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资料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
1.长信宫灯
中国汉代青铜器。
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
刘胜之妻窦绾墓。
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
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
宫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
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
审美价值。
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
故名。
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2.二里头铜爵
二里头文化青铜器以中国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的同类型文化遗
存出土的青铜器。
年代约当公元前21~前16世纪。
可分为4期,目前
发现的青铜器大部分属于第三期。
3.曾侯乙编钟
年代: 战国
材料: 木青铜
规格: 架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重4400公斤
出土地: 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
4.四羊方尊
【年代】商朝
【规格】通高58.3厘米;重达34公斤
【出土时间地点】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
【地位】商代方尊的代表
铜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
具。
这件四羊方尊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
一件,是国家特级文物.
5. 三星堆铜蛇
长5.8、宽10厘米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
青铜蛇系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
铸件之间有
铆孔,分段铸成后,再铆嵌连接成形。
蛇体形硕
大,颇具写实风格。
身上饰菱形纹和鳞甲,头顶
和背部有镂空的刀状羽翅,可能是表意其飞行功能。
从蛇颈下和腹部的环钮看,估计是挂在某种物体上作为神物膜拜的。
6.巴渝神鸟
巴渝神鸟通高16厘米,长27厘米,2001年丰都秦家院子第10号砖室墓出土。
整器塑为鸟形,双目硕大,口衔瑞珠,两翼平伸,振翅欲飞。
其冠部作圆饼形状,平置于头顶,并由尾部支撑(尾端已残),可能具有承托意义。
正其如此,使该件文物在三峡库区考古发掘出土的以万计的汉代随葬品中,显得特别突出,并以“巴渝神鸟”的称呼广为人知
7. 乌杨石阙
国家一级文物。
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第一位。
年代:汉魏。
外观: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石质砂岩,主阙高5.4米,进深1.7米,自下而上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扁石层、下枋子层、主阙体、阙基七部分构成。
子阙高2.6米,重10吨。
上雕刻有当时生活场景、神话传说、飞禽走兽。
价值:汉阙属祠庙或陵墓前成
双成对的装饰性建筑物,是我国最早的仿木结构石质装饰建筑,对研究古建筑艺术、葬制有重要价值。
此为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汉阙。
乌杨石阙发现于重庆市忠县乌杨镇,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是我国目前幸存的、大多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的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
乌杨阙今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庭,也是所有汉阙中第一个作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汉阙。
石阙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表征意义的楼观,常左右成对。
复原后的乌杨石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具有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的特点,因而显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具有鲜明的重庆地方特征和时代风格,其建造时间大致在东汉末至魏晋时期。
(因为建造年代在汉末和魏晋之间,标准名称应是乌杨石阙)
8.《皇宋中兴圣德颂》摩崖
纵4.1米,横7.2米,原在奉节夔门粉壁崖,南宋乾道七年(1171)刻,全文943字,内容为赞美南宋高宗皇帝“禅位”与孝宗的美德,即颂南宋之“中兴”、赞高宗之“圣德”。
因该摩崖原在深山大谷之中,捶拓艰难,鲜为人知,因而也保存完整。
该摩崖是巴渝地区仅有的颂“皇宋中兴”的巨幅摩崖石刻,对南宋初的历史研究有重要史料价值。
该摩崖书法颇有“苏体”(苏轼)风格,与唐碑迥异,大气磅礴,是巴渝地区“宋碑”中的佳作。
因该摩崖位于三峡水库储水线下,2002年切割搬迁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目
