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113 文言断句和翻译专题检测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总复习 113 文言断句和翻译专题检测新人
教版
(时间:45分钟满分:6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2分)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宋]苏洵
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
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
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
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
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
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
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
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
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则已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
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
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
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
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
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
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
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
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
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度:思量
B.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间:离间
C.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胜:超过
D.然犹未敢以为是.也是:这样
解析:是:正确。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①纷纷然而.起②而.尹公亦失势 B.⎩⎪⎨⎪⎧ ①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②而视与己同列者.
C.⎩⎪⎨⎪⎧ ①毛发丝粟之.才②以为斯人之.去
D.⎩⎪⎨⎪⎧ ①则.遂以为可矣②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
解析:则:连词,表顺承,就。
A.而:连词。
①表修饰;②表并列,并且。
B.者:助词。
①用在时间词后,补足音节;②与“同列”构成名词短语,“……的人”。
C.之:结构助词。
①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苏洵“读书益精”的一组是(3分)( )
①胸中之言日益多
②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
③若人之言固当然者
④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
⑤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
⑥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
A .②④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⑥
解析:②是写自己的愿望,④是写自己开始读古人书,⑥是要欧阳修理解自己的苦心。
此三句都不能体现苏洵“读书益精”。
答案: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欧阳修与范仲淹、富弼等被贬谪到各地的时候,作者的道德学问还未修成;当他亲眼见到这些事情后,就经常神情恍惚地忧愁仰天叹息,非常失望。
B .作者认为,以前众多的君子因有好人推荐才被朝廷任用,所以只要世上有好人,自己就可以修好心性,使道德学问有所成就,等待任用,不会有遗憾。
C .作者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读书,一直到25岁才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此时,他明白自己年纪大了,于是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学问差得太远。
D .作者曾经烧光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整天阅读《论语》《孟子》《韩子》以及其他圣贤的文章,时间长了,读得更加精通,胸中明朗,积累丰厚,文思泉涌。
解析:对应的信息区是“洵少年不学……则遂以为可矣”,后一个分句表述有误,应该是“没有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认为自己的学问可以”。
答案:C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驰骋:纵马疾驰,奔驰,喻奔波劳顿。
兵革:战争。
(2)然:这样。
何忧:宾语前置。
(3)知:了解。
以为:认为。
誉:称扬,赞美。
知己:古今异义词,了解、赏识自己。
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参考译文】
我本是平民百姓生活贫困,常常私下里感叹,认为天下的人,不可能都是贤明的,不可能全都是不贤明的。
所以正直的君子活在世上,有聚合就一定有分离,有分离就一定有聚合。
以前天子正当有意把国家治理好的时候,范公(仲淹)任宰相,富公(弼)作枢密副使,您(欧阳修)和余公(靖)、蔡公(襄)当谏官,尹公(洙)在京城边地间奔走,为巩固国防效力。
在那个时候,天下的人,哪怕仅有一点才能,也纷纷行动起来,聚合在一起为朝廷出力。
可是我估量自己是一个愚钝鲁莽没有用处的人,不能和他们一道发奋出力,于是就退下来修养身心,希望自己在道德学问方面将来有所成就,可以使我再次和当世的贤人君子相见。
不幸的是道德学问未修成,而范公就被贬谪到西边,富公被贬谪到北边,您和余公、蔡公被贬到各地,而尹公也失去了权势,在小官的位置上奔忙。
我当时在京师,亲见了那些事,经常神情恍惚地仰天叹息,认为你们已经离开了识人荐才的岗位,我即使道德学问有所成也不再足以为荣了。
后来又自思,想到以前众多君子能够被朝廷任用,开始的时候,一定有好人推荐他们;现在,也一定有小人离间他们。
当今世上再也没有好人了,那么就放弃吧!但如果不是这样,我又担忧什么呢?暂且修好我的心性,使自己道德学问有所成就,等待任用的日子,又有什么损害呢?
