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习笔记[精选合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学习笔记[精选合集]
第一篇:美术学习笔记
中央美院部分老师讲座笔记
中央美院院长靳尚谊先生讲座
1、素描:是研究处在空间中的立体构造。
2、油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积、空间。
3、形式规律的研究:线的组织、黑白组织、节奏等。
用形式体现人的精神,如明清文人画。
4、学习中提高绘画品味:有形式高的品位,有形式低的品位。
追求形式高的品位。
如塞尚强调面与面的关系、席勒强调线、梵高强调线和色。
5、古典与现代:是一个体系的不同阶段。
是统一,不是对抗。
6、北京建筑缺点:比例问题、色彩问题、形式问题。
7、绘画的新旧:不在写实不写实,而在于人的精神。
8、我的风格不是追求出来的,而是解决最基本问题体积而形成的。
9、我一直解决一个技术问题:边线,以边线来塑造体积。
一开始我画得平体积感不强,看了美国的很多名画以后,做到了体积感的一半,高浮雕,后面的看不出。
中国人特别注意界线,线的观念太强,体积感不强。
10、解决体积问题:由浅越来越深,层次上认真做了一下。
边缘线的每一个小斜面仔细推敲,边缘线很清楚。
11、油画用笔点,并不是模仿什么,而是为了解决体积问题,点容易出层次。
再一个是点肯定,画出来厚重。
12、体积感:侧光、顶光。
过去名作多采用这种采光,以画出立体感。
平光:为了平面化采用平光。
13、研究问题,研究风格不可能,各种风格都有了。
14、研究如何突破:靠作者修养,靠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有深刻感受。
15、形式与对社会的深刻感受结合好:力作。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王少伦老师讲座笔记
1、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2、夸张:遵从美学规律。
3、到位:准确—不是三庭五眼的准确,而是感觉上的舒服(形)明暗色调到位:比如明暗交界线:斜一点不到位,宽一点结构塑造不到位,窄一点不行。
明暗深浅,深一点,浅一点都不行(在于控制)。
4、美院附中与地方考生的区别:美院附中可贵的是整体,地方上虽深入刻划不错,但欠缺整体。
整体可能一个人一辈子都做不到。
5、整体:明暗调子有变化但必须统一。
比如反光再亮,因是暗部调子也应该暗。
把握控制一个度。
亮部上的重地方再暗也比暗部亮。
亮部暗部必须明确《虽然大多书上都写过,都知道,但是还犯—意识不强》。
6、解剖建议:背过肌肉的起始、大小、方向等对素描有很大帮助。
7、塑造大的形体大的关系。
8、主张画画直接一些。
9、技术先练到家。
10、形:通过素描解决。
色彩:倾向必须明确,几个大色块成色调。
11、基本东西一定要解决,到以后底气不足。
12、量一定要多,无量也就无质的飞跃。
原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王沂东老师讲座笔记
1、委拉兹贵支:写意,形的感觉准确、自如、自然、亲切。
感觉和理解十分统一自然。
2、提香:边缘线处理:每一个地方都是虚的,在虚的里面有强弱变化。
提香对伦勃朗形的概括、边缘线的处理影响很大。
3、维米尔、提香:色彩极好,维米尔画的蓝裙子纯度极高,敢用色,但在画面上协调。
4、伦勃朗后来的画:心思全用在画面震撼上。
5、中国人皮肤色不能往暖处画、易焦。
中国人肤色特征抓不住易粉。
6、有的大师强调整体色彩,有的强调客观肤色,如脸的部位很红,安格尔不强调这些。
重整体的协调性。
7、抓这个地区的色彩特征(中国)
8、学造型:看画册就够,学油画看原作。
9、素描:感觉很重要,不能动摇。
解决造型的最基本规律:中国人的五官特征,黑白灰关系、骨骼特征、转折特征等。
全因素素描:解决最基本的东西较好。
10、画像:造型特征(比例、基本特征等)。
画不像,不如瞎编。
嘴角、眼角的小小变化:神态不一样。
11、不能死盯一个地方,死盯一个地方画不出易局部,没有强弱变化,看模特哪最强(最打动你的地方),不能放松这个。
