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工布江达县亚桂拉地区铅锌矿矿石特征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
矿产资源
M ineral resources
西藏工布江达县亚桂拉地区铅锌矿矿石特征探讨
黄 浩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西藏 拉萨 850000)
摘 要:
研究区处于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裂谷带中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地区,属雅鲁藏布江巨型铜多金属成矿带北亚带,区内成矿作用具长期性、多期性,成矿作用应以燕山晚期岩浆热液成矿为主,通过对研究区内铅锌矿矿石特征进行研究,希望对该地区矿产开发提供一定指导。

关键词:
铅锌矿;矿石特征;亚桂拉地区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1-5004(2020)22-0062-2 收稿日期:
2020-11作者简介:黄浩,男,生于1990年,四川邛崃人,汉族,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找矿。

1 研究区矿体地质
通过野外填图及工程验证,研究区内共发现铅锌矿体10个,
由南向北编号依次为Ⅰ、Ⅳ、Ⅹ、Ⅸ、Ⅷ、Ⅶ、Ⅵ、Ⅴ、Ⅺ、Ⅻ号矿体。

矿体主要以呈层状、似层状或脉状的形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含矿地层为上石炭-下二叠统来姑组,岩性为石英斑岩,矿体走向整体呈近东西向,倾向北北西,倾角较大多为70°左右,局部倾角大于70°。

矿体沿走向及倾向连续性较好,延伸比较稳定,局部发生分支复合现象,矿体长80m ~1590m,厚度2.00m ~9.00m。

Ⅰ号矿体为主要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第二岩性段的碎裂大理岩中,并受近东西向的断裂破碎带控制。

含矿岩石均为矽卡岩化碎裂大理岩[1]。

Ⅰ号矿体赋存于研究区第二岩性段下部的碎裂大理岩中。

矿体出露最低海拔标高为4642m,最高为4871m。

地表以探槽工程进行控制;深部钻探工程控制,控制矿体斜深133m ~480m。

在0、2勘探线分别有PD1、PD2坑探工程控制,控制矿体垂深32m ~122m。

深部控制矿体长度720m。

矿体呈似层状,形态较简单,连续性较好,局部具分支复合现象。

矿体厚度1.17m ~13.70m,矿体平均厚度4.16m,厚度变化系数68.61%,属厚度较稳定型。

沿矿体倾向方向由浅到深,矿体厚度总体具减薄的趋势。

Ⅰ号矿体矿石品位变化不大,有益组分为Pb、Zn、Ag,三者之间变化规律不明显。

但从总体看,沿矿体走向由西向东Pb+Zn 及Ag 品位具矿体中间高,东西两端低的变化规律;在矿体东部边缘ZK600钻孔附近分布有少量低品位矿。

椐统计,Ⅰ号矿体Pb 品位为0.015%~23.49%,平均品位2.58%;Zn 最低品位为0.086%~22.18%,平均品位2.44%。

Ⅰ号矿体赋矿岩石主要为矽卡岩或大理岩,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铅锌矿石,次为大理岩型铅锌矿石。

矿石氧化程度也比较低,除M1TC7探槽附近氧化深度可达3m 左右外,其它地段氧化深度一般小于1m。

氧化带内矿石多为混合矿石,氧化矿石所占比例较少。

2 矿石质量
2.1 矿石结构
矿石结构主要为: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半自形-它形粒
状结构、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乳滴状结构。

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为闪锌矿石、含铜铅锌硫化物矿石、铜铅锌硫化物矿石等矿石特征结构,矿石矿物主要由闪锌矿组成,黄铁矿、方铅矿少量,黄铜矿微量。

闪锌矿,他形粒
状,d=0.01mm ~0.80mm,多数d=0.03mm ~0.35mm,含量在1%~50%,多数2%~25%,多具乳滴状黄铜矿析布。

方铅矿,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d=0.03mm ~1.25mm,多数d=0.06mm ~0.35mm,含量在≤15%。

黄铁矿,他形-半自形-自形粒状,d=0.005mm ~1.0mm,多数d=0.10mm ~0.30mm。

黄铜矿,乳滴状,他形粒状,d=0.002mm ~0.25mm,多数d ≤0.05mm,乳滴状黄铜矿呈固溶体析布于闪锌矿晶体,他形粒状黄铜矿多沿黄铁矿、方铅矿等金属硫化物边缘及裂隙生长,同时交代黄铁矿、方铅矿,部分呈黄铁矿晶体假象,零星分布[2]。

图1 半自形-
他形粒状结构
图2 黄铜-闪锌矿固溶体
2.2 矿石构造
矿石构造主要为:有次块状、块状、细脉浸染状、脉状、条带状等构造。

细脉浸染状构造:研究区主要的矿石构造之一,分布广泛。

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等金属矿物沿容矿岩石裂隙呈细脉状断续定向分布或零散分布。

脉状构造:方铅矿、闪锌矿及黄铁矿等矿石矿物沿岩石裂隙呈脉状分布,脉体形态不规则,多呈枝杈状、网脉状[3]。

图3 细脉浸染状构造
63
矿产资源
M
ineral resources
图4 脉状构造
3 矿石物质组份
矿石组份比较简单,矿石矿物约占22%,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自然银等组成。

脉石矿物约占78%,主要为透辉石、石榴子石、透闪石和石英等。

3.1 主要矿物特征
亚桂拉研究区有用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方铅矿:呈铅灰色,不规则粒状,在矿石中呈他形-半自形粒状,大部分与黄铁矿及闪锌矿连生,有时沿黄铁矿晶体边缘及裂隙呈不规则脉状分布,与其他共、伴生矿物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铁矿有包裹和交代关系,在部分矿石中方铅矿呈条带状聚集,或呈不规则孤岛状残布于闪锌矿晶体及集合体中,总体上区内大部分方铅矿产出与磁黄铁矿关系密切。

