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联考复习精选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部编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联考复习精选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雅典政治组织构架图,借以说明
A.以贵族制取代君主制,确立了集体统治的原则
B.梭伦改革提升公民大会地位,打破了贵族垄断
C.克里斯提尼划分新的行政区,实行比例代表制
D.伯利克里改革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完善民主制度
2.在古代雅典,官员任职资格审查与官员在任期内接受信任投票、告发程序以及述职审查共同构成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经抽签还是选举任命的官员,只有通过任职资格审查程序并且完成宣誓仪式后,才能正式就职。

这反映出雅典
A.高度重视官员的任职审查B.对公共权力实行多元监督
C.全面维护官员的合法权益D.通过分权制衡来防止专制
3.从地理经济视角来看,由于攻占了某处,令奥斯曼土耳其人直接控制了欧亚之间陆上贸易路线,从而促进了帝国的经济繁荣。

欧洲人不得不寻找海上直达亚洲的可能性,进而导致“地理大发现”。

文中的“某处”应是( )
A.巴格达B.罗马C.君士坦丁堡D.大马士革
4.古罗马时期,立法来源具有多样性,皇帝的敕令、元老院的法令、执政官的律令等都可以具有法律效力。

但在君士坦丁大帝扩张时期,皇帝救令逐渐成为法律的主要来源,由此产生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可见,《民法大全》
A.顺应了罗马发展的需求B.得益于被征服者的推动
C.体现了贵族与平民的斗争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5.“古希腊民主政体是同时代的楷模,是后世民主的源泉,但它也是一种最简陋、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

”该观点认为A.雅典民主实为专制制度B.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
C.雅典民主导致文明淹没D.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6.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

”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D.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
7.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

”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主要是因为罗马法中蕴含着如下观念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C.以牙还牙,以眼还眼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8.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直接民主削弱神话的影响
9.由于商业贸易的兴盛,“仅公元1100—1300年,英国新增城市达到140座,德意志则更多”。

这些中世纪的“城市”
A.均由教会把持军政大权B.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
C.会定期分地给农民耕种D.孕育着反封建的力量
10.《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凡拐带奴隶、帮助奴隶逃跑、窝藏奴隶者,都处以死刑;窃贼应处死,或处以重罚;奴隶否认其主人,则割去该奴隶的耳朵。

由此可见( ) A.法典具有极端性和残酷性
B.法典内容全面而具操作性
C.法典严厉镇压奴隶的反抗
D.法典体现奴隶主阶级意志
11.在中古西欧社会,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

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它体现了中古西欧的社会分工理想。

这种社会分工反映了A.基督教会的特殊地位B.西欧社会的转型和进步
C.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D.封建庄园农奴制的瓦解
12.有学者认为,公民是城邦的主人,任何个人脱离了城邦,将失去独立人格,沦为他邦的奴隶;失却公民的城邦,将沦为空壳,背离了公共利益,城邦将失去存在的理由。

这一论断的依据在于
A.城邦是公民的共同体B.广大人民掌握城邦权力
C.城邦利益高于公民利益D.公民自由受到城邦制约
13.苏格拉底认为,对于哲学家来说,比自然界更有价值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灵,因为“只有到人的心灵转而省察自身时才会有真正的哲学。

”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认为自然研究没有价值B.强调对人的理性的尊崇
C.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批判智者对人性的迷恋
14.普罗泰戈拉认为,他要传授的不是“什么算术以及天文、几何、音乐”之类的技艺,而是“持家方面的善谋,亦即自己如何最好地齐家,以及治邦者方面的善谋,亦即如何在治邦者方面最有效地行事和说话”。

由此可知,他所生活的时代
A.民主政治助推自我意识的觉醒B.科学知识并未受到民众的重视
C.宗教神权严重束缚人性的发展D.哲学研究从社会向自然的转变
15.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一部分有远见的政治家深切地意识到,雅典迫在眉睫的问题是
要解决兵源和财源问题,扩大雅典公民团体势在必行。