12、北京速干油在课堂作业上用较好。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丁一林老师讲座笔记造型——构造形的能力,不是模仿照抄
1、造型能力a、形与体——形体结构。
一个形体和另一个形体的穿插。
b、形——平面形(形状)(外边)c、体——形之内的东西,体——转折
感觉不舒服检查外轮廓、内轮廓。
基础差的特别注意内轮廓(转折)。
2、形的态势:《普遍不重视》
a、生命的形式:运动。
把瞬间的理解感觉凝固在画面上(用笔的表现力,也可体现运动感。
比如表现主义)。
三种形式非常稳定
b、人的视觉对尖的东西敏感,这样有运动感。
——形状造成一种态势。
3、造形的对比和趣味(非常重要,大多忽视)
造形:形的对比,有对比才能有趣味。
比如侧面头像:脑门窄窄的,鼻子长长的。
脑门的扁长形和鼻子得竖长形形成对比。
4、形体:a、搭积木。
b、用比例、透视、明暗等主动的构造形象。
画人体(躯干,四肢重要。
头部次要)
形体转折处使劲抓,抓准。
c、画素描要点:
1、起稿——基本形(有的脸长长的,有的鼻子高高的等)不需要特别准,抓大感觉。
2、抓基本结构:眉弓、颧骨、下颌,大的转折和五官大的关系。
3、深入不断校正以前的两步是否正确。
不是画得越来越细,检查转折(内轮廓)是否画得确切到位。
抓形体结构。
5、注意疏密对比:女人密集的头发和脸的对比。
6、格列柯作品:某肖像——巧妙运用胡须加强脸尖的感觉,和领子的圆形形成对比。
7、衣纹的处理——不是把衣纹如实的画出来,而是画衣纹的形状给你的感受。
8、线的表现力——表现人物以外的东西,粗犷等线条语言。
9、怎样运用比例主动塑造形体:引深到创作,比例就是语言,夸张你想夸张的东西,减弱你想减弱的东西。
10、明暗——演化成黑白灰,有序的排列、黑白灰的排列组合。
运用黑白对比,黑白灰的关系对有的东西压缩。
比如画头像——强调形体,在形体转折处画得比较重。
强调肤色——头发就应该画黑。
11、造型——画面整体形状的构成,实形是形,虚形也是形。
画面图形的理解。
12、回到原点——原创性——回归自我——儿童画
13、大师很尊重自己的感觉。
14、色彩画哪不看哪,眼睛扫一圈,画手看脸,看关系。
别画跑了,画差不多赶快走,别局部,一层层深入。
但画面要有重点。
领先,比如眼睛突出一些领先一些,带动其他,整体的深入。
15、土红、土黄、生赭、湖蓝、桔黄、赭石画肤色很好。
16、画关系:想画完全一样肯定画不好。
17、准确不准确:骨骼没问题准确,表面肌肉差一点没事。
额头从什么部位转折不能错。
大多错误出在透视变形上,骨骼不能错。
18、最后一遍用调色油易接。
19、画着衣人物应表现出里面的结构:内在结构。
20、第一遍不要急于出效果,效果难看没关系。
给下一遍留有余地。
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遍总是想画出最后效果,往往越画越不好,要有步骤感。
21、画模特的那种劲:一种状态,比如画模特的赖劲。
画模特的的气质:温和、活泼的老头但皮肤保养得好的感觉。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张元老师讲座笔记
1、谈技法:局限于某一家、某一派,易停留于表面。
伦勃朗:材料决定其技法,谈材料接近本质。
2、基本功:初级阶段:客观的描写。
更高的阶段:自我表达。
自我表达的语言—个人的艺术的追求—个性化语言的过程(有我)。
更高的境界:无我状态(感觉,无意识状态)。
3、感觉和理性的高度统一,无感觉就无生命力。
4、艺术思维点—放在什么位置—决定格调效果。
5、三个最基本概念,三个基本点: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周建夫先生讲座笔记
1、突出重点,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
2、不要平均主义,分出老大、二、三、四。
3、受光面的边线要有感觉,反复擦改就没生命力。
4、明暗交界线的轻重、缓急最关键。
5、明暗交界线的软硬、厚薄、轻重、松紧上下贯穿联系。
6、外轮廓是相反相成的(这边直,那边就曲,是有差别的,绝对不会一样,这样才产生美感。
)
7、头发处理经验,暗部涂黑即可,不用考虑用笔,重视转折(明暗)部位,亮部按方向画。
8、人体质感处理,肚脐、大腿根,腋窝等坑凹处处理好。
9、抓紧关节,放松肌肉。
抓支撑腿、支撑臂,放松其他腿、臂。
