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州区高2021级高三下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人类共生关系,源自互联互通的人类社会基本存在方式。
在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不可逆的网络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加速了人类历史与网络空间发展的融合,各种网络技术在抗击疫情、保障民生、恢复社会运转、发展数字经济等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与积极前景。
如今,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人类共有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存
在状态。
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对人类活动的限制,突破了国家、地区、种族、民族、宗教、社会制度等有形和无形的“疆界”,信息流动速度加快、范围扩大,传播的效率提高,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人类交往,促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织状态。
然而,网络空间带来的
风险具有全球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集团可以回避并独自解决这些全球性风险与问题。
世界各国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与威胁,各种围绕互联网展开的非法活动,如网络恐怖主义、网络极端主义、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监听、跨国网络诈骗等,威胁着每一个存在于网络空间的主体。
因此,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应对人类共同风险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而安全保障是创新发展的基础。
安全保障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是从观念上建立“共享安全保障”的共识。
各国应确保自身网络安全,同时也要做到不将自身网络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上。
二是从行动上,各国应同心协力,综合运用技术、制度、治理等各种手段预防和应对各种网络问题和挑战」网络空间行为有难以溯源的特点,这一特性决定了技术实力再雄厚的国家也很难凭一己之力将恶意行为追踪至源头。
因此,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的安全是“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行为主体摆脱“零和思维”定式,采取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和行为逻辑。
属于非合作博弈的“零和博弈”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在互联网时代,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拉大,滥用信息通信技术干涉别国内政、从事大规模网络监控等活动时有发生。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共建共治、合作共赢,才能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人类社会实现从求同到求和的全球
治理观念的转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并不是否认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矛盾,而是强调即便存在如此众多的矛盾,也不可回避人类存在着共同利益,要采取包容、开放、共赢的思维来聚同化异。
因此,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理想模式并不意味着求同,而是不同问题不同角度的共同解决,是各行为主体在遵循四项原则,即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基础_
上进行努力的求和模式。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
我们唯有携起手来,循序渐进,务实推进,才能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全世界。
(摘编自蔡翠红《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人类历史与网络空间发展相融合,各种网
络技术也在这次疫情中显示了巨大优势和积极前景。
B.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人类利益相互交织,但随之而来的风险
也带有全球性,任何国家都无法独享利益或独担风险。
C.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共有的
生活方式和社会存在的状态已经转变为数字化生存。
D.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威胁是围绕着互联网形成的,构
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体呈层进结构,阐述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以及具体办法,脉络清晰。
B.文章第三段在论及安全保障时,先论述安全保障对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再着重阐释其含义。
C.文章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照聚焦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上。
D.文章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时代背景下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更显其现实性和迫切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虽然能突破不同国家、地区、种族、民族、宗教、社会制度之间的界限,但无法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正视这个问题。
B.滥用通信技术进行网络监控、干涉别国内政这些“零和博弈”行为无益于自身的发展,唯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可能实现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共赢。
C.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中要求各行为主体采取包容、开放、共赢的思维来聚同化异,这种“聚同化异”的理念与我国偶家“和而不同”的思想不尽相同。
D.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各个国家和地区应该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遵循四项原则,务实推进,实现互联网造福全世界的愿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
(12分)
材料一:8848.86米——珠穆朗玛峰最新测定的高程。
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互致信函,共同宣布了这一数字。
珠峰是中尼两国的界峰,此次宣布的8848.86米,是“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穆朗玛峰雪面高程”。
这是中尼两国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开展扎实工作最终确定的。
几十年来,中尼不仅实现登山队员联合登顶,还在珠峰环保等方面开展合作,两国友谊在珠峰见证下结出累累硕果。
2020年5月27日,中国人又一次登上地球之巅的消息传来,让世界刮目相看。
这次珠峰登顶和高程测量,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上个世纪50年代,英国和瑞士登山队先后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顶珠峰。
但在中国境内的北坡登顶,始终无人能够攻克。
1960年5月25日,组建仅有5年的中国登山队,完成了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
那次攀登,是在中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严峻外部环境的形势下,一次担负特殊使命的国家任务。
“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有力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摘编自新华社2020年12月9日《中尼元首共同宣布珠峰“身高”有何深意?》)
