旴江医籍《外科精要》的灸治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旴江医籍《外科精要》的灸治特点
潘鑫;李丛;冯倩倩
【摘要】陈自明为南宋江西旴江医家,其代表著作《外科精要》中多处专论灸法治疗痈疽疖疮等外科疾病.从辨证施灸,治病求本;提出上病下灸原则;灸药兼施为用;多
种灸式灸法;明确灸治痛痒为度以及告诫重视灸治禁忌等方面总结概括其灸法学术
思想.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16(047)001
【总页数】3页(P9-11)
【关键词】外科精要;陈自明;艾灸;旴江医学
【作者】潘鑫;李丛;冯倩倩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南昌 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南昌 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外科精要》为旴江名医陈自明代表著作之一,成书于南宋景定癸亥年(公元1263年)。

陈自明(1190~1270),字良甫,又作良父,晚年自号药隐老人,
江西临川人,出身世医之家,嘉熙(公元1237~1241年)间为建康府明道书院
医学教授。

著有《外科精要》《妇人大全良方》《管见大全良方》等。

《外科精要》全书3卷,为陈氏在医家李迅、伍起予及曾孚先等人的外科学著作基础上进一步
整理而成。

全书共60篇,重点叙述痈疽发背的诊断、鉴别及治法等,内容简要,切合实用。

其中灸治一法颇受重视。

现将该书痈疽之灸治特点总结如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

”提示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善于
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辨证论治。

陈氏痈疽化脓反用灸法的原因正在于求本,《外科精要·灸法论要引证辨惑论》中说:“《素问》云:有寒化热,热化为脓。

人皆惑此说,以为热极不可复灸,殊不知本寒邪所伤,艾火攻散乃善。

所以灼艾火功,特破其肌,则邪毒无所容留,而真气不耗,如此向安之理备矣。

”[1]253认为痈疽发背者根本病因在于寒邪所伤,导致血化热盛,蕴于分肉之间,不能外泄,皮肤顽厚,渐逼入内。

所以要用艾灸火攻,特破其肌,使得邪毒没有藏身之处,而真气也不至于耗散,这样就可以治愈。

同时陈氏也强调治疗痈疽发背,不可拘泥于一种方法。

《外科精要·痈疽发背分表
里证论第二十三》中云:“治法,初觉便宣热拔毒,已溃则排脓止痛,脓尽则长肌傅痂,次序施治,切不可拘一法。

酌量轻重,形证逆顺,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导之以针石,灼之以艾炷,破毒攻坚,以平为期。

”[1]262陈氏认为治疗痈疽发背,不可拘泥于一种方法,要根据病程长短、病势轻重,形证顺逆等临床具体情况,辨证求本,采用艾灸、针石等不同治法。

上病下治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原则。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

”《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

”由
此奠定了“上病下取”的理论基础。

陈氏在其著作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如《外科精要·脑疽灸法第十》中记载:“凡脑疽及项已上有痈疽疖毒,断不可用大蒜钱子就
疽顶上灸之,灸之则引其气一上,痰涎脓血并起上攻,倾人性命,急于反掌。

但当急灸足三里穴并气海穴,乃渐渐服凉胸膈化血之药,入可安。

凡脑疽咽喉生疽,古法皆不治之证,用此灸法,引毒气鬼下,其理颇长。

”[1]254陈氏认为脑疽及项上有痈疽疖毒者,可以就足三里和气海穴引毒气下行,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又如
《外科精要· 疗发背疽灸法用药要诀第一》中记载:“凡人年四十岁已上,头顶、鬓颐、背膂、腰胁间,或筋骨之上,所视不见之处,稍有疮疖,便不可轻易待之。

更灸足三里,引热就下,此皆良法。

”[1]249陈氏把这种思想结合艾灸用于痈疽等外科疾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扩宽了上病下治的治疗范围。

病有兼证,法有兼治,灸治其外,药治其内,陈自明在《外科精要》中多用灸药并施治疗外科疾病。

如《外科精要·疗发背疽灸法用药要诀第一》中记载:“凡有此病,首先便服内托散五七服。

次服五香连翘汤,宣泄毒气,便以骑竹马取穴法灸之。

”[1]249如《外科精要· 痈疽备论第二》中:“尝究痈疽之作,皆积微而
至著。

法当自外以火艾引泄毒气,使之散越于外;内则以五香连翘汤导之,甚者则以转毒散及托里之药解之。

”[1]250如《外科精要·脑疽灸法第十》中记载:“凡脑疽咽喉生疽,用灸法引毒气下行,内服五香连翘散、漏芦汤、五香汤去大黄加人参黄芪犀角、国老膏、万金散,皆可选服。