这从侧面印证了雅典
A.贵族寡头左右政治
B.政治体制弊端逐渐暴露
C.阶级矛盾趋向缓和
D.开放公民权日益占主导
16.历史留下了无尽的讽刺:三十僭主(雅典历史上的暴君)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这则材料反映了
A.三十僭主遵从民主制原则
B.雅典的民主程序徒具形式
C.苏格拉底案判决结果合法
D.陪审团遵从了僭主的意见
17.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

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

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

这一历史情境显示
A.陪审团组建保证了素质B.程序公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
C.陪审团组建不具合法性D.雅典法律保证了苏格拉底一定权益18.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

这表明古代雅典
A.推崇哲人和学者的作用B.强调公民的参政意识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限制公民的个人自由
19.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

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A.体现自由平等B.体现“君权神授”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D.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20.“哥伦布在与意大利地理学家托斯坎内里的通信中得到一张地图,图上标明:从欧洲向西航行可以直达东方的印度、中国和日本等盛产香料和宝石的国家,而不是向南航行绕过非洲才能到达……十五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的造船、航海和绘图技术等都有了迅速的提高,从中国传来的指南针为远洋航行提供了一个最切实的安全保障。

”作者意在说明A.地理学家向西航行能到东方的理念影响到哥伦布
B.地理学家绘制的地图是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条件
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条件比较充分
D.船只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为远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21.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

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

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

”据此可知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22.某人在航海日记中记述:“1520年11月28日,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

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

”据此,你判断此人属于谁的船队
A.哥伦布
B.迪亚士
C.达伽马
D.麦哲伦
23.《新全球史》中写道:“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

”文中“远航”是指( )
A.新航路开辟B.殖民扩张
C.开展三角贸易D.争夺海上霸权
24.有人说新航路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有人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之路”,有人说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有人认为它是“人类思想震撼之路”,也有人说它是“罪恶之路”。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它,应该是
①引起“商业革命”,世界市场雏形形成,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②引起“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东西两半球不同文化圈的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④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地区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5.下图是15世纪末-17世纪上半叶西方殖民者进行殖民扩张的示意图,据如图可知
A.工业革命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主要动力B.西方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中国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亚洲是西方殖民者最主要的殖民区域26.1560年到1580年,佛罗伦萨的毛织品产量平均每年是30000匹,但在1590年至1600年间却下降到13000匹,而到1650年只有6000匹。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机会逐步减少B.欧亚贸易通道阻隔
C.欧洲价格革命冲击D.新技术应用不到位
27.某学者认为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

随着气候变冷,鱼群向西南方向迁徙,15、16世纪的船长也追随着鱼的足迹一直向西航行,欧洲人的目光从陆地转向海洋,开辟了新大陆。

该学者旨在说明,人类进程的改变
A.受到了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B.发轫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C.得益于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D.受制于地缘攻治的影响
28.王加丰在《三角贸易》一文中指出:“他们(指欧洲人)又通过与非洲和美洲的贸易,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完成了从为输入而开辟世界市场到为输出而开辟世界市场的转变,积蓄起发动产业革命的力量……“材料中“输入”的产品有
①金银②烟草③玻璃球④枪支⑤香料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⑤D.②③⑤
29.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30.16世纪的最后几十年,对于一个西班牙人来说,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

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

这一历史现象导致
A.资产阶级经济实力上升B.大西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
C.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D.商品经济的发展面临困境
31.人类曾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后来世界逐步连成一体。

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知识的积累B.航海技术的进步
C.勇于探险的航海家的贡献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2.14世纪初,法国国王脖力四世在处理与教会的关系中,召开了由教士、贵族与城市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其利用小贵族和市民的反教会情绪,压制教士听命于国王。

材料从侧面表明,此时法国
A.国王的权力受到教权的制约B.王权与教会的矛盾不断加深
C.国王力图缓和与教士的关系D.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已形成
33.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带有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
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B.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C.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的影响D.拜占庭与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34.当帝国日渐迟暮时,世界正在发生变化。

西欧出现了新的事物。

从文化到科技,其经历了一连串的变革,开始超越奥斯曼帝国。

无论哪一方面,就连奥斯曼帝国昔日引以为傲的军事,也落入下风。

材料主要表明
A.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B.奥斯曼帝国曾经军事力量强大
C.西欧在文化和科技方面领先奥斯曼帝国
D.奥斯曼帝国在与西方的较量中开始处于劣势
35.罗马法之《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材料表明A.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查士丁尼法典》协调了奴隶与平民间的关系
C.罗马法只维护贵族的财产权益
D.《查士丁尼法典》加强了奴隶主对平民的剥削
36.13世纪初,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出于扶持本国教育的目的,积极扶持创办大学,如授予其师生以免税权和独立的民事,刑事裁判权。