材料二:人类对珠峰高度的第一次科学测量是1852年,由英国人和印度人共同完成。
1958-1960年,我国测量工作者在绒布寺河谷开阔地段丈量基线,使用水银气压计测定基线端高程,并开展天文测量,获得珠峰高度为8882米。
1975年,我国首次将3米觇标竖立在珠峰山顶,提高了测量的瞄准精度,这是人类首次对珠峰的精密测量,获
得珠峰海拔高程8848.13米。
之后,我国对珠峰高程又进行了四次测定。
2020年4月30日,中国宣布启动2020珠峰高程测量。
5月27日,中国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
提供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不仅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不统一的混乱局面,而且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青藏高原由于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而一直处在隆升状态,垂直形变约5.3毫米/年。
定期对珠峰开展观测,将不同期次的高程数据进行差分处理,是分析该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及形变速度、开展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距离2005年最近一次测量已经过去15年。
15年来珠峰地区构造运动活跃,尤其是2005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3级地震和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都对青藏高原及珠峰地区地壳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重新测定有助于了解掌握该地区地壳构造、运动规律。
全球气候变化也对珠峰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在该地区开展高精度测量,既可为青藏高原尤其是珠峰地区冰川、地质、水文等研究提供定量依据,也可为全球环境变化分析提供科学支持。
(摘编自柳建乔《珠峰测量工作综述》)
材料三:珠峰高程的确定需要外业进行登山测量并完成珠峰区域数字的传输和内业的测量数据处理等多方面合作。
珠峰测高,测算出来的结果,有测也有算。
数据处理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算。
此次的珠峰水准测量,从日喀则国家一等水准点向珠峰脚下布测了数条水准线路,并且首次将国家高程基准传递至中国与尼泊尔边界。
而且在本次测量过程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实测珠峰峰顶重力值,还采航空重力测量,连片测量了人类无法涉足区域的重力值。
正因如此,这次数据处理中
心收集了珠峰及邻近地区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最新地形数据,总量达1.44亿条之多,远远超过2005年。
本次测量,将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珠峰峰顶大地
高的计算,获取了更长观测时间、更多卫星观测数量的观测数据北斗与GPS数据融合,获取了峰顶雪面精度±0.9cm大地高成果,与2005年成果相比,精度提高了2.1cm,而且,本次珠峰测量过程中,还首次将5G和北斗结合。
(摘编自2020年12月8日澎湃新闻《探秘珠峰测算背后的数据基地》)4.下列对材料中“珠峰高程测定”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次宣布的8848.86米,是“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穆朗玛峰雪
面高程”,距离最近一次测量已经过去15年,因为15年来珠峰地区构造运动活跃,本次高程测量很有价值。
B.国际上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不统一的局面一直存在;历年来,我
国对珠峰高程进行了多次测定,数据也不一致。
本次测量提供了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C.从使用水银气压计测定高程,到将觇标竖立到珠峰山顶进行实地
测量,珠峰高程测定精度不断提高。
在2020年这次测量中人类首次
实现了实测珠峰峰顶重力值,连片测量了人类可涉足区域的重力值。
D.珠峰高程的确定不仅需要登山队员登顶测量,完成珠峰区域数字
的传输,还需要数据处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海量数据的处理。
8848.86米这个数据是测和算协作的结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把红旗插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珠峰登顶后的实地精密测量,着实振奋人心。
B.从5月27日中国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到12月8日中尼两国领
导人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测定的高程,时隔半年之久,是因为后期数据处理的工作量远超之前任何一次。
C.本次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是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
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科学探索。
北斗与GPS数据融合,获取了精度更高的数据。
D.地震会对青藏高原及珠峰地区地壳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而且青藏
高原由于不同板块相互碰撞一直处于隆升状态,定期对珠峰开展观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6分)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的意义。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7-9题(15分)孤独的价值
周国平
我很有兴味地读完了英国医生安东尼·斯托尔所著的《孤独》一书。
在我的概念中,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体验,为哲学家、诗人所乐于探究或描述。
我曾担心,一个医生研究孤独,会不会有职业偏见,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病态呢?令我满意的是,作者是一位有着相当人文修养的精神科医生,善于把开阔的人文视野和精到的
专业眼光结合起来,因此不但没有抹杀、反而更有说服力地揭示了孤独在人生中的价值,其中也包括它的心理治疗作用。
事实上,精神科医学的传统的确是把孤独仅仅视为一种病态的。
按照这一传统的见解,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精神健全的最重要标志,是人生意义和幸福的主要源泉甚至唯一源泉。
反之,一个成人倘若缺乏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便表明他的精神成熟进程受阻,亦即存在着某种心理疾患,需要加以治疗。
斯托尔写这本书的主旨正是要反对这种偏颇性,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为孤独正名。
他在肯定人际关系的价值的同时,着重论证了孤独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对于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来说,甚至是决定性的源泉。
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罢了。
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
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
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斯托尔引用温尼考特的见解指出,那种缺乏独处能力的人
只具有虚假的自我,因此只是顺从、而不是体验外部世界,世界对于他仅是某种必须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可以满足他的主观性的场所,这样的人生当然就没有意义。
事实上,无论活得多么热闹,每个人都必定有最低限度的独处时间,那便是睡眠。
不管你与谁同睡,你都只能独自进入你的梦乡。
同床异梦是一切人的命运,同时却也是大自然的恩典,在心理上有其必要性。
据有的心理学家推测,梦具有与独处相似的整合功能,而不能正常做梦则可能造成某些精神疾患。
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了精神的创造力。
我们难以断定,这一点是否对所有的人都适用,抑或仅仅适用于那些有创造天赋的人。
我们至少应该相信,凡正常人皆有创造力的潜质,区别仅在量的大小而已。
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惟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惟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在斯托尔的书中,孤独的最后一种价值好像是留给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的。