10、具体——仔细观察明暗交界线怎样转,是方中带点圆、还是圆等——体的具体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胡建成老师讲座笔记
1、大师并不是靠题材怪诞取胜,而是从平常的东西中发现新东西。
2、个性很重要,和别人不一样,画画要真实。
3、看完油画展后累!在美术馆对面直喘气。
4、绘画首先愉悦自己。
5、导演画面:背景密,人体单纯或相反。
有意识处理,但必须有关系。
6、抓基本型:如脸型,有的偏长,有的偏方。
基本型很重要。
7、感觉好:对基本型的感觉敏锐。
色彩感觉是指红中倾向紫,黄中倾向什么:敏锐。
8、我画创作,画草图一百多张,这挡住一点,看看好不好,反复推敲,需要这种精神。
9、两个人体组合在一起,轮廓是怎样的感觉。
10、油画按步骤走,前面草率,后面遗憾就多。
11、仔细考虑,画布布形对人体有好处。
12、画画必须有控制。
13、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多尝试。
14、调动各种因素,导演画面,让观众第一眼看到哪,第二看到哪。
15、脑子感受世界,好好看,这么看,灰蒙蒙,那么看,缤纷世界。
好好看,从构图开始,就认真看,怎样好看。
16、对称、比例等可以谈:这是共同的东西。
画家之间的交流:这块颜色暖了,这块跳了。
17、什么时候,油画只是被当作材料,不认为高人一等,那么油画就出头了。
18、先抄比编要好。
19、先借鉴,然后摆脱。
20、整体的看:
1、大的基本型,如胸部,上宽下窄、腿的大形等等。
2、看线别死盯着看:局部。
看局部都是小弧线,看大段的线是直线还是曲线。
比较着看,看大趋势。
3、第一、注意动态(状态、劲)。
第二、才是结构解剖。
看动态:比如,胸部向后稍稍倾斜向上,一条腿向这方向,另一条腿向那个方向斜。
难画的是微妙的变化:比如这条腿微向前,那条腿微向后。
看关系。
21、轮廓清楚还是明暗交界线清楚(那个强哪个弱):当时有个同学画的明暗交界线清楚,而实际情况是轮廓清楚。
胡建成老师当时说:你把明暗交界线画重就认为能把立体感画出来(主观),画画应尊重模特,认真看模特。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李凡老师讲座笔记
1、重兴趣点——画你感兴趣的东西,比如画桔子,用线描绘,重线的冲击力,桔子的感觉还有。
2、画面要有冲击力,要感人。
画感人基本功差比基本功好但画没意思要好。
3、表现真实的自我感受,往往要感人真实。
4、画画有想法——第一次李凡老师被要求有想法的画画,李凡老师很头疼,有个同学画裙子用线不上调子,立体感有了,这就是想法。
李凡老师画车子,车轮和其他地方画立体,而大梁平涂,感觉一样有立体感。
5、感觉像——对形的感觉,和画气质。
6、画感觉感受——主要是对形的感受,画这个人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找区别。
7、画画直接一些。
8、对过去不重感觉,直重技术的画法——否定。
9、提倡生画,忌画油(外面画像的),笨拙的去画。
10、在漫画(画过了)和以往的画法(三庭五眼比例准确缺乏感受)之间寻求一条道路。
11、认真看——存在就是事实。
12、构图要有意识,有想法。
13、抓大形(素描第一步),大形上就像这个人,感觉像不是测量的准确(整体)。
14、认真研究学问,心态要好,观察精微。
15、调子也是形。
16、认清自己(缺点、优点。
太自信不好,太自卑也不好),丰富见识。
17、转换思维——从其他艺术中(比如广告)触类旁通。
比如某外国人画天坛,画的很有感觉,陌生感,换个角度看习以为常的东西。
18、选择自己喜爱的画册。
19、素描关系——黑白灰,不要关注肤色固有色。
20、素描——关注人的精气神、味道(画出模特那股劲)
21、衣纹——集中精力画一部分,然后画素描关系。
22、激情——兴奋点,画自己喜欢的画。
23、(在美院)先放一下个性的东西,认真学习。
24、多交流多看展览——看自己需要什么。
25、认真看模特——放弃一些主观处理,比如强调骨点等。
26、立体感——没必要死注意一个地方鼓不鼓,而应当注意周围,周围鼓了自然那个地方便立体起来。
27、画自画像和带肌理的东西,如树皮等。
28、素描要求——画人画像。
29、画画时解决一个问题(明确)。
30、画速写从脚画锻炼整体观察。
画底版效果、光从下向上、亮变暗暗变亮——改变观察方法、思路。
31、创作时——首先关注想表达的东西,不是首先想到用什么方法,如同画素描时,首先观察模特,而不是首先想用什么方法处理。