前陈列在“壮丽三峡”展厅。
9.妇好玉熊
【文物名称】:妇好玉熊
【时代】:商朝晚期(武丁世)
【出土时地】: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文物收藏单位】:中国历史博物馆
【尺度重量】:高4厘米
【形制文饰】:褐绿色。
圆雕,呈蹲坐状。
头微抬,面部呈三角形,大眼小耳,张口露舌,前肢抱膝。
背饰云纹。
颈部有上下穿通的小孔,系绳佩带。
臀下有圆孔,孔内有朱砂痕迹。
前身褐色,背浅绿色,体态肥胖憨呆,雕工简练娴熟。
钱币
1.铜仿贝
天然海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人类最早的金属铸币则是铜仿贝商代晚期出现了用铜制造的仿贝币,它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属铸币。
在商代中期以前,贝币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用贝币的赏赐那可真是极大的荣耀。
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这类贝币形体都较小,其长度约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
在商代晚期,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
增加。
于是,在当时最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不便,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应运而生。
其形制也仿海贝形式。
铜贝出土于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约为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铸币。
它比西方金属铸币的发明者小亚细亚的吕底人开始铸币年代(公元前7世纪),要早几个世纪。
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在制作上很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
据考古材料分析,铜仿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铜仿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仿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
包金铜贝的制作,应首先用钱范铸成铜质贝形,经一定的修磨之后,用粘接物质将已锤打好的金箔粘贴在铜质贝形表面,即制成包金铜贝。
包金铜币是作为大
额货币使用的,现存世量极少。
2.蚁鼻钱
有文铜贝是楚国的青铜贝币,称为蚁鼻钱或鬼脸钱。
这种名称并不是楚国贝币原来的名称。
而是约定俗成的一种称呼。
最早记录这种铜仿贝为蚁鼻钱是宋代洪遵《泉志》,他说:“此钱上狭下广。
背平,面凸,有文如刻镂又类字,也谓之蚁鼻钱。
”这里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刻镂的是什么文字的贝,大概是铸有“紊”字形和“咒”字的两种。
“紊”字形贝,钱体上尖下圆,面凸,背平,阴文“紊”字形就如同一只蚂蚁爬在鼻子上故称之为蚁鼻钱,“咒”字贝,钱体与蚁鼻钱相同。
“咒”字仿佛是一个鬼脸,所以被后人称之为“鬼脸钱”。
后来有文字的铜贝统统被称为蚁鼻钱。
所谓“蚁鼻”本喻轻小,晋
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蚁鼻之缺捐无价之淳钩(剑名)”,意思就是只因轻微的缺陷舍弃了无价的宝剑,可见蚁鼻钱就是小钱。
楚贝的铭文有“紊字形、咒、安、君、忻、金、行”等等,“紊”字,有人将其解释为“圣桼”(降率),也有人认为是“五朱”、“各六朱”等的合体字。
“咒”字多解释为“贝”、“哭”、“贝化”,钱文的含义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建国以来,蚁鼻钱多出土于河南、江苏。
鬼脸钱则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发现,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5000枚面文为“咒”字,平均约重4.37克。
以出土的地点墓葬和数量上看。
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
楚国疆土开始时并不算大,以后疆土逐渐扩大,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逐渐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独立的货币体系。
3.刀币
一种中国古代的铜币名。
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
成。
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
种
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
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
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
其
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刀币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
