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灵感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新鲜影像的记忆力, 使之渐趋稳定, 待 “ 熟视” 之 备条件。要使两者紧密结合,并使之进入艺术创 后, 立即 “ 急起从之, 以追其所见” , 才得一气呵成。 作, 便可发生奋笔挥洒, “ 不能自已” 的积极效应。 故文中继续强调说: “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如果缺少了这种灵感的感悟,东坡便会感到 “ 不 ( 亦即 “ 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 ) , 平居自视了 适” 或存有 “ 病” 障, 难以进入创作佳境。 他叙述说: 然而临事忽焉丧之” , 是由于作者 “ 内外不一, 心手 “ ( 与可) 后来见人设置笔砚, 即逡巡辟去 ( 感到有 不相应—— 所顾虑和 “ 不适” 而退避之) , 人就求索, 至终岁不 —不学之过也。” 东坡在这里强调了 “ 心 !*# 可得。” 手” “ 、 内外” 的稳定一致, 并强化了其对新鲜影像 ( 卷 (0, 东坡本人亦复如此, 他记 &1"0%) 的记忆性。 这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因此, “ 胸有 成竹” 论, 是东坡对现实生活深刻体验所获得的灵 感影像写照, 是其传神美学理论的生动体现, 这是 我们研究东坡灵感创意的重要基础。 为了说明上述看法, 我们还可举出东坡在 《净 因院画记》 中所强调的文与可画竹之 “ 理” 的看法, 述说: “ 吾乃者学道未至, 意有所不适 ( 指未 “ 通其 意” 、 灵感未至) ……, 独不容有不发 ( 没促发灵感) 乎?余将伺其发而掩取之。彼方以为病, 而吾又利 其病, 是吾亦病也。 ( ”同上) 其原因, 就在于东坡未 获得创作灵感之前, 在尚未达到 “ 杂然有触于中” 的程度,他是决不轻易动笔的。如同画家孙知微
坡在诗文中曾屡称灵感为 “ 悟入” “ 、 妙语” “ 、神 妙” “ 、兴来” “ 、一念” “ 、天机”等诸多特有称谓; 并 屡屡形容灵感的特性是: “ 兔起鹘落” “ 、 弹丸脱 手” “ 、骏马倏忽” “ 、风落电转” “ 、系风捕影” “ 、少纵 则逝” 等瞬息性突发性和偶然性的特征。 东坡正是 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独特而深湛的艺 术灵感论。 *%+ 记述灵感动 东坡有著名的 《 书蒲永昇画后》 态道: “ ……始 ( 孙) 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
灵感,是人类生命的悟性,是创造活动的灵 魂, 是智慧源头的感光点。 苏东坡是位从多方面发掘和把握灵感、表现 悟性智力, 推动艺术创新层出不穷的伟大作家。 他 对灵感的把握和理解,堪称是我国古代文论中首 屈一指者, 是传统灵感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 他不 仅超越了历代作家论灵感的成果范畴,还与现代 灵感思维研究科学相连相辅, 具有巨大的借鉴、 启 迪意义。 英国当代艺术理论家贡布曾在其 《 艺术与 错觉》 中说道: “ 没有一种艺术传统那样着力坚持 对灵感的自发性的需要。 ” 但东坡却是这方面成就
集》 卷 $%, 均出自孔凡 &"’($。本文所引苏轼文章, 礼点校 《 苏轼文集》 , 北京: 中华书局, ’%)$ 出版。 后面只随文给出卷次和页码, 不再另注。) 东坡另有一段更为著名的记述灵感创造的文 字, 见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云: “ 故画竹必先 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 乃见其所欲画者, 急起 从之, 振笔直遂 ( 运转画笔一气呵成) , 以追其所 !*# 见, 如兔起鹘落, 少纵则逝矣。” ( 卷 +’, 其 &,$-) 中 “ 先得成竹于胸中” , 即指创作灵感倏忽而至时 在脑中所形成的独特而新鲜的竹影形象。