32、概念——距离模特远,没认真看模特。
形成了习惯性的东西,画谁都一样,感觉一样。
——认真观察
33、深入——形的具体,不是上调子,抠。
34、学习——不是学方法,而是形的处理、观察等。
35、整体观察模特——对比看模特。
36、画速写——画一个人的状态。
如一个人软绵绵的感觉。
37、形体转折不是靠调子——而是形。
38、严谨——形的严谨。
39、不同质感,形的感觉不同,看模特——从形上体会。
40、到以后,调子和体积都不重要,主要是画模特的精气神。
记中央美术学院戴士和老师所讲这是我在大学毕业前夕所作的听讲笔记,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亲切,现将此发上来与大家共享:今日有幸能听到中央美术学院戴士和老师的一番话,受益良多,只可惜我只三三两两的记了几句,在此做一小结,望能吸收其精华之所在。
他谈到了艺术教育是一门很特殊的教育,在这里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是一个很灵活的事物(艺术个性,千人千面,因材施教)。
而当前的困境是主流文化体系(其他教育体系)与艺术教育相悖(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不能一概而论),这样其实已经将一种灵活的事物做成死尸。
其中他谈到英语问题,这是一个很普遍而错误的问题,他也认为不能用外语来限制艺术学生,英语好坏跟画画好坏没关系,但这不等于说不要学英语或英语不好。
他说,艺术教育面临的苦难不亚于这次汶川地震灾难。
他说到当今大学里已经是没有什么人来求学,没有人追求真理是什么,也没有人追求信仰,而是来找“就业机会”。
提到对于做学问的人,蔡元培对那种崇尚实际利益的世俗态度恨之入骨。
大学里“本科”、“专科”的差异,“本“是学问之本,大学无“本”不是大学,“专”就是学问之“专”。
艺术教育的内涵与文、史、哲、宗等处于同一层次,而外在的是“工匠式”、“行当”,光说不算。
这就是艺术教育之特殊。
艺术学生要敢于对所有金科玉律的东西说“不”,要勇于去挖掘所有零乱的事物背后是否存在着一条规律,要向权威发问:果真如此吗?这才能证明大学精神是否得到体现。
关于“放松”,大师的放松并非放肆,而是全神贯注,如履薄冰,游刃有余,从心所欲,你别以为人家就真的是放松了。
“自我边缘化”,走夜路,不要赶时髦,面对困难敢于探索。
碰到挡住去路的一条河,敢于往前走,当你走过一段路程再回头看时你
已经在河的对岸了。
罗丹,印象派。
当前美展:“我想得奖,我想买钱”;这样的展览不想看,也不想参加。
关于写生:你画所见,你的心灵必定在画面透露,艺术是心灵的体现。
不能误解为这样就可以画一些心灵的东西,那样很做作、虚伪。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高宗英先生讲座笔记素描
1、素描的好坏——主要是表现的结构关系是否正确,不在细不细。
2、素描完成与否——作业时不要考虑完成与否,重点和精力放在研究东西(结构上)。
3、多画自画像——好的学习方法。
4、多临画——捷径,照猫画虎临画没用。
5、学生们出现的关键问题——对对象研究不够——必然抄袭对象。
6、抓结构(解剖和形体穿插)。
7、素描——就是研究结构形。
8、准确——外面的东西表达里面的结构。
9、轮廓——形,外轮廓应表现里面的形。
明暗光影都是表达形体。
10、对形体研究——明暗可变,不变的是形。
11、解决好大的形体,研究解剖。
色彩
1、每个人的色彩感觉不一样。
2、局部抄袭,还是画色彩大的关系。
3、分清哪些色彩是暗的、哪些色彩是亮的、哪些色彩是灰的——黑白灰
4、冷暖分清楚——色彩冷暖,色彩的灵魂。
5、色彩强弱节奏——画色彩时观察最强,最弱的变化。
比如耳朵最强,脚跟次强(纯度),画这种色彩强弱的节奏关系。
6、比较——暗部都重,但是不一样,素描同样画关系。
7、假如头特重,有意识不画重,其他按关系走。
8、避免习惯用色——画的人肤色都一样,如同画人千人一面,骨骼不一样,人体特征不一样。
9、抓住摆的特点——抓第一感觉,摆的强烈,用强烈的色,摆的土用土色,摆的亮用亮色。
10、色彩基础好——能抓住各种不同的调子。
11、养成整体观察——比较的好习惯。
12、摆同一作业——用不同的色调表达出来,易主动画关系。
画关系——本来是黑的,画成是灰的。
按关系画,控制在灰色调之中。
主动控制画面。
