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含答案(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
1.名著阅读。
(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以上文字出自________(作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段中的“她”是________(人物)
(2)《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________;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________;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③________。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感情,令人回味无穷。
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每个横线上选择一篇文章即可)
A《狗▪猫▪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 I《藤野先生》 J《范爱农》
【答案】(1)鲁迅;长妈妈
(2)A;I;D
【解析】【分析】(1)所写的是《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阿长的描写。
(2)《朝花夕拾》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狗▪猫▪鼠》,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他在日本学医时遇到藤野先生;《五猖会》是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
故答案为:⑴鲁迅、长妈妈
⑵A;I;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查的形式是填空题,考点是重要的情节,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名著要认真仔细,要尽量阅读原著。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
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
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2.名著阅读
(1)阿长和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两个很典型的妇女形象,分别写出她们与“我”相关联的一件事情以及“我”对她们的态度。
(2)阅读第十四回选段,完成题目。
他见三藏只管絮絮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扣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絮聒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整部小说写到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写的是第一次。
请写出孙悟空另一次离队时的表现,结合选段说明他的成长变化。
【答案】(1)参考示例: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我对阿长这个劳动妇女从“不大佩服”到充满敬意(感激歉疚思念)。
衍太太怂恿我偷母亲的东西变卖,并把这个谣言散播
开来,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
(2)【示例1】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赶他走,孙悟空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师弟,止不住流泪,表现了孙悟空重师徒之情。
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由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说明他成长了。
【示例2】孙悟空打死了一群草寇,唐僧赶他走,孙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
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说明他成长了。
(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解答时要把握重点情节,结合相关句子得出结论。
如:阿长为“我”买来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我”对她产生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2)首先概述第二次或第三次孙悟空离开取经团队的经历,然后与第一次的离队进行比较,分析出其成长变化。
如:“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重情重义,改掉了任性的毛病。
故答案为:⑴参考示例: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我对阿长这个劳动妇女从“不大佩服”到充满敬意(感激歉疚思念)。
衍太太怂恿我偷母亲的东西变卖,并把这个谣言散播开来,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
⑵【示例1】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赶他走,孙悟空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师弟,止不住流泪,表现了孙悟空重师徒之情。
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由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说明他成长了。
【示例2】孙悟空打死了一群草寇,唐僧赶他走,孙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
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说明他成长了。
(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作者感情倾向的理解,解答时要把握重点情节,结合相关句子得出结论。
⑵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3.名著阅读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都是出自鲁迅散文集《________》中的篇目,都对鲁迅的童年生活有所叙述或提及,请联系这些文章,讲一讲鲁迅的成长经历。
【答案】《朝花夕拾》;鲁迅不喜欢猫,并且厌恶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鲁迅是保姆长妈妈带大的,他们感情很深厚。
当阿长给鲁迅买来他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后,鲁迅对她又有了新的敬意。
他小时候喜欢在百草园中玩耍,他天真,好奇心很强,热爱大自然。
后来,父母把他送到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求学。
《五猖会》会中鲁迅的父亲虽然强迫鲁迅背诵《鉴略》让他很扫兴,但同时也可以看出鲁迅的父亲很重视儿子的教育。
生活在这样一个重视教育的封建家庭,鲁迅成长为一个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新知的少年。
【解析】【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狗·猫·鼠》作者将猫当作思想文化战线上的资产阶级文人,作者与猫的战斗,也就是与资产阶级文人的论争。
《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说是鲁迅先生所有文章中,笔调最
温暖的一篇。
通过对长妈妈形象的刻画与儿时记忆的叙述,作者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表现他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五猖会》以“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让我背《鉴略》一书,可见父亲对读书的重视。