过去有 人把 “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理解为画家预先布置好 的 “ 打腹稿” —— —即预先完成的竹体构思, 这是有 片面性的。如果画家早已事先布置完了整体竹像 的腹稿, 那么, 他还要再 “ 急起从之, 以追其所见” 干什么呢? 可见, 画家在下笔前所获得的 “ 成竹” 影 像, 应是一种飘忽骤至的灵感性闪烁影像, 是一种 自然天机所启示的 “ 活” 的竹子样本。自然天机的 “ 活性” 竹子, 往往是不太稳定的、 瞬息万变的影 子,它很容易受其它意识所干扰而随时模糊消 失—— — “ 如兔起鹘落, 少纵则逝” 。故必须立即 “ 执 笔熟视” 以 “ 见其所欲画者” , 即要在脑中努力加强
期而遇的灵感, 使他无比喜悦, 其意绪精神立刻登 上理性的至高境界: “ 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 脱。若人悟此, 虽两阵相接, 鼓声如雷霆, 进则死 —一件 敌, 退则死法, 当恁么时, 也不妨熟歇!” —— 生活小事,却使东坡悟到了数十年官场困蹇生涯 的经验总结:何必在这纷扰龌龊的仕途名利征程 中争论高低、 因循坐误呢? 还是停下来吧! 停下来, 就会海阔天空、 自适自乐。 这种不期而遇、 突然袭来的灵感, 恍如神妙天 机, 但却有着坚实的现实依据。他的 “ 此间有什么 歇不得处” 的灵感, 是他处在晚年遭贬 “ 南荒” 惠州 的长年困境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他的主观意识和 生活体验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突然受到外界事 物的冲撞而萌生出来。 这种景况, 有如他父亲苏洵 !*# 所说的: “ 无意乎相求, 不期而相遭, 而文生焉。” 这就是东坡 “ 不期而遇” 的灵感发生的奥秘。 ( 二) “ 为学务日益” 从 中获取灵感 此类灵感与前类的 “ 不期而遇” 有所不同, 它 是可以预期的, 虽然不能速成。 东坡在 《 张寺丞益斋》 诗中说: “ 吾闻诸夫子, 求益非速成。譬如远游客, 日夜事征行。今年适燕 蓟, 明年走蛮荆。 东观尽沧海, 西涉渭与泾。 归来闭 户坐,八方在轩庭。……为学务日益,此言当自 !’# )卷 $., &(,,-这是一首勉励人们务学渐进, 程。” 积累知识以取得灵感创造的诗歌。 在诗中, 东坡以
1"’2!"34"2# $%&2566’
苏轼的灵感论
朱 靖 华
( 中国人民大学 中文系, 北京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 要: 苏东坡把灵感看作是创造力的精华, 是解决久悬未决问题的突破口, 是最佳创作状态的体现。与古来作家、 艺 术家相较, 东坡对灵感的发生及其特性, 有着更为详尽而具体的论述和描绘。 苏东坡是位从多方面发掘和主动把握灵感、 表 现悟性智力, 推动艺术创新层出不穷的伟大作家。 他对灵感的把握和理解, 堪称是我国古代文论中首屈一指者, 是传统灵感 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 他不仅超越了历代作家论灵感的成果范畴, 还与现代灵感思维科学相连相辅, 具有巨大的借鉴、 启迪 意义, 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析和研究。 关键词: 灵感思维; 成竹在胸; 风水相遭; 浑然天成; 潜意识; 扣带前回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7-))) ".7+++.7.. 文章编号: ( !""’)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朱靖华 ( %’!&!) , 男, 山东安丘人,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
