。

8、红外活性振动:能吸收红外线发生能级跃迁的振动。

产生红外光谱的两个必要条件:o1vL二△V N;W"0
9、费米共振:某一振动的倍频出现在另一个振动的基频附近,使倍频峰强度增加或分裂的现象。

10、指纹区:1250~200 cm-1区域。

该区域内可确定取代基的位置以及双键的顺、反取代。

11、特征区:4000~1250 cm-1区域。

该区域内可确定化合物中主要存在的官能团。

四、核磁共振波谱法
1、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原子核在磁场中吸收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而发生自旋能级跃迁的现象。

2、进动(precession ):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轴绕回旋轴以一定夹角0旋转。

3、弛豫历程(relaxation mechanism ):激发核通过非辐射途径损失能量而恢复至基态的过程。

4、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不同。

5、局部抗磁屏蔽(local diamagnetic shielding):绕核电子在夕卜加磁场的诱导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使原子核实受磁场强度稍有降低的现象。

6、磁各向异性(magnetic anisotropy)或远程屏蔽效^( long range shielding effect):质子在分子中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屏蔽作用不同的现象。

7、自旋偶合(spin-spin coupling):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

8、自旋分裂(spin-spin splitting):由自旋偶合弓I起的共振峰分裂的现象。

9、磁等价(magnetic equivalence ):分子中一组化学等价核 (化学位移相同)与分子中的任何一个核都有相同强弱的偶合,则这
组核称为磁等价核。

10、顺磁屏蔽效应(去屏蔽效应):次级磁场的磁力线与外磁场—致,使得此空间的质子实受场强增加,这种作用称为顺磁屏蔽效应。

五、质谱法
1、相对丰度(relative abundance ):以质谱中最强峰的高度定为100%,并将此峰称为基峰(base peak ),以此峰高度去除其他各峰的高度,所得的分数即为各离子的相对丰度。

2、分子离子(molecular ion ):分子在离子源中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3、碎片离子(fragment ion ):分子在离子源中获得的能量超过分子离子化所需的能量时,分子中某化学键断裂产生的离子。

4、同位素离子(isotopic ion):质谱图中含有的同位素离子。

5、亚稳离子(metastable ion ):母离子在飞行过程中发生裂解,得到子离子和一个中性碎片,该中性碎片称为亚稳离子。

6、重排离子(rearrangement ion ):通过断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键,结构重新排列所形成的离子。

7、麦氏重排:当化合物中含有不饱和中心C==X(X为O、N、S、
C)基团,而且与这个基团相连的键上有Y氢原子时,此氢原子可以转移到X原子上,同时邛键发生断裂,脱掉一个中性分子的过程。

8、氮律:只含C、H、O的化合物,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是偶数。

由C、H、O、N组成的化合物,含奇数个氮,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是
奇数;含偶数个氮,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是偶数。

9、异裂:MS中,化学键断裂后,两个成键电子全部转移到一个碎片上的裂解过程。

10、半均裂:离子化键的断裂过程,称为半均裂。

通式:X+!-Y^X++Y-
11、均裂:化学键断开后,两个成键电子分别保留在各自的碎片上。

12、质量分析器:质谱仪将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分离的装置称为质量分析器。

六、色谱法
1、色谱法(chromatography):—种分离分析技术,利用各组分理化性质的不同,
在流动相流经固定相时,由于各组分在两相间的吸附、分配或其他亲和力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速度迁移(差速迁移),最终达到分离。

2、分配系数(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partition coefficient, K):色谱柱中,达到分配平衡后,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

3、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色谱柱中,达到分配平衡后,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

4、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 ):从进样开始到组分的色谱峰顶点的时间间隔。

5、保留体积(retention volume):从进样开始到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所需通过色谱柱的流动相体积。

6、死时间(dead time ):分配系数为零的组分的保留时间。

7、死体积(dead volume):由进样器至检测器的流路中被流动相占有的空间。

8、调整保留时间(adjusted retention time )、调整保留体积(adjusted retention volume ):保留时间、保留体积与死时间、死
体积之间的差值。

9、展开剂(developing solvent):提取分离时,用来分离极性
不同的两种物质的溶剂。

10、吸附等温线(absorption isotherm):在一定温度下,某组分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达到平衡时,该组分在两相中浓度的相对关系曲线。

11、化学键合相色谱法(chemically bonded chromatography):利用化学反应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形成化学键合相,以化学键合相为固定相的色谱法。

12、离子对色谱法(ion pair chromatography):在流动相中加入离子对试剂,使样品离子在流动相中生成中性离子对化合物,进而增加分配系数,改善分离效果的色谱法。

13、离子抑制色谱法(ion suppression chromatography):调节反相流动相酸碱度,抑制样品组分的解离,增加其在固定相中的溶解度,改善分离效果的色谱法。

14、梯度洗脱(gradient elution):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按一定程序不断改变流动相组成的浓度配比。

15、最佳载气线速度:Van Deemter曲线中,曲线最低点(即H 最小处)对应的载气流速。

16、边缘效应:薄层色谱展开时,由于色谱槽中的不饱和状态和展开剂在薄层板
不同部位分配不同而引起的板边缘的R f值高于(或低于)中部Rf 值的现象。

17、硅胶GF254板:用含无机荧光剂的硅胶G制成的薄层板。

18、对称因子(symmetry factor)(拖尾因子tailing factor, T):用于评价色谱峰
的对称性,计算式为T=W0.05h
2A =A+B
2A
19、荧光薄层板:在制备薄层板的吸附剂中加入荧光剂制成的薄层板称为荧光薄层板。

20、平面色谱法:指组分在以平面为载体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
行展开而实现分离和分析的色谱方法。

21、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光源经一系列光学反射镜进入流动池,从流动池出来的光再经分光系统、狭缝照射到一组光电二极管上,数据收集系统实时记录下组分的光谱吸收,得到三维的光谱-色谱图。

22、相对质量校正因子:指组分定量校正因子与基准物定量校正因子的比值,
f m=f'm(i)
f'm(s) = m i/A i
m s/A s
=A s m i
A i m s
23、质量型检测器:检测器信号强度与单位时间内进去检测器的组
分质量成正比关系
24、浓度型检测器:检测器信号强度与单位时间内进去检测器的组
分浓度成正比关系
25、反相色谱(reversed phase chromatography ):指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的色谱法。

26、正相色谱(normal phase chromatography):指流动相的极性
小于固定相极性的色谱法。

27、程序升温: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按一定程序改变柱温的技术称
为程序升温,适用于宽沸程混合样品。

28、检测限(detectability):某组分的峰高恰为噪音的2倍时,单位时间载气引入检测器中该组分的质量或单位体积载气中所含该组分的
量。

29、键合相填料:采取化学反应将固定液键合在载体表面所形成的填料。

30、化学键合相:利用化学反应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形成的固定相,称为化学键合相。

31、Van Deemter方程:色谱理论中描述理论塔板高度(H)和
流动相线速度(u )
关系的方程H=A+B
+Cu
u
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基于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共振吸收线的吸收来测定样品中该元素含量的一种方法。

2、共振吸收线:原子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吸收一定频率的光而产生的吸收线,又称元素的特征谱线(最灵敏的吸收线)。

3、多普勒(Doppler)变宽(热变宽):运动波源所致的频率位移,而使谱线变宽的效应。

4、光谱项(spectroscopic notation):指粒子的一能态。

标记该能态的量子数称为光谱项符号。

5、吸收线的半宽度:指最大吸收系数一半处峰的频率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