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树六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五树六花”?
五树六花
“五树六花”即佛经中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五种树,六种花。
五树是指菩提树、高榕、贝叶棕、槟榔和糖棕;六花是指荷(莲)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和地涌金莲。
这些植物因独特的形态被赋予了深厚的佛教内涵,关于它们的传说也流传了千年。
基本信息
五树
菩提树[1](Ficus religiosa)
五树六花
高榕(Ficus altissima)
贝叶棕(Corypha umbraculifera)
槟榔(Areca catechu)
糖棕(Borassus flabellifer)
“五树”之菩提树
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
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
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植菩提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五树”之高榕
高榕的果子虽然较小,但结得特别多,果熟时枝头无数小果如同红色的珊瑚,引来了多种鸟兽争食,热闹非凡,真是“动物的天堂”难怪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长诗《厘俸》中说它是“附有神灵”。
花季时往往多种花在同一株树上开放,从而形成繁花似锦,五彩缤纷,趣味横生的“空中花园”奇特景观。
“五树”之贝叶棕
佛教上赫赫有名的"贝叶经"也就是用贝叶棕之叶片制作而成的。
有人认为贝叶棕是一种地理和民族文化的标记树。
只要是热带地区,哪里有佛教,哪里就有贝叶棕。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人民视贝叶为自己文化发展的象征,并常常以此引为自豪,甚至对贝叶棕加以神化,认为只有心诚的佛爷才能种活它。
“五树”之槟榔
槟榔树的外貌与椰子树相似,高干挺拔,枝叶迎风,清秀可爱。
槟榔的果实可食,南方一些地方人民,有咀嚼摈榔的习惯,愈嚼愈香,醇味醉入。
槟榔也是一种药材,有止泻治痢、杀虫去积等功能,别名“洗瘴丹”。
“五树”之糖棕
糖棕也称为砂糖椰子。
人们喜欢用小刀刻划花序,然后花序汁就会顺着刀子流向桶里,其汁液十分甜,像砂糖一般。
一个花序可以产出4小桶甜汁液。
糖棕的羽状叶片常年油绿,巨大而稠密,犹如天然的华盖,遮挡住热带炽热的阳光;又好似一支支绿色的大绿伞,给人们一片凉爽的绿荫,可作庭院成片栽种。
六花
荷花(Nelumbo nucifera)
文殊兰(Crinum amabile)
黄姜花(Hedychium chrysoleucum)
鸡蛋花(Plumeria rubra)
缅桂花(Michelia champaca)
地涌金莲(Musella lasiocarpa)
荷花
“六花”之荷花
荷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印度的国花,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
自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后,荷花便成为“君子之花”。
“六花”之文殊兰
文殊兰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即佛经中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
文殊兰
五种树,六种花。
)之一,所以广泛种植。
文殊兰花叶并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既可作园林景区、校园、机关的绿地、住宅小区的
草坪的点缀品,又可作庭院装饰花卉,还可作房舍周边的绿篱。
“六花”之黄姜花
黄姜花原产于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印度,生于山谷密林中。
花色深黄、鲜艳、芳香。
黄姜花的花期为8月份到9月份,花开有淡淡的香味,十分迷人。
成熟的黄姜花高度在1米8左右。
“六花”之鸡蛋花
在我国西双版纳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鸡蛋花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
鸡蛋花
之一而被广泛栽植,故又名“庙树”或“塔树”。
其树形美观,奇形怪状,全株茎干含有乳汁。