方铅矿粒径大小不一。

方铅矿在矿石中分布不均匀,细粒方铅矿多呈星散浸染状分布于容矿岩石中,有时沿容矿岩石层理呈纹层状分布。

闪锌矿:区内的主要矿石矿物之一,沿其双晶接合面及解理多具乳滴状黄铜矿固溶体析布,多与方铅矿、磁黄铁矿共生,部分沿方铅矿、磁黄铁矿晶体边缘及裂隙生长,交代并包裹于磁黄铁矿、方铅矿等矿石矿物及脉石矿物中。

闪锌矿呈褐色、棕红色,它形粒状,主要呈星散浸染状分布。

含量1%~5%,闪锌矿中粗粒为主,94%以上为d ≥0.08mm 的闪锌矿。

3.2 结晶世代
亚桂拉研究区主要有用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二者共生关系密切,独立的方铅矿或闪锌矿少见,其形成可分为两个世代。

早世代方铅矿、闪锌矿多呈他形细粒状,共生矿物有闪锌矿、方铅矿、磁黄铁矿、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主要分布于大理岩与碎屑岩的岩性转换部位的大理岩中,多沿大理岩层理呈层纹状、条带状或浸染状产出,其集合体呈透镜状沿接触面断续分布,该世代形成于热水沉积成矿期;晚世代方铅矿、闪锌矿多呈自形-半自形中粗粒状,共生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自然银和少量黄铜矿,主要呈团粒状、细脉状及浸染状分布于大理岩和碎屑岩,辉钼矿独立产出,呈细脉状、鳞片状分布于石英斑岩脉中及其边布,形成于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矿期的早期。

4 矿石类型
4.1 矿石氧化程度
Ⅰ号矿体氧化深度多在0m ~3m 范围内,深部仅在PD202坑道控制的Ⅳ号矿体中见有少量氧化矿石,经沿脉追索氧化带长度只有60m 左右,氧化深度数十米左右。

氧化强烈的地段,铅锌矿体表面会形成棕褐色铁帽,铁帽中常可见到残留的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

大部分地段在1m 以下,氧化程度逐渐变低,距地表3m 以下,则逐渐变为原生矿石。

氧化矿石中矿物成分主要为褐铁矿、铅矾、白铅矿等,局部见有少量的孔雀石,局部见有少量的黄铜矿。

4.2 矿石自然类型
根据赋矿岩石物质成分夕卡岩型铅锌矿石可进一步划分为
矽卡岩化大理岩、石榴透辉石矽卡岩、绿帘石榴石矽卡岩、透辉
石榴石矽卡岩4种类型。

由于岩浆热液叠加改造,致使区内铅锌矿体品位普遍较高。

其中石榴透辉矽卡岩型和矽卡岩化大理岩型铅锌矿石矿化相对较好。

4.3 矿石类型
亚桂拉矿区矿石较为致密坚硬,节理裂隙不发育,矿石氧化程度不高,氧化深度较浅。

按氧化程度区内矿石可划分为氧化矿石、原生矿石两类。

根据矿区工程揭露和矿体露头观察情况,区内氧化矿石主要分布在地表或近地表。

Ⅰ号矿体矿石氧化程度最低,氧化深度一般小于0.5m,大部分地段经地质锤敲打后即可见到原生矿石;Ⅰ号矿体氧化深度多在0m ~3m 范围内,深部仅在PD202坑道控制的矿体中见有少量氧化矿石,经沿脉追索氧化带长度只有60m 左右,氧化深度30m 左右。

氧化强烈地段,铅锌矿体表现为棕褐色的铁帽,氧化矿物主要为红褐色褐铁矿、淡黄色铅矾、灰白色白铅矿等,铁帽中常可见到残留的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

大部分地段在1m 以下,氧化程度逐渐变低,距地表3m 以下,则逐渐变为原生矿石。

说明区内矿石类型主体为原生矿石,仅地表可见少量氧化矿石和混合矿石。

氧化矿石中矿物成分主要为褐铁矿、铅矾、白铅矿等,局部见有少量的孔雀石;原生矿石中矿物成分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铁闪锌矿、自然银、黄铁矿、磁黄铁矿等,局部见有少量的黄铜矿。

4.4 矿石品位与矿体厚度的变化关系
Ⅰ号矿体矿石有用组分与矿体厚度的关系在地表及深部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地表矿石Pb、Ag 品位与矿体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有时Pb、Ag 品位随厚度增大而降低,有时随厚度增大而升高,且呈跳跃式变化;而Zn 品位与矿体厚度具负相关变化,矿体厚度增大Zn 品位降低,反之,矿体厚度减小Zn 品位升高。

深部矿石Pb、Ag 品位与矿体厚度的变化关系密切,具矿体厚度增大Pb、Ag 品位升高,矿体厚度减小Pb、Ag 品位降低的变化规律;而Zn 品位与矿体厚度的变化关系正好相反,一般具矿体厚度增大Zn 品位降低,矿体厚度减小Zn 品位升高的变化趋势。

图5 亚桂拉铅锌矿区Ⅰ号矿体厚度与Pb、Zn、Ag 品味变化关系曲线图
参考文献
[1]
李新法,高明,蔡志超,等.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亚桂拉研究区Ⅰ、Ⅳ、Ⅵ号
矿体铅锌矿阶段性详查报告[R].郑州: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2009,6.
[2] 李新法,杜欣,蔡志超,等.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亚贵拉铅锌矿典型矿床研究报告[R].郑州:河南省地质调查院.2011,6.
[3]
黎彤,倪守斌.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化学元素丰度[J].地质与勘探.1997,33(1),3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