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古建精品游线路开发与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古建旅游精品线旅游规划设计方案
一、佛教古建旅游精品线旅游规划战略目标
在深度开发“佛教古建艺术”旅游基础上,挖掘新亮点,建成集宗教朝觐、避暑疗养、休闲度假、山水观光、边塞文化、自驾车旅游、商务会展、生态旅游、科考修学等为一体,在全国有重大影响、有世界吸引力、设施完备、通达快捷、要素配套、综合效益明显的复合型精品线路。

配套开发一批特色旅游景区(点),如华严寺、九龙壁、大同书法史碑林、得胜古堡、桑干湖生态旅游区、赵武灵王墓、应县木塔、河边民俗馆、禹王洞、洪福寺等。

配套建设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家庭旅馆、汽车营地、旅行社、餐饮街、购物街、旅游集散中心、自驾车服务点、游乐园、演艺中心、到主要景区的旅游直通车、以及旅游紧急救援系统。

加快建设五台山机场、五台山—北京高速公路、古店—杀虎口高速公路等公共交通,以及精品线上的连接公路、服务站点和标识系统。

二、佛教古建旅游精品线旅游资源分析
三、佛教古建旅游精品线旅游市场分析
四、佛教古建旅游精品线旅游形象设计
按照“政府做形象、行业部门做渠道、企业推产品”的总体思路,按照大营销和体验营销新理念,培育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1、打造“大运山西、中华龙脊”主题形象,形成市场效应。

2、针对不同客源的差异化推出相应的宣传口号。

3、针对四季挖掘特色,形成四季山西的旅游形象。

4、提高服务水平,形成安全、健康、生态、友好的目的地形象。

5、旅游形象与商业运作相结合,逐步形成商品商标等品牌;旅游品牌向相关的服务要素拓展,形成山西省旅游的品牌体系。

五、旅游线路、项目设计
1、旅游交通
依托大运高速公路(大同—忻州段),以五台山、云冈石窟为龙头景区,包括芦芽山、恒山、应县木塔、雁门关等重点景区,辐射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等地区,通过航空(大同机场、太原机场)、高速公路(宣大)、铁路(大包线、京包线、京原线、神朔线)、国道(108、109、208、209)及省道与周边的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及主要旅游客源地对接。

2、住宿(含住宿配套餐饮)
提升各类旅游接待设施(含宾馆、酒店、招待所、疗养院、度假村等),
3、社会餐饮
支持旅游餐饮单位和一批社会餐饮企业。

同时兴建一批特色餐饮街区、中高档主题餐馆、茶餐厅等休闲餐饮、旅游公路沿线汽车饭店、农家餐饮。

4、景区游览
对原有景点进行整合提升。

同时开发一批以商务会展中心(太原、大同、忻州、晋中、运城)、休闲度假区和新开发的景点(如大同火山群)为主的旅游设施。

5、购物
对已列入政府统计对象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单位和部分为游客服务的商场、专卖店、专业市场进行相关整合,同时兴建一批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大型特色旅游商品市场、土特产品交易中心、民间工艺品交易中心、古玩交易中心、旅游商品销售网点等旅游购物项目。

六、规划实施与保障体系
从以下方面建立起一个与旅游综合产业特点相适应、支柱产业地位相称、满足发展要求、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和支撑环境。

一、资金保障
按照“政府建设基础和优化环境、市场运作经营性项目、社会参与发展、金融推动孵化”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资金保障。

1、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经费,强化财政扶持。

2、组建山西省旅游投资公司,培育旅游项目投融资平台。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性的旅游投资者。

5、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整合相关渠道建设资金。

二、政策保障
强化规划实施的政策保障,主要建立一批以产业园区政策、产业开放政策、产业优先政策、产业优惠政策、奖励促进政策、产业补偿政策等政策体系,为规划的实施,旅游地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三、管理保障
针对山西旅游产业特点,创新、拓展和完善旅游综合管理办法。

实施一些列的管理方法:
1.实施旅游产品开发分级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
2.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旅游及其他法规
3.推进行业标准建、推动创优评星工作
4.夯实统计及资料管理基础
5.增强政务信息服务
四、资源保障
建立资源保障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按照“规划先行、保护第一、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合理利用,保护、深化和拓展旅游资源,建立起一个保障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资源支撑体系,并通过发展旅游提升遗产保护水平,传播遗产文化。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建设成就,充分利用与拓展新兴资源,包括工农业旅游、购物旅游、城市旅游、会务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等。

三是在开发利用中不断创新,创造新的资源基础和文化遗产。

五、环境保障
各级政府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整治重点是重点景区和道路沿线的生态建设、景观保护,景区和城市的污染治理;人文社会环境治理的重点是:旅游投资环境的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整治,以及人文环境的优化。

六、安全保障
依托全省的公共安全系统,以旅游景区、交通沿线、服务基地为重点,加强预警系统、服务场所防范系统、救援系统、旅游紧急救援队等公共安全项目建设。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打造“平安山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