的感受, 称赞孙知微 “ 活水” 的灵感创造成就, 并以 之与世俗画匠呆滞板僵的 “ 印板水” 和 “ 死水” 相比 较, 论述了两者画艺的高下悬殊, 妍媸相远, 是不 可 “ 同年而语” 者。 紧接着, 东坡盛赞唐处士孙位 “ 画奔湍巨浪” , “ 与山石曲折, 随物赋形, 尽水之变, 号称神逸” 的 造诣。 他论述孙知微之 “ 始作活水” , 正是由于他善 “ 得其 ( 孙位) 笔法” , 获其创新 “ 本意” 而赢得世间 青睐。 从而揭示了东坡灵感论的要领是 “ 出新意求
所以说正是由于文与可准确掌握了竹之生死挛拳瘠蹙和条达遂茂等种种活性特征及其内在蕴含之理才在画竹酝酿时获得种种悟性灵感的启迪广泛丰富的生活知识是孕育灵感的基础从而达到了千变万化未始相袭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极诣地步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 )*+,&% -*&.,*$+ /"’’*0*
滩水石四堵, 营度经岁 ( 经营构思超过一年) , 终不 肯下笔。一日, 仓皇入寺, 索笔甚急, 奋袂如风 (用 的突出代表。 力振袖运笔似旋风一般迅速) , 须臾而成, 作输泻 跳蹙 ( 飞流奔泻腾跃紧促) 之势, 汹汹欲崩屋 ( 指水 一、东坡对灵感的认识 势汹涌喧闹、翻滚奔腾好像要把房屋崩裂一般) 东坡把灵感看作是创造力的精华,是解决久 也。……” 其中 “ 仓皇入寺” 一段, 十分生动形象地 悬未决问题的突破口, 是最佳创作状态的体现。 描绘出画家孙知微忽得灵感的神来之笔,创造出 与古来作家艺术家相较,东坡对灵感的发生 “ 输泻跳蹙之势, 汹汹欲崩屋” 的 “ 活水” 情状, 读之 及其特性, 有着更为详尽而具体的论述和描绘。 东 令人心向往之。 东坡还曾以 “ 阴风袭人, 毛发为立”
"
“ 营度经岁, 终不肯下笔” 一样, 他决不 “ 勉强凑 泊” , 强行为之。东坡是主张 “ 非能为之为工, 乃不
!"# 能不为之为工也” ( 卷 $%, &’"’) 的作家。只有 “ 不 !"# 能不为之” , 才能达到 “ 浑然天成, 粲然日新” ( 卷 (%, &""$") 的创造性效果。
千变万化的灵感事物刻划得栩栩如生。 “ 天机” 者, 灵性也, 指人的天赋灵机。此谓子舟的聪明才智, 是可把种种灵感顺利捕捉并能运用自如的表现出 “ 远游” 比喻了 “ 为学务日益” 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 来。 人们只有走遍天下, 广学博识, 才能下笔有神, 达 是故东坡在阐发灵感创造的发生方面,为我 到 “ 归来闭户坐,八方在轩庭 ( 宽敞明亮的大殿 们提供了众多获取灵感的途径和经验,显示出灵 堂) ” 的神妙境界。在这里, 东坡把饱学知识、 临文 感的发生规律, 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挥笔自如的顷刻灵感作用, 抒发得淋漓尽致。 它形 ( 一) 灵感的 “ 不期而遇” 象地告诉人们: 艰苦劳动可以使你聪明敏捷、 充满 东坡告诉我们, 他的灵感并不总是刻意求得, 勃郁。—— —知识面越广、 理解力越深, 重新组合记 !"# 而往往是 “ 略不抒思” 《 ,卷 (%, 忆材料的能力也就越强,其诱发灵感的机会也就 ) 跋文勋画扇》 !’# &""$"-, 即指灵感乃突如其来、 “ 不期而遇” 、 勃然 越多。 所谓 “ 旧游心自省, 信手笔都忘。 ” 《 ) 宋复古 而兴者。这里可举出一个突出例证, 他在 《 记游松 &+%%-由于是旧 画 〈 潇湘晚景图〉 三首》 其一。 卷 $(, 风亭》 中说: 当他晚年贬居惠州嘉祐寺时, 旁有松 游故地, 种种妙景在心中都十分熟悉, 故能信手写 林丘山, 坡顶有风景幽美的松风亭。有一天, 他纵 来, 连手中之笔都几乎忘掉了。为此, 东坡曾总结 情攀登, 欲往畅游, 然因年老体弱, 爬山间渐感足 出切身经验道: “ 别来十年学不厌,读书万卷诗愈 !’# 力不支, 仰望坡顶, 松风亭的屋簷, 尚在树梢之上, 美。 ” 《 ) 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 。 卷/., &"’’!’# 心想: 这怎么能爬得上去?