13、多画室外风景——提高色彩能力。
14、多画小稿——体会色彩的变化、色彩的构成、布局及色调的把握。
不要一上来就画大画,顺其自然的画。
15、(列宾)默画能力的形成——多画小稿的因素。
16、天分+勤奋(多付出)
17、学习方法——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结合。
相辅相成。
18、粉——画的色彩倾向性要明确(避免粉)强的、弱的、冷的、暖的、色相明确与加白无关系。
19、既不受光也不受反光的部分不能加白——易粉 20、明暗简单化,也造成画面的简单化。
21、暗部单纯,亮部复杂(色彩)
22、突破自己,改变自己。
不行从画,大胆画,不凑和,敢画。
第二篇:美术史笔记
枯藤缠绕,荒野清旷,一个旅人骑驴携童子过此,面对荒野上一堵硕大苍古的石碑,驻足读看碑文。
石碑象征着时间、历史、功绩,甚至死亡,读碑,这本身就具有极为深长的意味,李成的荒野读碑所具有的哲学意味和苍凉感怀,有着不同寻常的悲剧色彩。
这与十七世纪法国著名画家普桑的名作《牧羊人》有异曲同工之美,普桑的作品表现了牧羊人在寂静的原野上辨认墓碑的文字,文字写道:“死神无处不在”,流露出对生与死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感怀。
1、创造和完善了“寒林平远”的图式和意象。
2、擅长表现“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力求描绘出季节、气候、时序等的变化与特征。
3、“惜墨如金是也。
”黄公望指出:“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
(三)郭熙
李成之后,与李成风格有直接关系又获得较高艺术成就和地位的是郭熙和王冼,尤其是郭熙,他不仅直接地继承和丰富了李成的风格图式和审美意象,而且具有着创造性的建树和在宫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他的绘画理论《林泉高致集》是山水画史上的一座前所未有的高峰和丰富的宝库。
《格古要论》说:“郭熙山水,其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伴,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早春图》是郭熙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早春”的题目是郭熙自定的,季节时序的特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在人的生活和心理所产生的反应,可以说是郭熙山水画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也是从李成那里继承而来又发展和强化,《早春图》的精彩之处在于郭熙细腻微妙地表现了春天刚刚来到,万木复甦,山涧潺湲,微风拂动,轻岚笼聚,一派轻松宁静,富于生机的初春气象和气息。
(四)王希孟
王希孟氏一位多少有些传奇色彩的画家,据说他二十来岁就去世,但他却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留下了一件精彩卓绝,也是他唯一的山水画不朽杰作——《千里江山图》卷。
蔡京在卷后题跋写道:“宣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
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
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
(五)米氏父子的“墨戏云山”
(1)关于米芾“墨戏云山”画风的样式主要是来自于他自己的叙述,它在《画史》中说到:“又以山水自今相师,少有出尘格,因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
-----更不作大图,无一笔李成、关仝俗气。
”米芾曾自题《云山草笔》一画:“芾岷江还------舟间无事,因索而草笔为之,不在工拙论。
”这里提供的信息是,
米芾作过山水,题材主要是烟云,画风多信笔草草,出于尘格,画幅也多为小图。
据赵希鹄《洞天清禄集》称:“(米芾)初本不能作画,后以目所见,日渐模仿之,遂得天趣。