这表明大学具有
A.行政权力B.独立自主权C.司法权力D.自治权力
37.某地区形成了国王——公爵——侯爵——伯爵一一子爵一一男爵一一骑士的等级体系。

在这种体系下,“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的封君又可能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

”这一现象出现在A.古代希腊B.近代俄国C.古代印度D.欧洲封建社会时期38.花刺子米是阿拉伯杰出的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

这套数码传入欧洲,后被广泛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阿拉伯人( )
A.发明了这套数码B.为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C.数学成就领先世界D.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39.《世界通史教程》中写道:新兴市民要求建立城市学校,由城市当局选聘教师、决定学费、确定入学条件,学习处理商业事务与行会行政事务,培养职业技术技能……许多学校摆脱教会控制。

材料表明
A.教育商业化程度提高B.市民阶层不断发展
C.教育突破了身份限制D.宗教改革影响深远
40.有位于高处、豪华的领主住所;有简陋的农奴茅舍;有包括教堂、水磨房和手工业者的库房在内的公共设施;有领主主持的法庭处理领地内部事务;农奴以劳役地租的方式承担义务。

这样的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中世纪庄园
B.中世纪城市
C.东汉豪强地主庄园
D.门阀士族辖地
二、材料分析题
41.学习历史有助于我们面向未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的历史虽然已有三四百万年,但人类的文明史却仅有五六千年。

人类从野蛮步入文明是一个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一步,……文明首先在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的亚非大河流域产生。

这就是西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古代东方文明,随后在地中海区域又出现了一种带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古代西方文明,这就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

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

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

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改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材料三拜占庭帝国则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

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的大潮所淘汰。

——朱寰《世界中古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东西方文明分别诞生于怎样的自然环境中?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拜占庭帝国是如何灭亡的?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以后,澳门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

西班牙人到达美洲以后,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

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

这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

“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横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

这就是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沟通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

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
备。

——摘编自樊树志(文明的彷徨——晚明历史大变局》材料二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此外,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乃至南瓜等今天我们的日常食物也都起源于美洲。

在菲律宾,大帆船建造主要是中国木工、铁匠完成;帆船检修、货物搬运也依赖大批华工。

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

前往美洲的华人中有些是商人,他们携带中国货物直接前往阿卡普尔科换取白银;有些则是被当做仆役甚至奴隶运往美洲的;同期,还有旅菲的华人手工艺人和水手为逃避菲律宾殖民当局的迫害而踏上拉丁美洲的土地。

他们到达墨西哥、秘鲁并在那里定居。

当时的阿卡普尔科因华侨众多而被誉为“唐人城”,在墨西哥城甚至16世纪就出现了“唐人街”。

——摘编自韩晗《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的影
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呈现出的主要不同,并说明大帆船贸易的历史影响。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

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材料二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

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资本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经十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

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亚非欧三洲,这个帝国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

材料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

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

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

它是日年曼人
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材料二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

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材料三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

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有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钱程旦《现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材料二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持何观点?依据材料三对该观点加以解释。

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世纪中西方城市的人口对比:英国伦敦:4万;法国巴黎:6万;宋朝开封:100万。

同学甲:我国宋代的城市比西欧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热闹得多,市民阶层也庞大得多,所以更为先进。

同学乙: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实际上西欧市民阶级力量强大得多,而且从中产生了后来的资产阶级,孕育了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文化。

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
47.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另一方面,与古代的奴隶身份相比,农奴的地位稍为高些。

农奴的日常生活要遵守村社的习惯,他在村社有发言权。

最重要的是这些习惯保证了他拥有自己土地的权力,并且可以把土地传给继承人。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材料二……但他们(农奴)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好得多。

……尽管许多农奴的命运肯定相当艰难,但他们很少完全听凭他们的领主随意支配打发。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请回答:请比较农奴和奴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8.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