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因其形状像刀而得名.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
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
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
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
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末。
4.中统元宝交钞
“中统元宝交钞”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
的纸币实物(宋代纸币至今无实物)。
刻版印制时间为元代中
统元年(公元1260年)的忽必烈时代。
这种纸币已与现代的钞
票别无二致。
“中统元宝交钞”在元代有极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于
元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一直行用至元末。
5.靖康通宝靖康元宝
靖康通宝与靖康元宝是北宋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
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属国家一级文物。
靖康通宝的币质为铜、铁、银。
靖康的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式。
钱文有篆书,真书和隶书三书体。
元宝篆隶成对,通宝篆真成对。
书体苍劲善变,版式繁多。
其中惟有元宝折二对钱及小平铁钱属于正式铸行,其余皆稀罕品。
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靖康通宝与靖康元宝是北宋靖康年号钱,北方的女真族灭了北宋,掠走了北宋(宋徽宗,宋钦宗)二位皇帝,建立了女真族政权,年号为(金)。
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豪言壮语,来抒发爱国情怀。
赢取二帝,重整山河,驱除鞑虏,还我靖康耻,与霸占北方领土的女真族政权进行了多年的征战。
由于北宋的灭亡,以靖康年号铸造的货币发行量极少,不论从传世和出土来看其数量极为罕见。
靖康通宝,靖康元宝,都是藏家寻觅的稀有币种。
6.三孔布
旧称“三窍布”。
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
形同圆首、圆肩、圆足、圆裆;独具的特征是: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只圆孔,故称“三孔布”。
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
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两”、“朱”计重。
大布通长5.5厘米,重8克上校,背文“十二朱”即半两。
大小布值恰好为2:1。
世传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阳、南行唐(鱼阳)、上?、下?阳、平台、?与、北九门、文雁乡、相、阿、妬邑等;1983年山西朔县又出土一枚仅见的“宋子”,计约15种左右。
三孔布考证有三种观点:1.三孔布以朱两计重系秦制,当为秦铸;2.形制雷同赵圆足布,出土均在赵故地,是为赵币;3.战国末年秦占赵后赵地所铸货币。
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传世及出土数量极微,迄今国内仅藏数十枚,中国古钱“五十珍”之一。
上图是出土在山西文水县的大型制三孔布,14克,通长72毫米,身长49毫米,足宽36.5毫米。
已经完全矿化,用手挤压,即成粉末。
7.共屯赤金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共屯赤金”铜质,直径30毫米,系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前3世纪)魏国所铸,圆孔,面无廓,背平,为早期圆孔圜钱。
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8.乾封泉宝
唐代稀见钱币之中的“乾封泉宝”,字体楷书。
该钱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间所铸,铸时仅八个月。
唐朝政府速将其回笼销熔改铸开元通宝,这就是乾封泉宝存世不多的缘由。
该钱之所以铸时仅八个月,还有其历史原因。
上图是小样,33毫米,14.5克。
9.建国通宝
北宋宋徽宗赵佶有建中靖国年号,但建国通
宝仅有篆书,楷书小平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
铜色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据
说出土于苏北,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
400银元购得。
也有人认为此钱太过离奇,怀疑
是建炎通宝改刻而成,但据考证,建国通宝是取
建中靖国年号的首尾二字组合而成铸造的货币,却因赵佶的建中靖国年号中的“建中”二字与唐代某年号重复,所以此币刚刚铸成就马
上废止,而改铸非年号的“圣宋通宝”、“圣宋元宝”。
因此建国通宝极为珍稀,存世量不超过10枚,无法估价,称建国通宝为北宋第一珍稀币并不为过。
楷书建国通宝早在清末,民国时期曾被发现,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锦州博物馆在发掘清代范子和墓时,曾经出土一枚隶书“建中靖国”钱,铜质厌白,属于夹锡钱一类,实属仅见。