他写道∶虽然疾病和伤残使老年人在肉体上必须依赖他人,但是感情上的依赖却逐渐减少。
老年人对人际关系经常不大感兴趣,较真喜欢独处,而且渐渐地较专注于自己的内心。
作者显然是赞赏这一变化的,因为它有助于老年人摆脱对人世的依恋,为死亡做好准备。
中国的读者也许会提出异议。
我们目睹的事实是,今天中国的老年人
比年轻人更喜欢集体活动,他们聚在一起扭秧歌,跳交谊舞,活得十分热闹,成为中国街头一大景观。
然而,凡是到过欧美的人都知道,斯托尔的描述至少对于西方人是准确的,那里的老年人都很安静,绝无扎堆喧闹得癖好。
他们或老夫老妻作伴,或单独一人,坐在公园里晒太阳,或者作为旅游者去看某处的自然风光。
当然,我们不必在中西养老方式之间进行褒贬。
老年人害怕孤独或许是情有可原的,孤独使他们清醒地面对死亡的前景,而热闹则可使他们获得暂时的忘却和逃避。
问题在于,死亡终究不可逃避,而有尊严地正视死亡是人生最后的一项光荣。
所以,我个人比较欣赏西方人那种平静度过晚年的方式。
对于精神创造者来说,如果他们能够活到老年,老年的孤独心境就不但有助于他们与死亡和解,而且会使他们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斯托尔举了贝多芬、李斯特、巴赫、勃拉姆斯等一系列作曲家的例子,证明他们的晚年作品都具有更加深入自己的精神领域、不太关心听众的接受的特点。
一般而言,天才晚年的作品是更空灵、更超脱、更形而上的,那时候他们的灵魂已经抵达天国的门口,人间的好恶和批评与他们无关了。
歌德从三十八岁开始创作《浮士德》,直到临死前夕即他八十二岁时才完成,应该不是偶然的。
(选自周国平《周国平经典散文集》,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曾为医生研究孤独产生过担心,但当作者看到斯托尔是一位
有人文修养的精神科医生时,他的担心也就消失了。
B.作者认为交往和独处是人的两种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独处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C.作者认为睡眠是人最低限度的独处时间,同时作者还认为不能正常做梦则可能造成某些精神疾患。
D.文章从阅读安东尼·斯托尔所著的《孤独》入手,层层推进,形散神聚,处处充满哲思,发人深省。
8.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6分)
9.孤独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6分)二、文言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0-13小题。
(19分)
孔子曰:“与其不得中庸,必也狂狷乎!”又云:“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此盖失于周全之道,而取诸偏至之端者也。
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既云进取,亦将有所不取者矣。
如此,性尚分流,为否异适矣。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氾。
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獉獉。
”乃共克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见孺子焉馔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
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徵晨夜省视之。
元
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徵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
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
”寻而卒。
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
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
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
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
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
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
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
”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
”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
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
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
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
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
”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
既终,妻从其言。
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
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
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柩上,哭别而去。
其兄弟闻之,寻求不复见。
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
举州茂才,四迁荆州刺史。
友人南阳孔嵩,家贫亲老,乃变名姓,佣为新野县阿里街卒。
式行部到新野,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
式见而识之,呼嵩,把臂谓曰:“子非孔仲山邪?”对之叹息,语及平生。
曰:“昔与子俱曳长裾,游息帝学。
吾蒙国恩,致位牧伯,而子怀道隐身,
处于卒伍,不亦惜乎!”嵩曰:“侯嬴长守于贱业,晨门肆志于抱关。
子欲居九夷不患其陋贫者士之宜岂为鄙哉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
式后迁庐江太守,有威名,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范式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欲居九夷/不患其陋贫者/士之宜/岂为鄙哉/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
B.子欲居九夷/不患其陋/贫者士之宜/岂为鄙哉/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
C.子欲居九夷/不患其陋/贫者士之宜/岂为鄙哉/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
D.子欲居九夷/不患其陋/贫者士之宜/岂为鄙哉/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是西汉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也是明清科举考试的考试地点之一,文中“少游太学”指年轻时在太学游学。
B.黄泉,在中国本土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古人以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
C.上计掾史,官名,东汉、三国、南朝宋、齐及十六国前燕等均置,为县郡国派赴上级机关或京师呈递计簿的属吏。
D.“辟”是指被征召出仕,是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与文中“举州
茂才”的选官方式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言行合乎中庸的人值得交朋友朋友,性格狂狷的人同样值得结交为朋友。
B.范式重信诺。
范式在太学求学时跟张劭关系很好,分别时,范式约定两年后要去拜见张劭家人,到约定的那天,范式果然前往。
C.范式重情义。
张劭死后,范式火速赶回奔丧,并亲自执绋为引,还留下来为坟墓修好坟树,然后才回到京师太学。
D.范式关心好友。
巡视新野时,县里选派孔嵩做导骑欢迎范式,范式认出了孔嵩,并为孔嵩的遭遇感到惋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守虽心不信而重其情,许之。
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
(2)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
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9分)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