蛋花在温室栽培时冬季会落叶,这是其耐寒性差的表现,但落叶后光秃的树干弯曲自然似盆景,也有很强的观赏性。
“六花”之缅桂花
缅桂花就是白兰花,是木兰科的落叶灌木,夏天为其花期,花香浓郁,在离树30,40米也可以闻到其香气。
有些人甚至会买一些鲜摘下来的白兰花放于家中,使其家中布满香气。
如冬季温度适宜,
会有花持续不断开放,只是香气不如夏花浓郁。
“六花”之地涌金莲
地涌金莲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
也是傣族文学作品中善良的化身和惩恶的象征。
在南方如养护得法,几乎常年有花可赏。
适合栽植花坛中心,也是盆栽观赏佳品。
来源
傣族之所以确定“五树六花”为象征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密切关系。
五树六花之叶棕
在“五树六花”之中,至少有四种树、两种花是佛教的礼仪植物。
这四种树是菩提树、高榕、贝叶棕和铁力木;两种花是莲花和无忧花。
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由于有很强的生态意识,加之傣族是有悠久稻作历史的民族,所以他们选址建寨,十分讲究环境条件。
他们建寨总是选择靠近森林,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的平坝,总是青山环绕,绿水长流。
人们不光注意选择、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而且还特别注意保护、移植一些珍贵的植物。
他们把一些古树名花作为傣族家园的象征物,最典型的就是“五树六花”。
西双版纳的佛寺,根据教规,除必有一尊释迦牟尼的塑像,不少5个僧侣外,佛寺庭园中还栽培着100多种佛事活动有关的植物,在众多的佛教植物中以“五树六花”为基本特征。
据佛经介绍,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生的几个关键时刻都与植物连在一起;他降生于他的外婆家花园里的一株无忧花树下,成佛于一株菩提树下和圆寂于两株娑罗双树下。
这样,佛教便和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另一种说法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五种树、六种花、两种动物被看作吉祥物,受到傣族人民的崇敬和爱护。
五种树是:“埋西里罕”(菩提树),桑科榕属高大乔木;“埋波纳”(铁力木),藤黄科乔木,属珍稀树
种;“埋兰”(贝叶棕),棕榈科植物;“埋龙”(俗称大青树,学名高榕),也是桑科榕属高大乔木;“吨麻”(槟榔树),与贝叶棕同属棕榈科植物,果实入药。
六种花是:“糯波”(莲花),莲科水生花卉;“糯章”(缅桂花),木兰科乔木花卉,分黄缅桂、白缅桂两种,花极香;“糯短”(刺桐花);“糯埋亮”(可译为红花),据说是红木槿;“糯站比”(鸡蛋花);“糯傣哼”,不知学名。
菩提树、大青树、贝叶棕、铁力木、莲花这四树一花是南传佛教的礼仪植物。
佛经说,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所以菩提树是崇信佛教人们的“圣树”,不论它长在什么地方,都会受到精心保护。
在傣族的寨规中,把保护菩提树与保护佛寺和佛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人们一旦发现菩提树苗,便会主动为它围栅,防止碰撞损坏。
人们在保护自然生长的菩提树的同时,还有栽培菩提树的习惯。
种植菩提树的歌谣道:“吉祥的树哟,圣洁的树,愿你在傣家人居住的地方茂盛生长。
”
大青树与菩提树的树型大同小异,可谓姊妹树。
佛经《菩萨西咱》有佛祖在成佛之前也曾依附大青树静心修炼的记述。
因此,傣家人对它也十分爱护。
菩提树和大青树是热带雨林中可以给许多生物提供生态位的树种。
傣族对以菩提树和大青树为代表的榕树的精心保护,使榕树顺利生长。
众多榕树的存在,又为众多的附生植物和攀援植物提供了生长环境。
同时又为鸟类和某些小动物提供了食源和栖息地。
贝叶棕的叶片叫做贝叶,是以往书写佛教经典的材料。
因此,贝叶树也倍受信佛教的傣家人的敬重,把它作为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树木来栽培,既便于取叶书写经书,又美化了环境。
珍稀乔木铁力木,种子含油率极高。
从铁力木种子榨出的油用于点燃佛灯。
书写佛经的贝叶和点燃佛灯的铁力木的种子油都是佛事活动的原料。
因此,铁力木和贝叶棕一样受到傣家人的重视和保护。
莲花也与佛教传说相关。
人们拜佛时多手捧莲花,供奉在佛祖塑像前,表示对佛的虔诚,莲花为佛门礼仪花卉。
“五树”中的槟榔树,
高大挺拔,果实可为药,是热带雨林中既美观又实用的植物。
“六花”中除莲花外的其他五花,都是西双版纳的名贵花卉,傣家人珍爱它们,保护它们,把它们作为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