我少年的时候,没有好好读书,到了25岁才知道读书重要,与一些有道德学问的人交往。
年纪大了起步已晚,又不能做到潜心学习,砥砺自己的德行,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反而比照与自己一起学习的人,都超不过我,竟以为自己的学问可以了。
后来,我感到文思越来越窘困,然后拿出古人的文章来读,才开始觉得他们遣词立意与自己多么不同。
当时再回头来看看自己,思量自身的潜能,就又觉得好像不会就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
因此烧光了
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取出《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的文章,一动不动地
端坐在那里,整天阅读这些文章,就这样已有七八年了。
当开始的时候,深入钻研它们的实际内容,感到迷惑烦恼;浏览多了那些文章,又令人吃惊。
等到时间长了,读得更加精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觉得人的言论本来就应该这样,然而,就是这样也还不敢写出我想要说的话。
时间又过了很久,胸中积累的话越来越多,不能自我控制,就试着把它们写下来。
接着反复诵读古人的书,便觉得文思泉涌写起来容易多了,然而就是这样也不敢自以为是。
近来所写的《洪范论》《史论》总共七篇,您看怎么样?唉!我一个小人物,这样自我介绍,不了解内情的人又会认为我是在自卖自夸用来求得别人的赏识。
我只是希望您理解我十年苦读的用心,我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不是偶然的,从而明察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9分)
诸葛亮论
苏轼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
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
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
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
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
夫天下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
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共知也。
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
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
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且其屡战而屡却哉!
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
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
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
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
..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有删改) 6.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东据许、兖,南牧.荆豫牧:统治
B.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逆:迎接
C .不过捐.
数十万金 捐:捐献 D .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
哉 竦动:震动 解析:捐:舍弃。
答案:C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 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D.⎩⎪⎨⎪⎧ 乃.始治兵振旅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解析:A 介词,趁着/动词,接着;B 均为介词,替;C 介词,和/动词,赞同;D 副词,才/副词,于是,就。
答案: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苏轼认为孔明失败的原因在于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
后文又说不能利用智谋来离间曹氏兄弟是诸葛亮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体现了苏轼思想的自相矛盾。
B .苏轼认为孔明可以借曹丕即位之机去离间、讨伐曹氏政权并瓦解他们。
这表明苏轼并不反对靠诈力取得天下。
C .苏轼认为蜀国和魏国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
D .苏轼认为自己的言论合理、深刻,但因为自己只是一介书生,因而终究不会得到世人的认可和理解,不会被人们重视采用的。
解析:A“体现了苏轼思想的自相矛盾”说法不合理。
C“都是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在文中无依据,原文只是说诸葛亮失败的原因。
D“苏轼认为自己的言论合理、深刻”在文中无依据,“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是说只是书生的一家之言,可以说说却没有什么用处。
答案:B
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特”“威劫”“臣之”译对一个1分,文意通顺2分。
(2)“奋”“绝”“手足”“宜”一个1分,文意1分。
答案:(1)只是因为被他的权威之势逼迫才勉强向他臣服,听闻孔明忠信仁义的风范,就算千里之外也应当会有响应者。
(2)又不能竭尽他的智谋,来使曹氏兄弟断绝手足之情,孔明屡次出战而屡次败退是理所当然的啊!
【参考译文】
用仁义夺取政权,用仁义巩固政权的是周朝。
用诈力夺取政权,用诈力巩固政权的是秦朝。
用秦朝的方法夺取政权,用周朝的方法巩固政权的是汉朝。
仁义诈力杂用来夺取天下,这正是孔明失败的原因。