”[1]254灸所不及,药以辅之;药有所不宜者,灸为之。

灸药并施,其功堪甚。

4.1 骑竹马灸法骑竹马灸灸法早在宋代《备急灸法》中已有记载:“令患者靠尾闾骨坐于竹杠上,两足悬瘭,俱不要着地,悬身正直。

”[2]陈氏在其著作《外科精要》中特别重视骑竹马灸,不仅文中多处记载,还专辟一节进行讨论。

如《外科精要·读〈千金〉良用备要论第十五》中引《千金》记载用骑竹马灸法治疗痈疽
初发。

而《骑竹马灸法第四》中记载更为详尽:“治一切疮疡,即用此法,无有不愈。

其法令病患以肘凭几,竖臂腕要直,用篾一条自臂腕中曲处横纹,男左女右,贴肉量起,直至中指尖尽处截断为则,不量指甲。

却用竹杠一条,令病患脱衣,正身骑定,前后用两人扛起,令病者脚不着地,又令二人扶之,勿令伛偻。

却将前所量臂篾,从竹杠坐处,尾骨尽处,直贴脊背,量至篾尽处为则,用墨笔点定,此
只是取中,非灸穴也。

却用薄篾作则子,量病患中指节,相去两横纹为则,男左女右,截为一则,就前所点记处两边,各量一则,尽处即是灸穴。

两穴各灸五七壮。

疽发于左则灸右,疽发于右则灸左,甚则左右皆灸。

盖此二穴,心脉所过之处,凡痈疽皆心火留滞之毒,灸此则心火流通,而毒散矣。

”[1]250陈氏指出骑竹马灸可以治疗一切疮疡。

其中介绍了骑竹马灸的取穴,以及怎么操作。

他指出此二穴乃心经经过之处,凡痈疽皆心火留滞之毒,用此法灸后则心火流通,而毒散也。

又如《灸法论要引证辨惑论第八》中记载头项有疮者不可轻易灸疮顶,而应以骑竹马灸取穴法配足三里治疗,则多获奇效[1]253。

4.2 隔蒜灸、蒜饼灸隔蒜灸是用蒜做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大蒜辛温而散,有消肿散结、拔毒止痛之效。

如《蒜饼施用分其轻重第七》中记载:“凡蒜饼上灸者,本草名葫,一名蒜,味辛温有毒,主散痈肿,不宜多食,然但假火势,以行药力。

”[1]252隔蒜灸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灸肿令消法,取独头蒜,横截厚一分,按肿头上。

上置艾柱,灸至痛者不痛。

[3]”《外科精要》一书中多处使用隔蒜灸,如《论隔蒜灸得效须先知庶使预前有备第五》中有:“治疽之法,著艾之功,胜于用药。

薄切如小钱大,亦如钱厚,以蒜钱贴于疽顶尖上,以热艾炷安于蒜钱上灸之,三壮一易蒜钱。

”[1]252又如《疗发背痈疽灸法用药要诀第一》中:“凡有此病,未要辨问是痈是疽,是疮是疖,是虚是实,是冷是热。

或隔蒜灸之,庶使毒气有路而出,不攻于内。

”[1]249
灸治痈疽的强度,医家大多以痛痒为止,讲究灸之有度。

宋代李迅《集验背疽方》:“疼处以痒为度,痒处以痛为度。

”[4]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痈疽灸
法》:“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时方住。

”[5]陈自明认为痛痒皆甚为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用灸法可借助火力的散发作用,通络活血,散癖消肿止痛;而不痛不
痒一般在痈疽早期,邪毒炽盛,疮窍闭塞,故浑然不知痛痒,此时若用灸法可拔毒透疮,使内毒外发。

陈氏在《外科精要·论隔蒜灸得效须先知庶使预前有备第五》
中记载:“治疽之法,著艾之功,胜于用药。

若灸时疼痛,要灸至不痛,初灸时不痛,要灸至痛,然后止。

”[1]252其认为若初灸即痛者,由毒气轻浅,灸而不
痛者,乃毒气深重。

如《外科精要·灼艾当识痛痒二证论第九》中:“夫灸痈疽发背,其灸法正在不痛者灸至痛,痛者灸至不痛,或有灸而痒者。

”[1]254又如《外科精要·背疽未有尖顶寻灸穴法第六》中记载:“凡觉背上肿硬疼痛,用湿纸
贴肿上。

若痛处,灸至痒为度;若痒处,灸至痛为度。

”[1]252
灸法治疗疮疡,虽然适应证广泛,但亦有所禁忌。

《千金要方·疗肿》指出:“火疗,其状如汤火烧灼,疮头黑潇……忌火忌烁。

”[6]告诫后人注意施灸禁忌,切勿
滥用。

外科精要也十分重视灸治禁忌。

如《论隔蒜灸得效须先知庶使预前有备第五》中记载:“但头上见疽,或项以上见疽,则不可用此法,灸反增其疾。

”[1]252如《背疽未有尖顶寻灸穴法第六》中记载:“但头上见疽,及项上见疽,千
万不可用此法,灸之反增其疾。

”[1]252认为头上及项上见疽不可用灸法,用之则病情加重。

又提出疮疖初始禁用灸法。

如《痈疽点烙法》:“世人于疮疖始发,辄用针灸,十死八九,盖毒方殷,以火助火,宜其危也。

”[1]283
综上所述,《外科精要》是一部治疗痈疽外科疾病的专著。

书中对于痈疽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阐发较完备。

其书中运用灸法治疗痈疽特色鲜明。

根据痈疽病期及病势,究其根本,辨证施灸。

灸法能否用于热证,从古至今,争论颇多。

陈氏阐述病因病机,并突破禁区将灸法用于阳热证,辨病寻源,思路清晰。

“上病下治,引毒下行”的理论为灸法治疗痈疽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灸法的方式多样化、灸药并施、灸法强度以及灸法禁忌等内容都体现了陈氏在治疗痈疽等外科疾病方面重视灸疗的特点。

《外科精要》中还记载了大量治疗痈疽疮疖等外科疾病的方药,值得发掘与借鉴。

【相关文献】
[1]胡国臣. 陈自明医学全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2]闻人耆年. 备急灸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37.
[3]葛洪. 肘后备急方[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138. [4]李迅. 集验背疽方[M]. 福州:福建利学技术出版社, 1986:29. [5]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203. [6]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6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