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练习 苏教必修2苏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练习苏教必修2苏教
流浪人,你假设到斯巴……
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凝眸(m6u)斑斓(f6n)甲胄(kui)绚丽(xuan)
B.号召(zh60)颠簸(b6)诅咒(zh6u)痕迹(ji)
C.褪色(1ui)吞噬(shi)模样(m6)惬意(qi邑)
D.粗暴(kuang)油腻(ni)铭文(ming)玫瑰(guT)
2.以下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搪瓷颤悠冷寞惟妙惟肖B.喧闹渲泄疲惫步履蹒跚
C.清淅窗帷震撼百无聊赖D.襁褓隐秘倒坍莫名其妙
3.选词填空。

(1)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柔光(A.闪烁B.闪耀),画像在黑色镜框的玻璃后面凝眸远眺。

(2)我看见了火光,满天通红,浓黑的烟云(A.阴暗B.肃穆)地飘浮而去。

(3)这里有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A.绚丽B.鲜艳)的老弗里茨像,他目光炯炯,身着天蓝色的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

(4)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A.消沉B.深沉)而又粗暴,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

4.填空。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作家,获1972年“〞文学奖。

中篇小说《》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

5.填空。

请写出《流浪人,你假设到斯巴……》这个故事的根本要素。

时间:
地点:
场景:
情节:
阅读下文,完成6~11题。

“这一切都不是证据。

〞我心想。

“毕竟每一所文科中学都有一间美术教室,都有刷成黄色和绿色的走廊,墙上也都有老式弯形衣钩;就连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的《美狄亚》和九年级甲、乙两班之间尼采的小胡子,也不能证明我现在是在自己的母校。

肯定有必须挂尼采像的明文规定。

普鲁士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规定为:《美狄亚》挂在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挑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班之间;恺撒、马可·奥勒留和西赛罗放在过道里;尼采挂在楼上一一楼上的学生已经学习哲学了。

还有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一幅多哥的彩色画。

《挑刺的少年》和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已经成了世代相传的,美好而又古老的学校摆设。

而且可以肯定,一时心血来潮在香蕉上写上“多哥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

学生们在学校里闹的恶作剧也都是老一套。

此外,也可能我在发烧,我在做梦。

6.“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寻找证据要证明什么?
7.此时的“我〞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8.学校中为什么挂多哥的彩色画?
9.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都一样,写“多哥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这说明了什么?
lO.在小说中,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11.‘‘我’’的疑心在小说情节设置上有何特点?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

我的目光扫过他的肩膀投向木板上了油漆的反面。

就在这上面我看见了什么,自我来到这个停尸间之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黑板上有我的笔迹。

在上端第一行。

我认出了我的笔迹i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再疑心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缺乏为凭,不管是关狄亚还是尼采,也不管是迪那里山地人的侧面照片,或是多哥的香蕉,连门上的十字印痕也不能算数。

这些在别的学校里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决不相信在别的学校有谁能用我的笔迹在黑板上写字。

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

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你假设到斯巴……〞哦,我现在想起来了,那时因为黑板太短,美术教师还骂过我,说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得太大了。

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了:“流浪人,你假设到斯巴……〞
12.从小说的情节来看,这局部是小说的——。

13.“我〞认出了什么?证据是什么?
14.教师命令学生学写这段铭文的用意是什么?
15.仿照下面例句,以不同的职业开头,写出两个与例句相同的句子。

例句:护士犹如天使,捧出自己的爱心,温暖了每个病人。

(1)
(2)
16.阅读下面文字,调整画线局部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字数不得增减)
庭院里玉兰树在蝉呜声中舞蹈,不时送来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香。

伴着蝉呜和幽香,小小女孩长大了,渐渐读懂了①苏东坡的豪放,②李白的飘逸,③李清照的婉约,④杜甫的沉郁,⑤柔美的朱自清和,⑥犀利的鲁迅。

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柏林静悄悄
[美]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

〞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

〞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了。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选自《外国短文选粹》)
17.“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句中的“尽是〞和“几乎〞有何表达作用?
18.老妇人为何反复地数着“一、二、三〞?
19.文中突出地写了两个小姑娘的两次“笑〞,有何用意?选出正确的一项()
A.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们天真无知,缺乏同情心。

B.以悲衬喜,突出小姑娘们的天真幼稚,对老妇人举动的不理解。

C.悲喜对衬,以小姑娘们的嗤笑与老妇人病态之重相互衬托。

D.以喜衬悲,更加重了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的悲剧色彩。

20.对这篇小小说的主题思想表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展示战争残酷,告诫下一代同情受难者。

B.揭露战争的残酷性,控诉战争罪恶。

C.描写老兵一家悲剧,歌颂老兵献身精神。

D.描写战争灾难,表达对老兵一家之同情。

答案
1.略2.D(A.寞应是“漠〞;B.渲应是“宣〞;C.淅应是“晰〞)3.(1)A(2)B(3)A(4)B4.德国诺贝尔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5.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地点:战地医院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情节:一个啄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6.伤兵医院是不是自己的学校。

7.我在发烧,我在做梦。

8.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民地,对学生进行殖民主义宣传。

9.环境布置都一样,说明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写‘‘多哥万岁!’’的学生不止‘‘我〞一个.说明青少年盲从,受欺骗。

]0.环境描写衬托了小说的主题。

学校成了战地医院,学生成了伤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反映了战争对文明、人性的摧残。

11.制造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开展.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12.高潮13.“我〞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证据是看到了黑板上自己留下的笔迹。

14.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15.农民如同蜜蜂,奉献了自己的车劳,酿造了人生的甜美。

老师好比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16.渐渐读懂了②李白的飘逸,④杜甫的沉郁,①苏东坡的豪放,③李清照的婉约,⑤朱自清的柔美和,⑥鲁迅的犀利。

17.强调车内人的组成,暗示战争葬送了过多的参战t。

健壮,,男子的生命,可见战争之残酷。

18.失去三个儿子精神受打击之大。

19.D(A、B、C三项皆游离文章主旨)20.B(从“两个小姑娘〞设置的作用上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