曹操乘东汉末年衰危的局势,实现了自己的奸计,孔明不满这样的行为,想用仁义来赢取天下民众的拥护。
当时的形势,曹操势力极大,威名震惊四海,东面占据许昌、兖州,南面统治荆州、豫州,孔明取胜,凭借的仅仅是一点忠信的声誉,用它来激励招引天下人心。
天下间忠臣义士,对曹操并非真正心服归顺,只是因为被他的权威之势逼迫才勉强向他臣服,听闻孔明忠信仁义的风范,就算千里之外也应当会有响应者。
如此以来,虽然地盘势力很小,但天下的忠臣义士一定能被他所用。
而且,杀一个无辜的人,就算能得到天下也不去做,这样天下的忠臣义士才会乐于替你效力。
刘表逝世的时候,先主刘备正好在荆州,孔明想要偷袭杀死他的遗孤,先主刘备不忍心这样做。
后来刘璋好意迎接刘备他们到川蜀,不过数月,刘备他们便控制川蜀交通要道,攻破刘璋的军队,夺取了他的国土。
这样的行为与曹操基本上没什么不同。
曹操和刘备的势力让人不能抵挡,天下人也都知道了。
孔明赶走刘璋,自毁声誉,让天下忠臣义士失望,然后才开始训练军队,振奋士气,号称仁义之师,向东迅猛进军,意图武力打败曹操,同时想得到天下仁人义士的云集相应,这大概难以实现了。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继立为君,在当时的形势下,可以凭借计谋攻破曹魏势力。
为什么这样说呢?曹操临终时,召见曹丕将曹植托付给他,但曹丕与曹植最终竟然自相残害。
他们亲兄弟尚且相互视为寇仇,又怎能得到天下英雄的真心拥护!这时敌人内部便有了可以实施离间的机会,不过耗费数十万金买通敌人,就可以使曹魏大臣骨肉自相残害,内乱横生,然后乘势举兵讨伐,这也是汉高祖消灭项羽所用的计谋。
既不能做到一直实施仁义,让天下人臣服归心,又不能竭尽他的智谋,让曹氏内部手足相残,孔明屡战屡退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所以说敌人内部有可以实施离间的机会却不去实施,商汤、周武这样做是大仁大义,不是商汤、周武却这样做就是坐失时机。
这是信奉“仁义君子”的一类人身上的大毛病。
还说什么“曹氏对你有利我就侍奉他,对你有害我就消灭他”。
孔明难道不知道蜀魏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友好仁义存在吗!倘若没有,身为敌对国,他又决不能侍奉魏国,天下人怎么会为
这样的空话感到震惊?哎,这是书生之论,可以说说却不可用呀。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23分)
李应升①诫子书
吾直言贾.祸,自分一死,以报朝廷,不复与.汝相见,故书数言以告汝。
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②,即吾不死之年也。
汝生长官舍,祖父母拱璧视.汝,内外亲戚,以贵公子待汝。
衣鲜.食甘,嗔喜任意,娇养既惯,不肯服布旧之衣,不肯食粗粝之食。
若长而弗改,必至穷饿。
此宜俭以.惜福,一也。
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囚服被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人不可上,势不可凌。
此宜谦以全身,二也。
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
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
此宜孝以事亲,三也。
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
今家中所存基业,皆祖父母勤苦积累,且此番销费大半。
吾向有誓愿,兄弟三分,必不多取一亩一粒。
汝视伯如父,视寡婶如母,即有祖父母之命,毫不可多取,以负我志。
此宜公以承家,四也。
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
倘嫁中等贫家,须与妆田百亩;至庶妹之母,奉事吾有年,当足其.衣食,拨与赡田,收租以给之。
内外出入,谨其防闲③。
此恩义所关,五也。
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
汝念吾辛苦,励志勤学,倘有上进之日,即先归养。
若上进无望,须做一读书秀才,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
此文章一脉,六也。
吾苦生不得尽养。
他日伺祖父母千百岁后,葬我于.墓侧,不得远离。
【注】①李应升(1593~1626),字仲达,号次见。
明朝南直隶江阴人。
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御史,为东林党人,敢言直谏,多次上疏弹劾权奸魏忠贤,入狱而死。
②韦弦:韦,熟牛皮;弦,弓弦。
成语有“韦弦之佩”,意为用来警戒自己的有益的规劝。
语出《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③防闲:防,防水的堤坝;闲,防兽的圈栏。
泛指防备和禁阻。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吾直言贾.祸贾:招致
B.祖父母拱璧视.汝视:看待
C.衣鲜.食甘鲜:鲜艳
D.神明殛.之矣殛:诛杀
解析:鲜,鲜艳的衣服。
答案:C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不复与.汝相见失其所与.,不知 B.⎩⎪⎨⎪⎧ 此宜俭以.惜福厚敛以.
雕墙 C.⎩⎪⎨⎪⎧ 当足其.衣食则或咎其.欲出者 D.⎩⎪⎨⎪⎧ 葬我于.墓侧以其无礼于.晋
解析:A 项,介词,和、跟/动词,结交;B 项,连词,表目的;C 项,人称代词/指示代词;D 项,介词,在/介词,向,对。
答案:B
1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作者身陷囹圄,不向阉党屈服,决心以死报效朝廷,因此写下这封信,作为临终遗言,教育尚未成年的儿子。
B .作者指出儿子身上存在的过于任性、不敬长辈、不能吃苦等毛病,要求儿子认清危害,改正缺点,学会做人。
C .作者要求子女们和睦友爱,妹妹出嫁时要以一百亩田地作为陪嫁,兄弟三人要平分财产,谁也不要想多占一点。
D .作者把自己的两点遗愿托付给儿子:一是希望儿子整理自己留下的文稿,二是希望将来把自己葬在父母墓旁。
解析:“汝既鲜兄弟”表明作者只有一个儿子。
“兄弟三分”,指作者与其兄其弟三家均分财产。
答案:C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分)
汝 少 所 习 见 游 宦 赫 奕 未 见 吾 童 生 秀 才 时 低 眉 下 人 及 祖 父 母 艰 难 支 持 之 日 也 又 未 见 吾 囚 服 被 逮 及 狱 中 幽 囚 痛 楚 之 状 也 汝 不 尝 胆 以 思 岂 复 有 人 心 者 哉!