过了一阵子, 他突然天 ) 送 又说: “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 机袭来, 自言自语地说: “ 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 &"*(-还说: 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卷/., “ 退笔如山 !’# 于是, 茅塞顿开、 一身轻松, 犹如绝处逢生、 拨云见 未足珍, 读书万卷始通神。” 《 )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 日 )卷 ($, 使他霎时 &""($-。这突如其来的灵感, 二首》 。卷 $$, “ 归来闭户坐, 八方在轩 &0*"- 这种 领悟: 人生到处可停可歇—— — “ 随遇而安” 。 这个不 庭”的兴至淋漓的灵感涌发,决不是轻而易举所
在东坡笔下, 灵感是如此奇妙, 它对人类的创 造活动是如此意义重大, 怎样科学地认知灵感、 剖 析灵感, 把握其本质和特性, 使之纳入可认识性、 可实践性的实用范畴,则是当前文艺理论界的一 项极为迫切、 极为重要的研究任务。
二、东坡获取灵感的种种途径
灵感虽然具有突发性、瞬息性和偶然性的诸 多不稳定特点, 但是东坡却以其丰富实践证明, 灵 感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把握的,它是有规律可寻 的, 如他称赞宋代画家黄彝 ( 字子舟) 的 “ 两竹两鸲 鹆 ( 八哥) ” 画云: “ 子舟之笔利如锥, 千变万化皆天 !’# 机。未知笔下鸲鹆语, 何似梦中蝴蝶飞。” 《 ) 戏咏 &"("’。 子舟画两竹两鸲鹆》 。 卷 *+, 本文所引苏轼 诗歌, 均出自孔凡礼点校 《 苏轼诗集》 , 北京: 中华 书局, 不再 $+," 版。后面只随文给出卷次和页码, 另注-东坡这首诗就是在说: 黄子舟的画笔锋利似 尖锥, 即使 “ 似梦中蝴蝶飞” 般的飘渺, 他都可以把
!"# 变态” 。 ( 《 跋叶致远所藏永禅师千丈》 。 《 苏轼文
做进一步的补充。东坡在文中认为, 事物之 “ 理” , 往往是激发灵感的认知基石: “ 与可之于竹石、 枯 木, 真可谓得其理者矣。 如是而生, 如是而死, 如是 而挛拳瘠蹙 ( 是怎么个样子的蜷曲紧缩瘦弱枯 萎) , 如是而条达畅茂 ( 是怎么个样子的竹枝成长 和繁茂) , 根茎节叶, 牙角脉缕 ( 指笋芽笋角和笋肉 的脉纹丝缕) , 千变万化, 未始相袭 ( 从来没有重 复) , 而各当其处。 合于天造 ( 合乎天然生长状态) , !"# &./() 厌于人意 ( 满足于人们的意愿) 。” ( 卷 ’’, 这就是说, 只有把握到活生生的竹子, 才能 “ 千变 万化, 未始相袭” , 也只有 “ 活竹” , 才能 “ 合于天造, 厌于人意” 。文与可画竹的 “ 活性” 特征, 是他既把 握了 “ 其形之无常” , 又把握了其内在之 “ 常理” (指 —这便是创作灵感产 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 。—— 生的理性特征。故东坡总结说: “ 必有明于理而深 观之者, 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 虽然, “ 理” “ 灵感” 与 是两个不同概念, 但却是事理相通的文词。 是故明 理之高低,观物之深浅,总是系乎人们的悟性水 平, 两者是紧密结合着的; 而 “ 悟性” , 又往往是从 飘然而至的灵感中腾跃出来。 我们可以说, 东坡是 位出色的 “ 目击道存” 的艺术家, 他把目光接触到 某一事物,总是要推知其内在的 “ 道” ( 理) 之所 “ 存” , 做出合理而正确的判断—— — “ 有见于中” , 或 “ 有触于中” 。 这证明东坡对生活万物的体验, 具有 着超人的悟性。 所以说, 正是由于文与可准确掌握 了竹之 “ 生死” “ 、 挛拳瘠蹙” 和 “ 条达遂茂” 等种种 活性特征及其内在蕴含之 “ 理” , 才在画竹酝酿时 获得种种悟性灵感的启迪 ( 广泛丰富的生活知识 是孕育灵感的基础) , 从而达到了 “ 千变万化、 未始 相袭, 合于天造、 厌于人意” 的极诣地步。 可见, “ 明 理” “ 深观” 和 是相辅相成的, 是作家酝酿灵感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