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实验课作假现象探因及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科学实验课作假现象探因及教学策略
一、小学生实验结果或数据作假探因面朝天
结合对所收集到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我认为小学生在实验中数据作假原因有二:一是小学生自身意识和心理因素的作用:二是教学者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设计的影响。

(一)小学生自身因素
1.实验态度不严谨,任务观念严重。

小学生好奇心强,因此每个学生都喜欢做试验。

可是也有部分学生态度不严谨,如在做实验《高锰酸钾的溶解》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溶解后的颜色,学生的劲头很高。

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光顾抓紧时间完成任务。

却忘了放入的高锰酸钾的数量,结果颜色和其他小组不一样,没有认真考虑也没有重复检测。

对于表格的填写,早就抛之脑后了。

当老师说:“检测完并填写好表格的小组请举手。

”这时,他们才手忙脚乱地填写表格,填写的结果也是漂亮的焰火粉红色。

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

不理解科学探究活动中事实的重要性。

态度不严谨,急于完成任务是发生实验作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2.迎合教师心理,猜测教师意图。

由于科学实验中学生发现的现象多而杂。

而且学生的回答常常说不到点子上。

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在让学生交流实验的现象时,常常选择学优生发言。

一听到正确的结论。

交流就戛然而止,不再展开。

时间长了学生为了能得到老师的肯定。

就会猜测老师的意图去填写实验结果,从而放弃真实的实验结果。

如有一节课上的是《分离盐与水的方法》。

同学们做分组实验,他们用蒸发皿蒸发不明溶液,析出许多白色颗粒。

然后。

比较白色颗粒与盐粒的异同,填写实验表格,汇报交流自己的实验结论。

有一个小组,由于实验时用火过猛,没有及时熄灭酒精灯的火焰,使得留在蒸发皿中的颗粒变成焦黄色。

在观察比较后填写表格时,发生了这样一幕。

生1:“颜色不一样。

怎么办?”生2:“那我们也和他们写一样的。


于是,他们在表格中将不明颗粒的颜色填成了白色。

由此看出,学生为了迎合教师。

放弃了真实的实验结果。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落后的教学观念,是孕育实验数据作假的温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难题,第一。

科学作业本上的作业题怎样填(填学生实验所得的结论还是填正确答案?)第二,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还是让学生再重新实验?
对于第一个问题。

答案不言而喻,作业本、实验手册中都应该填正确的结论。

对于第二个问题,重新实验、寻找原因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好方法,但是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科学课的教学内容排得满满的。

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是最可行的办法。

可是这样做,科学探究变成了走过场,没有了实效,这样的教学是学生实验作假的最大温床。

2.教学设计不当,引发学生实验数据作假。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上《夜间的计时器》一课。

在“检验学生制作的蜡烛钟是否准确”的教学环节中,这位教师把它设计成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检验结束。

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每个小组都说自己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所有的小组都说自己蜡烛钟燃烧一格的时间是60秒。

下一个教学环节——探究影响蜡烛钟计时准确的因素却被搁浅。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教学设计影响着学生对实验的态度。

二、杜绝小学生实验作假现象的教学策略
1.强调严谨求实,增强学生实证意识。

我们还可以充分运用教学评价强调严谨求实。

对科学探究的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立足于科学精神的培养。

光看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正确,会造成学生只看重数据,不重视实验的过程与操作。

学生会把科学精神放置一边。

任意改动实验数据。

评价要做到有引导作用,对学生形成实证意识。

具有促进意义。

2.关注不同的声音,创设有利于交流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亲身介入学生的探究活动,关注每一小组的情况。

特别是那些数据和现象有异常的小组,教师要走过去和他们一起探究。

在交流时,教师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每一个感兴趣的现象,进行深入地探讨。

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声音。

让学生充分地发表不同看法。

如果那些数据和现象有异常的小组同学不敢拿出自己的真实数据,教师应耐心地启发他们放下胆怯和顾虑,愉快地展示真实的结果,说出自己的想法。

同时,也要让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尊重这些同学的探究结果,引导同学们思考这些不同的声音,一起想一想为什么。

使每一位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既关注别人,又反思自己,不简单地否认自己或别人。

只有营造了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们才敢于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不一样”告诉同学们,告诉老师,让大家来讨论。

总之,作为科学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要时刻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各种表现,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实验作假现象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