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一个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新知的鲁迅。
故答案为:《朝花夕拾》,鲁迅不喜欢猫,并且厌恶生活中与描相似的人。
鲁迅是保姆长妈妈带大的,他们感情很深厚。
当阿长给鲁迅买来他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后,鲁迅对她又有了新的敬意。
他小时候喜欢在百草园中玩耍,他天真,好奇心很强,热爱大自然。
后来,父母把他送到三味书屋师从寿镇吾先生求学。
《五猖会》会中鲁迅的父亲虽然强迫鲁迅背诵《鉴略》让他很扫兴,但同时也可以看出鲁迅的父亲很重视儿子的教育。
生活在这样个重视教育的封建家庭,鲁迅成长为一个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新知的少年。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结合语段内容,明确作品出处,联系名著文章,讲一讲鲁迅的成长经历。
4.根据作品和选项内容,为作品选择相应的选项。
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________
②《白洋淀纪事》________
③《湘行散记》________
A.澄澈纯净的山水之间,一片明朗朴野的风光,闪耀着桃源般耀眼的余晖。
B.跨越了盲聋的身体障碍与折磨,她不屈不挠的坚毅精神,成为强者的永恒象征。
C.本书以轻柔的笔调表现了战争的严酷、生活的艰难和军民的友爱,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了人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答案】 B;C;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基本内容的探究。
准确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B、写聋、盲、哑的残疾人海伦·凯勒的顽强精神,作品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C、作品是《白洋淀纪事》,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其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A、描写澄澈纯净的沅水之间,一片明朗朴野的湘西风光,作品是《湘行散记》。
故答案为:B;C;A;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综合探究评价。
答题时应注意,做此类题要求学生在读名著时,要了解作品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注意不能张冠李戴。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
湘行散记,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
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5.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
请结合情节和作品的具体内容,写出一处能够表现“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答案】《阿长与<山海经>》——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
这体现了作者“温馨的回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的理解。
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较多,温馨的场景是一些体现童真的地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理性批判的是一些不合理的存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故答案为:《阿长与<山海经>》——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
这体现了作者“温馨的回忆”。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读名著要有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任选其一谈感受,观点要鲜明,表达要清晰,并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谈,切忌泛泛而论,感受要写得真切。
《朝花夕拾》篇目中理性批判色彩较浓的有:《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狗·猫·鼠》——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
阐述作者仇猫的原因。
《五猖会》——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击。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6.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1)沈从文1934年创作的散文集《________》,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作家________创作的《白洋淀纪事》,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赞颂了他们热爱祖国、淳朴善良、机智勇敢等精神品质,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
(2)阅读下面《朝花夕拾》片段,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①这部分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一文。
②别人都露出笑容,而“我”却不高兴,原因是________。
③试结合《朝花夕拾》的内容,说说鲁迅对父亲的感情是________。
【答案】(1)湘行散记;孙犁
(2)五猖会;因为父亲让“我”背书,这使得“我”去看五猖会的兴致全无;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从未指责过父亲,令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我们从中
感受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湘行散记》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
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
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荷花淀》与《芦花荡》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本书选录了《芦花荡》《荷花淀》《光荣》《嘱咐》《采蒲台的苇》等四十余篇经典作品。
(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情节主题的掌握。
《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从而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
"五猖会"既是大人们祈福的节日,也是孩子们率性玩乐的日子,但作者并没有感到高兴,这种沉重感深刻地压在作者的记忆中,表达了作者对强制教育对童心摧残的谴责。
故答案为:(1)① 湘行散记;② 孙犁。
(2)①五猖会;②因为父亲让“我”背书,这使得“我”去看五猖会的兴致全无;③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从未指责过父亲,令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我们从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情节主题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7.名著阅读。
(1)上图中表现的是《西游记》________中的故事情节。
在这个情节中,妖精巧妙利用了唐僧________的性格,使师徒间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妄图达到吃唐僧肉的目的;即使、唐僧一再地误解孙悟空,他依然坚决地“打倒妖魔”,彰显了他________的光辉形象。
