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时)20语文新亮剑PPT专题12“课堂精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反思
2018年12月3日上午第二节,我参加了西峡县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上了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衷心感谢西峡县教研室给广大一线教师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感谢城区中心校给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感谢城区四小给我提供一个展示和提高教案水平的舞台,感谢四年级组老师和高年级数学教师在我准备的过程中给我建言献策,鞍前马后的照顾。
上课的过程及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让我很难忘,感触也很多。
现把我在运用“三疑三探”教案模式上这节课的反思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绩:
一、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在三年级上册中,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单元让学生直观认识四边形,其中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平行四边形,通过活动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这一特征,而梯形是第一次出现。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系。
考虑到梯形的特征比较简单,而且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探究比较重复累赘,就在判断中使学生产生矛盾,通过争论中得出梯形的特征和定义。
该课的难点是用集合图表示出不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我没有很生硬地直接把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借助不同四边形的定义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后逐步完善这张图。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案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案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二、创设情景,巧妙激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常常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需要教师好好琢磨.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和学生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先认识老朋友——
长方形和梯形,再介绍新朋友——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使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在从书本主题图中找到四边形,为本节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感性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是啊,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也着重考虑到了这一点。
在讲授到将已经认识的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时,学生考虑到可以按边分,按角分
,这时,我顺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手中的工具进行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多种分类的方法,再让学生逐一汇报的过程中,我们渐渐统一了思想,按边分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梯形单独为一类,剩下的一般四边形为一类。
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为一类,其他的四边形归为一类。
我觉得这样的教案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发现获得的知识,远比我们直接教授给他们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案设计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本节课的教案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且理解各个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难点也是理解各个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为了突破这一教案重难点,我在设计教案过程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理解四边形的概念,再用一个大的集合圈把认识的四边形都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来了解所有具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这个特点的四边形都属于四边形。
其次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分类的过程,通过分类,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并且在汇报的过程中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深入理解了这三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尝试着用集合图来表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让学生用一个比较大的集合图来表示各个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轻而易举的就表示出来了,重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
润物细无声”,我觉得教案的重难点一定要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案过程中一点一点的融化在学生的头脑之中。
五、多媒体教案的有效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本节课,我大胆引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案,它使我缩短了教案时间,大大提高了我的课堂效率。
如:我在教案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时,应用了多媒体课件。
当小组研究完四边形的分类时,我让几名学生到讲台前来演示验证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过程,在学生演示完之后,我用多媒体再一次演示了验证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不仅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了验证的过程,而且又一次在学生的头脑中加深了印象,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案重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实物图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图形的存在,课堂的效果也非常好。
现代的课堂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粉笔和黑板的时代了,作为新世纪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大胆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一教案手段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总之,恰当的、适时的运用多媒体,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有效的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重视数学的应用性。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通过操作学具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画一画等使学生在亲自动手中理解数学概念,促使思维的发展,从而感受数学。
例如利用剪图形拼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拼图原本就是学生喜欢的一种益智游戏,利用它的趣味性与本课练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相结合,是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想、摆、说,出现了摆法不同、说法不同、思路不同的结果。
这样,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操作、探索、发现答案的兴趣。
动手操作是学生有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并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案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案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上完这节课,我反复思量,课堂中还存在着些许不足,例如在让小组讨论四边形分类的过程中,由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大部分只顾低头分类,而不借助手中的工具来验证自己的分类是否合理,所以在反馈的过程中,学生只顾说自己的分类结果,而缺少了验证的过程。
如果老师当时能这样说:“我们明确了分类的标准,就请同学们先试着将手中的四边形分分类,分完之后再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验证自己的分类是否合理?”如果这样设计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数学教案中,我会更加努力,踏实教案,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