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记事类文章-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试题(统编版) 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 记事文章
【阅读点津】
记事文章的特点是:以记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事件的具体、生动的描述来表达作者对事情的感悟、受到的影响和教育。
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①弄清记事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②理清叙事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③抓住叙事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典型例题】
“0”的突破
①1984年7月29日,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自选手
枪比赛开始了。
②众多的世界名将都参加了这次比赛。
在许海峰的挑战面
前,他们哪肯示弱?比赛争夺得十分激烈。
打完前五组,赛前
夺魁呼声最高的瑞士名将斯卡纳克尔发现自己仍比许海峰落后
两环,就憋足了劲,要在最后一组射击中超过许海峰。
③最后的决战来临了。
许海峰前三枪打得不错,可是第四、五
枪却只打了“8”环。
斯卡纳克尔趁机赶了上来,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许海峰显得非常镇定。
他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又走上靶位。
只见他轻松地左手插兜,右手握枪,一双大眼睛闪出必胜的光芒。
“砰!”“砰!”“砰!”三发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10环!”“10环!”“9环!”——胜利了!许海峰终于以566环的成绩,夺得男子自选手枪比赛的冠军。
④许海峰为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了第一块金牌,实现了“0”的突破,为祖国争了光。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徐徐地升上了洛杉矶的上空。
国际奥委会主席亲自为许海峰颁发奖牌,他激动地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
”
国际奥委会主席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
答:因为这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金牌,实现了“0”的突破,是中国的骄傲,也证明了中国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实力。
所以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
你学会了吗?我们来挑战一下下面的试题吧!
【山西大学附属子弟小学三年级单元测试题】
尽力就是最好
乔叶
我曾经是个争强好胜的人,尤其是上初中的时候,各科成绩都想拿第一,结果却往往不能如愿。
一次,面对我沮丧的神情,妈妈温和地安慰道:“其实,你已经很不错了。
不见得干什么都要争第一。
只要尽力就行了。
”
“我觉得我一定可以全拿第一。
”我很倔强。
“你错了。
”妈妈严肃地说,“拿第一,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那是需要跟别人比的。
我们只能控制自己,对别人却根本没有办法也没有权利去掌握,我觉得你现在要解决的不是去拿第一的问题,而是要弄明白拿那么多的第一干什么?”妈妈深情地望着我,“其实,第一并不重要,尽力就是最好。
”
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沉思良久。
是的,如果我的生命只为了拿第一而存在,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为了这些永无止境的第一而失去许多欢乐和幸福,
那不是有些不值得吗?
后来,我在学业上依旧勤奋,只是不再关注什么第一了。
有趣
的是,也许是心态比较平和明朗的缘故,我的成绩反而比以前又有
了进步,()拿了不少第一。
尽力就是最好。
无论将来怎样,只要我们让自己的光彩尽最大
的可能爆发过,我们就无愧人生。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文中的括号内。
(2分)
仍然居然虽然
【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的能力。
“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虽然”表示转折。
联系上下句,此处有出乎意料的意思,故答案应选“居然”。
2.和下面句子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3分)
如果为了这些永无止境的第一而失去许多欢乐和幸福,那不是有些不值得吗?
