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1)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
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故答案为:⑴洛阳。
⑵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点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注释,稍加留心能够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句,从表现手法、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2.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与________”的歌手。
(2)文段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这首《礁石》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礁石”象征了________,
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答案】(1)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2)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解析】【分析】(1)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出生于浙江金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
他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其代表作品是长诗《向太阳》《火把》,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
(2)《礁石》是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
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
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诗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据此,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⑴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⑵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
(三)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
发之早。
(2)比喻。
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具体语句理解分析,这首五言律诗始终扣住题目中的“早”字来写。
“雾浓”“鸡未唱”“马频嘶”“树色遥藏”“泉声暗傍”都是因为“早”。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也都是写“早”。
(2)“如珪”二字,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诗人早起赶路,走了三十里地,月色还很明亮。
诗人早起“独”性三十里,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⑴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比喻。
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湖。
“________”的意思是太平盛世。
(2)诗人描绘的洞庭湖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描绘这样的景象,意图是什么?
【答案】(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圣明
(2)气势磅礴。
寄寓自己的理想抱负,希望得到张丞相举荐。
【解析】【分析】⑴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⑵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故答案为:⑴① 气蒸云梦泽;② 波撼岳阳城;③ 圣明。
⑵气势磅礴。
寄寓自己的理想抱负,希望得到张丞相举荐。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来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四面歌残终破楚”是《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用典的作用,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
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因此这个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这样写,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⑵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①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②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约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答案】(1)示例一: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解析】【分析】(1)、对诗句的赏析关键在于要选准赏析的角度,本句可从句式、修辞、词语结构等角度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赏析。
示例一: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⑵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对诗句要选好角度结合情感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名句的理解,考生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其常常蕴含的道理,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阐述。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故答案为:⑴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⑵ 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两小题。
春光好
(唐)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寸,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欧阳炯笔下的初春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夜泊钱塘》末句“微吟寄短愁”的“愁指的是________之愁。
(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
(2)两首诗中各有一个“迸”字,请分别加以赏析。
【答案】(1)生机勃勃;羁旅(思乡)
(2)“笋迸苔钱嫩绿”一句写笋使劲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突出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
“离心迸落叶”一句中的“迸”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而这种力量来自“离心”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解析】【分析】(1)《春光好》通过诗中“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等句子可以看出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夜泊钱塘》中“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寻“酒市”,是想“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据此作答。
(2)“笋迸苔钱嫩绿”意思是“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笋儿”的生机和蓬勃的生命力。
“离心迸落叶”“迸”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以致迸落了树叶。
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
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动魄,百感交集。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生机勃勃;羁旅(思乡);
⑵“笋迸苔钱嫩绿”一句写笋使劲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突出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
“离心迸落叶”一句中的“迸”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而这种力量来自“离心”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原作,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从原作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分析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
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参考译文】
春光好
和煦的阳光,风和日丽,万物快活地竞相生长。
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
花儿,羞羞答答的,依偎在雪坞上,洒出满世界浓香。
透过那金丝般的柳枝,看得见一轮落日,仿佛柳枝就挂在斜阳上。
夜泊钱塘
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已是傍晚时分。
哪里可以让我栓住小船呢?层层树林里,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在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在秋风中振翅疾飞,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禁勾起我的思乡之情。
树叶因难以承载这离别之情而坠落,思乡之梦化入这寒冷的钱塘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着。
想寻酒市借酒浇愁又如何能化解这愁苦,只能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一点思乡的愁绪。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
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
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
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
用对偶,对仗工整。
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
——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
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
②“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
④《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
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⑵拟人、比喻、对偶;
⑶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
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
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③展示形象的意义。
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0.古诗词赏析。
落花
唐·严恽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
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_______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________的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1)暮春;喝酒赏花
(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