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中如何科学细化学习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中如何科学细化学习目标》修改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生成,”学习目标是有效学习的出发点,学生明白自己的方向在何处,教师明白教的方向在哪里。

分目标教学设计的研究,是在总结和反思我校当前新课改落实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教育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而提出的,通过优化教学设计达到改变并规范教师备课行为、完善分目标课堂教学模式目的。

学习目标的精细分解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表现,是指将课的三维目标分解落实到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中,从而学习目标更具体、更可测。

它是对目标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发展可能。

如果我们能成功地把三维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分阶段地在各个活动中逐一实现,那么教师在进行导学设计的时候,就会根据前面的细化目标对应,自始自终地关注学生的学,就可以更好地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可能,使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都得到满足。

为此,我校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中如何科学细化学习目标”的实验课题,希望以此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现学习目标更具体、更可测的要求,是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都得到满足,促进学生有差异的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
如果能有效地科学细化学习目标,使教师能更明显地体现出对学
生差异的关注,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指明思考和行为方向。

那么将会更大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转变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

构建对新理念下学习方式的理性认识,收集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关理论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特点、理念、思路、内容、一般过程及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归纳,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完善。

2、转变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的研究。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设计的结果之一,课题研究将通过深入课堂教学实践、分析典型的教学活动案例,揭示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模式及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性的关系。

从学习自身的学习准备、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有效的学习外部活动系统、有效的学习环境、有效的信息传递等方面出发,探索新理念下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可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参考的系列的案例。

四、实验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既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的未来,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扮演主角,教学目标又何以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
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开放性原则。

如果说创新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灵魂,那么开放性则是必然的表现形式。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要目中有“人”。

当然,教师的“导”也不应忽视,即使是放羊也应把羊引到水草丰茂处,而不是贫瘠的黄土地,更不是把他们围在水泥场里。

“导”就是启发、点燃。

3.多样性原则。

虽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由于施教内容不同,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

其实,就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欲达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才是科学之原则。

4.渐进性原则。

新课改设置的每门学科,都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但是这样一些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堂课中也不能定这么多、这么高的目标,面面俱到。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高大全”式的课必会弄巧成拙。

5.生成性原则。

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都要反复斟酌确定教学目标,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当他走进那充满生气和变数的课堂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有的既定目标是“闭门造车”。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是刻板的东西,应该适时调整,这种调整便是一种灵动、一种机智。

6.激励性原则。

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除了有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评和激励。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自尊心的保护、自信心的激励,只有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手段,才能保证次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实现。

五、研究方法
组织课题组成成员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等,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1)历史研究法:梳理、参照、借鉴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采用纵向、横向等比较,找出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案例研究法:针对新课标下的各科教学特点,采用“麻雀解剖”及“叙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矫正设计思路,从教学实践案例中寻觅并形成规律,使之形成系列。

(3)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教学设计回溯性的研究、分析,归纳在教学设计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贯穿于“问题发现――设计方案――行动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

以研究促行动,用研究来提高行动
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动融为一体。

在行动的“实”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作文章。

争取课题研究的突破和深入。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讲练法和质疑论证法教学效果的对比与研究》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实验周期:2011年5月——2014月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1年6月——12月)
1.开展调查研究,书写调查报告;
2.确立课题实施方案;
3.确立实验教师、学生;
4.进行实验教师的理论培训;
5.进行实验前测。

第二阶段:实验探索阶段(2012年3月——12月)
通过实验实施,总结经验与不足,修改实验方案,写出阶段报告,知道下步实验。

第三阶段:实验深化阶段(2013年3月——12月)
1、在初步实验的基础上,实验教师讨论、研究、论证教学模式,
使其更加完善,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

2、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确立的子课题,撰写阶段性成果、经验
总结,并备一节课进行校内展示,聘请专家指导,讲评。

3、学校做好阶段性总结。

4、做好实验中测,与前测做好定性,定量分析。

5、做好下一步试验计划。

第四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4年3月——9月)
对实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完成实验报告,编写,出版实验教师论文集、典型学习设计集,请专家做全面的鉴定和验收。

七、课题研究人员与条件保证:
(一)人员与分工:
组长:张黎(实验总体设计与管理)
副组长:常宝、张卓辉、范岩(组织、指导实验实施)
组员:姜志霞、闵滢川、马良元、陈永辉、邵明、周凤华、刘巧云、张雪、于海燕、王丽、徐雅娟、冯丽佳、王桂琴、仲崇娟、曹艳秋、商家丽、李桂珍、申敬菊、王娜、孙梅、郭健、张婷、李亚宁、郭永静、于佳慧、高晓非、沙莎、董丹、王伟娜
(二)条件与保证
1、成立实验课题组。

2、成立学校科研室,进行课题研究、理论学习、实验指导、实验资料积累与整理实验数据等工作。

3、建立与实行行政决策主体、科研理论主体、学校实践主体三结合
的实验体制。

4、加强实验过程管理,强化实验过程监控,坚持定期组织实验阶段总结、理论研讨及专家指导等活动。

5、保证经费投入。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学案设计案例解读。

2、学案设计成果集。

3、学案设计中“学科中如何科学细化学习目标”经验文章。

4、录像课。

5、结题报告。

6、反思调整再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