A.如果为了这些永无止境的第一而失去许多欢乐和幸福,不是有些不值得。
B.如果为了这些永无止境的第一而失去许多欢乐和幸福,确实有些不值得。
C.如果为了这些永无止境的第一而失去许多欢乐和幸福,那就是有些不值得。
【解析】本题是对句式转换的考查。
从“那不是有些不值得吗?”可知此句为反问句,强调“不值得”。
将其改为陈述句应是“那就是有些不值得”或“确实有些不值得”,所以B,C两项与之意思相同。
A项中“不是……不……”是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的意思,强调“值得”,与原句意思相反,故本题选A。
3.“我觉得我一定可以全拿第一”是“我”说的话;“你错了”是妈妈说的话。
(3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先找到所给语句在文中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来回答。
“我觉得我一定可以全拿第一”后紧跟“我很倔强”一句,由此可知这句话是“我”说的。
“你错了”后紧跟“妈妈严肃地说,“拿第一……干什么?””,属于对话中提示语在中间的形式,所以“你错了”这句话是妈妈说的。
4.起初,“我”各科成绩都想拿第一,结果却往往不能如愿;后来,“我”不再关注什么第一了,结果拿了不少第一。
(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文,第一空前的提示性文字出现在第1自然段,第二空前的提示性文字出现在第4自然段。
我们结合句子所在位置的上下句可提取答案信息。
5.结合短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尽力就是最好”的理解。
(4分)
答: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尽力了,就不后悔。
就像在运动场上,只要尽最大的努力拼搏,那么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是最棒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
完成本题需要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之上,联系生活实际作答,如可举学习上的尽力、运动场上的尽力等等。
【深圳市福田区百花小学三年级知识竞赛试题】
声音的温度
查一路
那年,一场变故悄悄潜入我家。
先是母亲生病住院,体质本就弱的父亲,因焦虑过度,也随即病倒,父母双双住进了医院。
太阳从西边落山,恐惧却从我的心头升起,那年我才13岁。
山村的夜色中,黑漆漆的远山像一幅剪纸阴森地贴在窗户的玻璃上,偌大的屋子里,只剩下我和妹妹。
山中的狼群,一声接一声凄厉地嗥叫,这声音常常将我和妹妹从梦中惊醒。
我们住在一所山村学校,叫喊声未必能让远处的人家听见。
忽然,我想起了哨子——母亲上体育课时用的哨子。
鼓起胸腔,拼命地让全部的气流吹出尽可能最大的声响。
渐渐地,我听见了家门前由远及近嘈杂的脚步声,大声说话的声音。
我听见了乡亲们喊我的名字。
我开了门,一群人扛着锄头站在我家门前,他们都是周围我熟悉的乡亲。
“孩子,你睡吧!这一夜我们不走了。
”一位大爷说。
他们在墙根放下了锄头,坐着、蹲着,吸着旱烟……我渐渐地睡着了。
直到天亮,他们才扛起锄头离开。
临近黄昏,乡亲们又来
了,他们用锄头在石板上撞击出铿锵(kēng qiāng)的声响,好像在告诉我:“孩子,别怕,有我们在!谁也伤不了你!”
自此以后,我开始相信,声音也是有温度的,它能把一种至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人们。
1.“我想起了哨子——母亲上体育课时用的哨子。
”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A)。
(2分)
A.表补充说明
B.表意思的转折
C.表声音的延长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破折号作用的能力。
“母亲上体育课时用的哨子”是对前面“哨子”的补充说明,故答案应为A。
2.文中画线句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远山,喻体是一幅剪纸。
(3分)
【解析】本题是对修辞手法的考查。
画线句含有比喻词“像”,还有本体和喻体,由此可断定这是一个比喻句。
“本体”指被比喻的事物,画线句中被比喻的事物是远山;“喻体”指打比方的事物,画线句中打比方的事物是一幅剪纸。
3.本文反映了乡亲们怎样的品质?(3分)
答:本文反映了乡亲们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解析】本题是对人物品质的考查。
文中乡亲们听到哨声,便很快赶到“我”家门前,坐着、蹲着,一待就是一晚,第二天黄昏又赶来,并用锄头敲击石板发出声响(用声音告诉“我”他们在,让“我”别怕;用声音驱赶狼群),这些都反映了乡亲们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4.结尾段中的“此”指。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之情。
(3分)
答:家中发生变故时,乡亲们热情地帮助我们这件事对乡亲们的感激
【解析】本题是对句中词语指代及情感表达的考查。
通读全文,可知晓“此”在这里指前文中叙述的这件事,即家中发生变故,乡亲们热情地帮助我们这件事。
从“声音也是有温度的”及“把一种至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人们”两句,可以看出结尾段表达了“我”对乡亲们的感激之情。
5.“声音也是有温度的”中的“声音”指什么?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答:“声音”指乡亲们用锄头在石板上撞击出的铿锵的声响。
这句话的意思是乡亲们的爱心让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铿锵的声响有了温度,有了爱的温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句的能力。
从上文“用锄头在石板上撞击出的铿锵的声响”可知“声音”所指内容。
抓住句中“温度”一词及下文“它能把一种至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人们”一句,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厦门市实验小学三年级期中测试题】
像妈妈爱你一样去爱她
有一次,叔叔一家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去波尼那河进行一次沿河旅行。
出发那天,爸爸要去参加一个会议,妈妈的胃病犯了,为了让我们能安心出门,妈妈尽力装作没事的样子。
爸爸看出了妈妈的不对劲,因此叫我留下来照料妈妈。
妈妈刚才还笑着叫我好好去玩儿,怎么会生病了呢?