”又说他:“作墨画不专用笔,或以纸筋,或以蔗滓,或以莲房,皆可为画;纸不用胶矾,不肯于绢上作一笔。
”
(2)米友仁作品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少,有《潇湘奇观图》卷、《云山墨戏图》卷、《潇湘白云图》卷、《云山图》卷、《远岫晴云图》横幅等,其构景、画风都比较接近,以致后人戏称他的画“千幅一律”。
邓椿在《画继》中论述到米友仁的画时说上了几句:“(米友仁)所作山水,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而不失天真,其风气肖乃翁也。
”
二、南宋山水画艺术成就
靖康之变,宋室南渡、随着绘画中心转向南方,画家们更致力于创作秀丽的江南山水形象,画风由北宋的雄壮浑厚转化为空灵雅秀,号称南宋山水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清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
南宋的山水画机会是以李唐一路为主要风格,后人曾称南宋山水“系无旁出”,可见李唐山水的地位和影响之高之大,而他的影响更突出的结果是形成了马远、夏圭、甚至是所谓的“残山剩水”风格图式。
(一)李唐
李唐早年学过诗、书,尤精于画;中年颇有一定的名气,大概在48岁左右,赴开封参加画院的考试,试题为“竹锁桥边卖酒家”,其他应试者多于“酒家”处下功夫,只有李唐画桥头竹外挂一酒帘,深得“锁”意。
这是宋代画院考试常用的出题方式和机智的应对技巧,李唐的这一构思成了画院应试的典范。
故宋徽宗极为赏识,将李唐名列考试第一,“补入画院”,成为徽宗宋朝画院专业画家,并有相当的名气和成就。
李唐的山水画有前期和后期两种不同的风格,大体上“南渡”前的画风偏向于“崇古”,而“南渡”后的作品体现了他“独创的精神,
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图式。
《万壑松风图》轴有明显的五代北宋早期北方山水画派的风格图式特点,画面的中央主峰雄壮突兀,山体山势伟岸浑厚,山势质感方直坚硬,轮廓刚劲,皴法浓密,多用钉头皴,雨点皴、小斧劈皴等,山顶作密林,山脚松林茂密,曲径崎岖,山泉奔突。
整幅作品墨色凝重,笔质硬朗,形势刚阳,与荆浩-范宽的“山顶好作密林,自此趋枯老,水际作突兀石,自此趋劲硬”的图式及画风很相似,甚至可以说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有诸多可相比较之处。
李唐南渡前作品,查有关李唐绘画的史籍文献记录,很少谈到他的画风与荆浩、范宽的直接关系,倒是由于宋高宗曾题“李唐可比李思训”而后人则多提到:“李唐山水画初法李思训,其后变化(明曹昭《格古要论》)明王世贞将李唐的画派与李思训之子并列为”五变“之中的二变。
小斧劈皴: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1124年,绢本,水墨淡设色,188.7*13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范宽之后一百余年,李唐描写山石更具立体感。
李唐首先将个别皴笔的面积扩大,使其明显地具有“面”的性质。
然后令众多侧笔平行排列,形成一个用笔方向略同的质面。
再将内含不同用笔方向不同的质面,以互异的角度衔接,构成立体的各面。
角度互异的面,施以不同的明暗。
如此个别用笔、笔与笔之间、皴笔与轮廓之间、质面与质面之间的组织更有层次且法则严密,立体感和空间远近的表现非常具体。
世称李唐的皴法为“小斧劈皴”。
李唐的画风之变和独创性在于:
一,在构图方面一改北宋山水画“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当中方立意定景”的模式,而是截取山水景致的部分,极大地改变了视觉审美的习惯,也激活了创作的多样性和构思的灵活性,从而产生了新的审美情趣和新的文化意蕴。
所谓的一角特写式的“残山剩水”,就是这种文化内蕴的延伸。
二,在皴法和用笔方面,从之前的密匝厚实、短紧丰富以及小斧劈、钉头、长、短披麻等皴法笔法,一改而为大刀阔斧、简约奔放、苍硬刚劲的用笔,以及以大斧劈皴为主的皴法,形成了“简淡疾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