解析:注意句中“来”“时”“及“也”“又”“岂”等虚词的用法。
答案: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囚服被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
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0分)
(1)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关键词“狎”“训”“傲”弗亲”;(2)关键词“鲜”“止”“以”;(3)关键词“诸稿简籍”“诠次”。
答案:(1)祖父祖母疼爱你,你却因为亲近而忘了尊重;你的母亲教育你,你却傲慢而不亲近她。
(2)你既然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庶出的妹妹,就应该把她当同胞妹妹看待。
(3)把我留存下的各种文稿书籍,好好整理。
【参考译文】
我因为正直的言论招致灾祸,自己料想唯有一死来报效朝廷,不能再和你相见,所以写几句话来告诫你。
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能把这些话当作警戒自己的规劝,也就是我虽死犹生的时候了。
你生长在官府,祖父祖母像看待奇珍异宝(拱璧:一种大型玉璧,径长尺二,用于祭祀,因须双手拱执,故名。
后比喻极其珍贵的事物。
)一样看待你,家族内外的亲戚都用对待尊贵公子的方式对待你。
你穿着光鲜的衣服,吃着甘美的食物,喜怒任性,娇生惯养已成习惯,不肯穿布衣旧衣,不肯吃粗茶淡饭。
如果长大成人还不能改正,一定会陷入贫穷饥饿的境地。
这样就应该用节俭来珍惜眼前的幸福,这是第一点。
你从小见惯我四处为官显赫得意的样子,没见过我做童生和秀才时低眉顺眼谦恭待人的样子,以及祖父祖母在艰难中支撑家庭时的情景,更没见过我身穿囚服被捕入狱,以及在监狱中被囚禁时万分痛苦的情形。
你不尝着苦胆去好好想想这一切,又哪里算得上是有人心的人呢?做人不能居高临下,不能仗势凌驾他人。
这样就应该用谦恭来保全自身,这是第二点。
祖父祖母疼爱你,你却因为亲近而忘了尊重;你的母亲教育你,你却傲慢而不亲近她。
现在我遭遇难以预料的灾祸,你替代我做儿子,能不恭敬地体会祖父祖母的爱护之心吗?至于你的母亲,她还能依靠什么人呢?你如果不孝顺,上天都要惩罚你了。
这样就应该用孝心来侍奉长辈,这是第三点。
我做官珍惜自己的名声和节操,不曾贪婪攫取,使自家富裕。
现在家中留下的财产,都是祖父祖母勤劳辛苦积累的,况且经历这次大难,已经花费了大半。
我曾有誓愿:兄弟三人,财产均分成三份,自己一定不多拿一亩田一粒谷。
你要像对父亲一样对待伯父,像对母亲一样对待寡居的婶婶,即使有祖父祖母的命令,也丝毫不能多占多要,以致违背我的心愿。
这样就应该以公平之心来继承家业,这是第四点。
你既然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庶出的妹妹,就应该把她当同胞妹妹看待,倘若她嫁到中等或贫穷人家,必须给她一百亩陪嫁田地;至于庶妹的母亲,已经侍奉我多年,应当让她丰衣足食,分给她养老的田地,让她收取田租来供养生活。
家里家外进进出出,要严守规矩。
这关系到恩德道义,这是第五点。
你天资不愚钝,我教育不够,你读书已经很晚。
你要念着我辛勤劳苦,激发志气勤奋学习,假如有考取科举的一天,就先回家奉养老人。
如果科举没有希望,也要做一个读书秀才,
把我留存下的各种文稿书籍,好好整理。
这关系到我们家文章学问一脉相传,这是第六点。
我深以为苦的是人生在世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
将来等到祖父祖母百年之后,一定把我葬在他们坟墓的旁边,不能远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