爸爸看出了我的疑惑,说道:“你难道没看出来,妈妈病得多么严重?她费了多大的劲儿才装出没事的样子,她是害怕你担心她,不能安心地去玩儿,所以她独自承担痛苦。
”
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她脸色苍白,并不时皱眉,说没胃口不想吃饭。
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生病了呀。
我难过地说:“爸爸,你说得没错,妈妈确实病了。
可是,我没看出来。
”
爸爸说:“卡尔,你不能只在口头上说爱妈妈,而要在行动中表现出来,你要像妈妈爱你一样去爱她,从妈妈的眼神、说话的语气和一些行动中去感受妈妈的需要,去爱她,帮助她。
”
我放弃了那次旅行。
通过生活中的这件小事,爸爸把爱的意义一点一滴地注入我的心中。
1.说说你对下面词语的理解。
(2分)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我们可采用拆字法进行理解。
“恍然”形容忽然醒悟,“大悟”指彻底醒悟,结合起来就是“形容忽然醒悟过来”或“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2.出发前,“我”(看出没有看出√)妈妈生病,爸爸(看出√没有看出)妈妈生病了。
(给正确选项画“√”)(1分)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考查。
从“妈妈刚才还笑着叫我好好去玩儿,怎么会生病了呢?”这个问句可知“我”对妈妈是否生病有怀疑,说明“我”没有看出妈妈生病;从爸爸让“我”留下来照料妈妈可知,爸爸看出妈妈生病了。
3.把文中画“”的句子改成不带问号的句子。
(2分)
答:妈妈刚才还笑着叫我好好去玩儿,不可能生病了。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
题干要求将句子改成不带问号的句子,即陈述句。
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是: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③将句末语气词(呢、吗等)去掉,并将问号改为句号。
4.妈妈为什么要装出没事的样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4分)
答:妈妈为了不让“我”担心,让“我”能够安心地去玩儿。
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文,我们从第3自然段爸爸的话中可知妈妈装出没事的样子是害怕“我”会担心她,不能安心地去玩儿,从中可见妈妈对“我”的爱。
5.爸爸教育“我”要怎样爱妈妈?用“”画出相关语句。
(2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做本题时,可从文中将爸爸说的话全部找出,判断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即可。
本文中,描写爸爸说的话有两处,第一处为爸爸告诉“我”妈妈生病了,第二处则为爸爸教育“我”要怎样爱妈妈。
6.“我”为什么“放弃了那次旅行”?展开想象,写一写“我”留在家中会做些什么。
(4分)像妈妈爱你一样去爱她
答:因为“我”要留下来照料妈妈。
示例:贴心地照顾妈妈,给她倒水,陪她聊天,去给她买喜欢吃的水果。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想象能力的考查。
结合文中父亲教育“我”的话(要在行动中表现出来,你要像妈妈爱你一样去爱她),可知“我”留下来是为了照顾妈妈,即第一问的答案。
后一问可结合妈妈平时对“我”的照顾,写一写自己会如何照顾妈妈。
【全国小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三年级预赛试题】
为了尊重,不谢幕
陈洪娟
①去年,我应邀担任某校园艺术节的评委,观看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而最令人感动的是那曲没有谢幕的演奏。
②当红色的幕布徐徐开启,10名手执二胡的少年已经端坐在舞台中央,一个个精神抖擞,琴声渐起,他们为大家演奏的是二胡名曲《赛马》,时而悠扬、时而激昂的演奏,把草原上万马奔腾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场鸦雀无声,观众们仿佛来到了那片广袤无垠、策马奔腾的美丽的大草原,伴随着琴声在辽阔神秘的大草原上纵横驰骋……
③演奏结束,全场观众在沉寂了数秒之后,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按照惯例,这时演奏的小演员应该起立向观众鞠躬谢幕,然后依次退场。
