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悲凉背后的文化内涵——《故都的秋》文本细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静悲凉的秋味,忧郁孤独的心境
——赏读郁达夫《古都的秋》
古往今来,描写秋景秋味的文字很多,我唯独对文学大师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这篇
名篇过目不忘,在现代文学史上,这篇散文感情深沉浓郁,意味隽永深长,文辞精炼优美。
反复赏读,常觉感人心扉。
一、文章结构与题旨
全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开头以北国的秋味与江南的秋味作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浓烈、醇厚之味,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中间主体部分先从记叙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
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
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
然后议论,从喻理的角度,将视线从古都的秋移至古今中外文人对秋品评中,论述“秋之味”是古今相同、中西无差的,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的秋味。
结尾又以北国之
秋与江南之秋对比,与开头呼应,表达向往北国之秋的感情,令人回味无穷。
文章开头就显示出全文题眼“清”、“静”、“悲凉”,“故都”两字揭示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限定描写的内容,二者结合,
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一种意境。
本文主题是: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
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二、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情景交融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选取古都中最寻常的景物,写普通人日常生活,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来细细品味古都的秋,“在破壁腰中,透过槐树叶子一丝一丝阳光,对着静静绽放的“蓝色的牵牛花”,感受秋
之清;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感受秋之静;那“秋蝉衰弱的残声,”那“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的秋雨,带来秋之悲凉;而秋之果树,给人以秋的生机的感受。
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
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
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
才能体验得到的,进而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深沉、幽远、严厉、萧肃”的。
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
“清”“静”“悲凉”的描述。
“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
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
“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
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
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多,以对古都的秋的感受为主缓缓展开。
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并茂,使人感到厚重、亲切。
三、多种写法巧妙运用
1、对比
开篇与结尾都将北国之秋与南方之秋作对比,文中写“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适当展开描写,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
但是作者喜欢的是北国之秋,南方之秋与北国之秋相比“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南方之秋比起北国之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用一组排比句,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与眷恋。
最后作者直抒胸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对北国秋天的爱是何等的深,何等的执着!
2、描写
本文直接描写景物的语句不多,但都是极其精彩的,而且饱含作者的深情。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写。
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
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
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
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将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结合起来写。
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
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
声音也没有,写听觉,气味也没有,写味觉,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唯有与自然相交流。
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这里的写景,一句一景,言简意赅,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飘忽无定、忽来忽去的情景。
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也表明作者在谈到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非常愉快。
3、人物
所写人物皆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一则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二则作者与平民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表现作者对“都市闲人”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向往。
4、排比句
文中有许多排比句,具有语言整饬之美,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抒情味很浓厚,表现作者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如“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
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强烈的主观情绪和浓郁的抒情色彩便是本文一大特色,全文略于写景,重于抒情,情景交融,在景色描写中,注入作者感伤、哀愁的情绪,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