(2)童年是生命的底色,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表现出儿童的天性。
《________》中拔何首乌、折腊梅花等情节表现出儿童对大自然的亲近;《阿长与<山海经>》中“迅哥儿”对《山海经》的渴望,表现了儿童________;《五猖会》中记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背诵《________》的痛苦,抒发了儿童对自由成长的渴望。
【答案】(1)三打白骨精;善良;除恶务尽、爱憎分明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未知的好奇;鉴略
【解析】【分析】(1)根据画中的文字,可知出自《三打白骨精》一节,该题考查的是名著的文学常识、内容以及对内容的理解。
有图片可以看出所画的内容是三打白骨精的图片。
妖精巧妙利用了唐僧的善良(向善)性格;孙悟空即使师傅一再地误解他,依然坚决地“打倒妖魔”,彰显了他除恶务尽的形象。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三味书屋也有一个园,作者写在那里可以折腊梅花”的句子。
《山海经》以及“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都是统一在表现儿童对未知、神秘事物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五猖会》里的父亲责令“我”去看五猖会前背《鉴略》,让“我无比沮丧”。
故答案为:⑴三打白骨精;善良;除恶务尽、爱憎分明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未知的好奇;鉴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连环画的理解,注意结合画面及文字内容,明确出处。
根据人物语言,明确人物个性。
⑵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通读《朝花夕拾》,明确里面的作品及内容。
8.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填空。
(1)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这女人”是:________。
(2)“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
这句名言出自《________》。
(3)此国中,“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
土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
在市场交易中,卖主力争的是要付上等货,受低价;买主力争的是要拿次等货,付高价。
“此国”是:________。
【答案】(1)水生嫂
(2)老人与海
(3)君子国
【解析】【分析】(1)“这女人”指《荷花淀》里的水生嫂。
水生嫂是一个勤劳朴实、温顺善良的人物形象。
(2)“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这句名言出自《老人与海》。
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说的。
(3)“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
土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是指《镜花缘》中的“君子国”。
这是个虚构的礼乐之邦。
故答案为:(1)水生嫂;(2)老人与海;(3)君子国
【点评】(1)本题考查对名著作品的理解。
《荷花淀》选自小说《白洋淀纪事》,作品表现了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阅读。
《老人与海》以简洁有力的文字,讲述的不过是一个老人出海捕鱼的简单故事,却象征性地表达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挑战、挫折乃至失败。
它塑造了文学史上最典型的硬汉形象,颂扬了虽败犹荣的斗争精神。
(3)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还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的幻想写出了荒诞而离奇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
9.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坐定,高老问道:“适间小价说,二位长老是东土来的?”三藏道:“便是。
贫僧奉朝命往西天拜佛求经,因过宝庄,特借一宿,明日早行。
”高老道:“二位原是借宿的,怎么说会拿怪?”行者道:“因是借宿,顺便拿几个妖怪儿耍耍的。
动问府上有多少妖怪?”高老道:“天那!还吃得有多少哩!只这一个怪女婿,也被他磨慌了!”行者道:“你把那妖怪的始末,有多大手段,从头儿说说我听,我好替你拿他。
”高老道:“我们这庄上,自古至今,也不晓得有甚么鬼祟魍魉,邪魔作耗。
只是老拙不幸,不曾有子,止生三个女儿:大的唤名香兰,第二的名玉兰,第三的名翠兰。
那两个从小儿配与本庄人家,止有小的个,要招个女婿,指望他与我同家过活,做个养老女婿,撑门抵户,做活当差。
不期三年前,有一个汉子,模样儿倒也精致,他说是福陵山上人家,姓猪,上无父母,下无兄弟,愿与人家做个女婿。
我老拙见是这般一个无根无绊的人,就招了他。
一进门时,倒也勤谨: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昏去明来,其实也好;只是一件,有些会变嘴脸。
”行者
道:“怎么变么?”高老道:“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
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够。
喜得还吃斋素,若再吃荤酒,便是老拙这些家业田产之类,不上半年,就吃个罄净!”三藏道:“只因他做得,所以吃得。
”高老道:“吃还是件小事,他如今又会弄风,云来雾去,走石飞砂,唬得我一家并左邻右舍,俱不得安生。
又把那翠兰小女关在后宅子里,一发半年也不曾见面,更不知死活如何。
因此知他是个妖怪,要请个法师与他去退。
”行者道:“这个何难?老儿你管放心,今夜管情与你拿住,教他写个退亲文书,还你女儿如何?”高老大喜道:“我为招了他不打紧,坏了我多少清名,疏了我多少亲眷;但得拿住他,要甚么文书?就烦与我除了根罢。
”行者道:“容易!容易!入夜之时,就见好歹。
”
(1)本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写的《________》。
(2)结合选文,分析并概括孙悟空和唐僧的性格特点。
(3)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请从选文中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施耐庵;西游记
(2)孙悟空:①自信(自视甚高):从他说拿几个妖怪耍耍,降妖容易可见;②乐于助人:从他答应为高老除妖却不计报酬可见。
(以上两点任选其一即可)
唐僧:心地善良,从他认为高老女婿做得多、吃得多情有可原可见。
(3)【示例1】运用对比手法来体现幽默,如谈到妖怪时悟空的不以为然,而高老却惊惶无措,苦不堪言。
【示例2】具有个性化和幽默的语言,如悟空说“顺便拿几个妖怪儿耍耍的。
敢问府上有多少妖怪?”就体现出悟空自视甚高,又爱调侃人的幽默。
【解析】【分析】(1)《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2)①结合“因是借宿,顺便拿几个妖怪儿耍耍的。
动问府上有多少妖怪?”“你把那妖怪的始末,有多大手段,从头儿说说我听,我好替你拿他”可知,孙悟空对自己的本领非常自信,对敌人比较瞧不起,看出他是一个非常骄傲、自视甚高的人。
结合“行者道:‘这个何难?老儿你管放心,今夜管情与你拿住,教他写个退亲文书,还你女儿如何?’”可知,当孙悟空发现别人有麻烦时,没有多想就主动说要帮忙,看出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②结合“三藏道:‘只因他做得,所以吃得。
’”可以看出,唐僧认为八戒付出了许多劳动,吃的多也是可以的,看出唐僧非常善良。
(3)明确思路:找到文章中相关句子、内容,分析其为什么幽默。
示范:结合“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
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够。
喜得还吃斋素,若再吃荤酒,便是老拙这些家业田产之类,不上半年,就吃个罄净!”分析,这里描写了猪八戒的长相和行为,运用非常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来写,让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