可是这些小演员却端坐不动,只是报以灿烂的笑容,直到幕布徐徐拉上。
这时我感到观众席上阵阵骚动,评委们之间也有人交头接耳。
④演出结束,《赛马》以0.1分之差屈居第二。
我很替他们感到惋惜,如果不是因为谢幕
出了问题,他们完全有实力拿第一。
回后台的时候,我正好碰到他们的指导老师,我很坦诚地说出了我的想法,并不客气地指出:“作为一名指导老师,不仅要教会孩子们高超的琴艺,还要让孩子们懂得尊重观众。
”
⑤指导老师笑笑说:“我教过孩子,而且以前我们也一直在演出结束后向观众鞠躬致敬。
”
⑥□那为什么现在不这样做呢□我疑惑不解□
⑦指导老师用手指指坐在化妆间门口的一个孩子说:
“看到那个孩子了吗?去年因为车祸导致他右腿残疾,身
体恢复以后坚持参加演出。
每次演出结束谢幕,他都坚
持起立向观众致谢,但很多次都站不稳,尤其是退场的时
候,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步走下舞台。
为了不让
他感到尴尬和自卑,所以我决定,只要有他参加演出,我们就
不用谢幕。
虽然我们因此错失了冠军,但这样的做法我们不会改变。
”
⑧听着指导老师的话,我突然心生感动。
他们不谢幕,()因为不懂得尊重观众,()为了不让自卑的阴影像尘埃一样落在那个腿脚不便的同伴的心灵上。
在他们的心里,比任何人都懂得“尊重”!
1.摘录文中的成语。
(至少四个)(2分)
示例:精神抖擞、万马奔腾、鸦雀无声、广袤无垠
【解析】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辨别能力。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我们可根据这一特点及自己平时的积累,从文中找出四个成语。
2.在文中的□中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分)
“?”。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
“我疑惑不解”是提示语,放在后面,所以其后要用句号,前面内容用引号引起来,因句中有“为什么”“呢”等词,句末用问号,放在引号内。
3.第⑧自然段括号内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
(2分)
A.不但…而且…
B.虽然…但是…
C.不是…而是…
D.既然…就…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联词语的使用能力。
做这类题时,首先分析两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将选项中的关联词分别放入括号中,哪组关联词符合句子的逻辑关系,且通顺,即为正确选项。
4.“回后台的时候,我正好碰到他们的指导老师,我很坦诚地说出了我的想法”一句中“我”
的想法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分)
答:作为一名指导老师,不仅要教会孩子们高超的琴艺,还要让孩子们懂得尊重观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句中“我很坦诚地说出了我的想法”可知,后面“我”说的话就是“我”的想法,即作为一名指导老师,不仅要教会孩子们高超的琴艺,还要让孩子们懂得尊重观众。
5.用简洁的话概括第⑦自然段的大意。
(2分)
答:指导老师为“我”解答他们不谢幕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从第⑤⑥自然段的第一问便很清楚地知道第⑦自然段一定是指导老师为“我”答疑解惑,即不谢幕的原因。
6.“演奏结束,全场观众在沉寂了数秒之后,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沉寂”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分)
答:“沉寂”的原因是观众仍沉醉在小演员们的演奏中,没有回过神来。
可以从中体会到小演员们演奏的技艺非常高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
因为演奏吸引了观众,他们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中,所以演奏后会有“数秒的沉寂”,当观众缓过神来自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也突出了少年演奏技艺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