请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所藏名珍篆书体建国通宝。
根据实物考证篆书体建国通宝的版别有三种,均属试铸。
10.皇统元宝
金代钱币,皇统年间(1141-1149年)铸造,制作极
为精美。
存世不多枚皇统元宝篆书孤品。
古画
1. 韩熙载夜宴图
【名称】韩熙载夜宴图
【类别】设色画
【年代】五代(原迹已佚失,今版本
为宋人临摹本)
【文物现状】绢本,宽28.7厘米,
长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顾闳中,约910年生,980间逝世,
五代南唐画家。
江南人。
元宗、后主时任画院待诏。
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
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卷,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载夜宴。
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
为古代人物画杰作。
但有人将此画断为宋人摹本,未得公认。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也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1]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
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
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
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具
2.林平野图
【名称】宋李成寒林平野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
绢本,墨笔,纵:120厘米,横:70.2厘米。
李成“师荆浩未见一笔相似,师关仝则叶树相似。
”而且由于他独特的创造才能,他在宋代“三家山水”中影响最大。
李成对山水画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擅长表现山川地势与季节气候的丰富变化,并有所寄托感喟。
他创造的“寒林平远”的形象已从荆关一派宏伟壮丽的面貌中脱颖而出。
本幅绘长松两株,杂以枯枝寒树,松树枝作蟹状,右上角有宋徽宗题“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书”半玺,画上端有乾隆题诗及收藏印鉴。
4.宋米芾《云起楼图》
【名称】宋米芾《云起楼图》[1]
【又名】天降时雨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作者】米芾
【规格】绢本,水墨,轴,纵149.8cm,横78.9cm。
【现藏】美国华盛顿特区弗里尔美术馆
画面约中景处,丘陵顶端有一两座院落,下可眺望江景,远观则为烟云变幻的山峦。
这让人联想起米芾位于润州(江苏镇江)北固山的故居“海岳庵”,附近有名胜“甘露寺”与“多景楼”,米芾时常登览赋诗(例如《秋暑憩多景楼诗》),浏览江南云雾变化的景致。
米芾之子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卷》亦是描绘“海岳庵”一带的山川景色。
米芾润州家居的景观,成为创作云山图最重要的题材之一。
[1]
米芾虽然以书法家的身份闻名,但是他在画史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米芾最擅长的是以笔墨点染的方式描绘江南山水,本件《云起楼图》是典型的“米氏云山”的传统,在技法上,采用江南画家董源、巨然的传统,以苔墨点与晕染来画圆弧形的山峦,让山水形象融合在一片雾气中,特别具有抒情的韵味
5.三友图
《三友图》卷,明,文徵明作,纸本,设色,纵26.1cm,横475.5cm。
文徵明(1470~1559),明代书画家。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初名壁,字徵明,以字行。
又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
文徵明擅山水、人物、花卉、兰竹,为吴门画派始祖。
师从沈周,远学郭熙,兼融王蒙、黄公望。
此手卷画兰、菊、竹三段,各有文氏亲笔题咏。
用笔写意,简率之中见生动秀逸之致,墨色清润淡雅,显示了诗、书、画结合的笔墨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褒扬兰、菊、竹的自然属性而歌颂或表彰文人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中国花卉画的特殊功能。
本幅款署:“壬寅九月徵明。
”另有清内府藏印多方。
壬寅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文徵明时年73岁。
6.郑燮:丛竹图
画墨竹一丛,老干新篁,疏密有致,浓淡得宜,画出重叠错落、老节新枝之态。
布局恰到好处,作长题于竹叶之间,别有情趣,自题“吾邑善画竹者,以禹鸿胪为最,而渔壮尚友次之。
……予不逮二公远甚,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不辍,亦非苟而已也,翔高老长兄四十初度,索余写竹为寿,且曰:…宁乱毋整,当使天趣淋漓,烟云满幅。
‟此真知画意者也。
予既自出机轴,亦复远追禹、尚二公遗笔,是不独郑竹,并可谓之尚竹、禹竹,合是三家以为华封人之三祝,有何不可?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
板桥道人郑燮画并题。
”下钤“郑燮之印”、“爽鸠氏之印”。
为其七十一岁所作之稀世珍品。
7.高剑父:寒山枯树图
高剑父(1879-1951)生于广州番禺,早年在广州师从居廉学习画法,后来留学日本。
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1924年在广州创办春睡画院,先后任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抗战时移居澳门,1946年返广州创办中南美术院并出任广州市立艺术学校校长。
高剑父擅画山水、花鸟、走兽及人物画。
其画作曾在意大利万国博览会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牌奖等,代表作有《东战场上的烈焰》、《松风水月图》等。
出版有《高剑父画集》,是公认的岭南画派领袖,与弟高奇峰及陈树人并称“岭南三杰”。
艺术主张和特点:
提倡革新中国画,反对将传统绘画定于一尊;主张折衷,即一方面折衷于传统文人画与院体画之间,又折衷于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之间;强调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去芜存菁。
高剑父活动于辛亥革命的风雷之中,同样在绘画方面贯穿着他的革新思想。
他既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又从事东、西洋绘画的研究,眼界开阔,在艺术上得到不少新的启示。
高剑父既擅长写意,也能画工笔。
于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以至草虫禽兽,无所不能。
他大胆融合了传统绘画多种技法,又借鉴了日本画、西洋画,重视透视和立体感、设色大胆等表现技法,并注重写生,从而创立了自己的新风格。
主要作品:《紫藤》、《寒山枯树图》、《竹月》、《留得残荷听雨声》、《鱼跃图》、《秋声红叶图》等。
8.唐寅:骑驴归思图
明代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
吴县(今苏州)人。
能诗文,工于画。
晚年信奉佛教,日趋消沉。
《骑驴归思图》为绢本,淡设色画。
画面上描绘的是奇峰杂木,山坞人家;溪水湍流,穿行山涧,绿树迎风,舞姿婆娑。
一人骑驴行进在山路上,正朝深山中的草堂院落奔去。
前景山下深涧又有流水木桥,一樵夫正担柴过桥。
在艺术表现上,山石用带水长逡,非常湿润。
画家自题七言绝句一首“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
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
吴郡唐寅诗意图。
”钤朱文一印。
这幅画体现了唐寅的绘画特色。
明代画家唐寅作。
立轴,绢本,淡设色,纵77.7厘米,横37.5厘米。
此图为唐伯虎的创新杰杰作。
图国峻险山崖,盘曲道,,急湍危桥,葱郁林木,骑驴族人,用笔师法李唐,刚劲犀利,皴法把大斧劈拉长拉细,更显活泼滋润,用墨浓淡精到,既有北派山水的立体感,又有南派山水的情趣味。
9.孤禽图
《孤禽图》,水墨纸本立轴,103.5×44公分,钤印:八大山人、涉笔、普字堂。
题字“贤昭阳涉事”,落款“八大山人”。
整幅画的画面,仅在中下方,绘一只水禽,鸟的眼睛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副白眼向天的神情。
禽鸟一足立地,一足悬,缩颈,拱背、白眼,一副既受欺又不屈,傲兀不群的情态。
形象洗练,造型夸张,表情奇特,构图奇妙,笔法雄健泼辣,笔势朴茂雄伟,墨色淋漓酣畅。
流露出愤世嫉俗之情,透露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出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具有奇特新颖,出人意表的艺术特色,乃是八大山人艺术成熟期的精品。
此画原为北京市文物公司所藏,经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国古代书画五人鉴定小组鉴定,一致认为是八大山人的真迹精品,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一)卷第196页,京12—196。
整个画面品相完好,完整如新。
10.《孔雀竹石图》
【名称】明朱耷《孔雀竹石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
纸本,墨色,纵169厘米,横72厘米,现藏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孔雀竹石图》是一幅中国画中的“漫画”佳作。
在这幅画里,八大山人(朱耷)借对孔雀的描绘讥讽了当时的江西巡抚宋荦。
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河南商邱人。
他是清代学宋诗派中的重要诗人,还是著名的书画家、鉴赏家和收藏家。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应诏入仕,官至吏部尚书。
著作有《西陂类稿》50卷、《漫堂说诗》及《江左十五子诗选》等。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至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间,宋荦出任江西巡抚,
在这四年当中,他在衙府里豢养过两只雏孔雀,还以其为题做过几首诗,并曾意欲为这两只孔雀作画。
他还在厅堂里面设置过几架绘有名花、雨竹图案的竹屏风,这些在他的诗集《西陂类稿》中都有所描述。
八大山人就是根据这些具体事物借题发挥创作了《孔雀竹石图》这幅不朽的杰作。
真文物图片
指南车—三国
三国·吴神人车马画像镜
三国·吴青瓷灯
三国·吴青瓷羊尊
三国·吴黑釉楼阁佛像陶魂瓶三国·蜀持簸箕陶俑
三国·魏“正始二年造”铜努机
三国·魏三体石经残片
三国·魏陶耳杯
母子戏
玉天鹅
玉白菜
玉白菜和肉
白瓷婴儿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