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
教学能力考试题库
单选题(共60题)
1、教师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让学生说出其他包含节日的诗作,以下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A.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王安石《元日》
D.李清照《醉花阴》
【答案】 A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
下列诗句中“月”的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于其他的是()
A.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答案】 B
3、教师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中“一旦山陵崩”一句时,提及古人对“死亡”有很多讳称。
下列文句中不含有此类讳称现象的是()。
A.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D.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答案】 D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作品为《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教授这一单元时,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A.培养学生的观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B.由于这三篇作品题材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C.鼓励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
D.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答案】 B
5、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
A.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对下节课满含期待
B.对本课时内容的概括,一语中的、简洁精当
C.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显得拖沓
D.教师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延伸
【答案】 C
6、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
下列不适合的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答案】 D
7、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与“春蚕不应老,昼夜
常怀丝”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
下列学生所举示例不合适的是()。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南歌子词》)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答案】 C
8、在讲授高中第一册的《错误》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诗中女子等
待的心理如何,是否能模仿出当时人物的表情。
当即点到一位女生
回答,这位女生很好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对于再现人物的表
情.她显示出了她的从容与率真,她如实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没
有诗中女子那样的经历.所以我无法模仿人物的表情,如果我经历
过,我想我会的。
”老师当场表扬了学生的“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学习精神,并指出不仅学习上要有这种诚实的学习态度,做人方面更应如此.还因自己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出了这个难题向学生道歉。
该老师并不因为学生没有模仿出人物的表情而遗憾,相反,他为这位学生的直率叫好,同学们也为老师敢于及时纠正自身失误的态度叫好。
A.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演与预设,也无法预知出当时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B.这位女生的坦率是正确的。
因为文中女子那种在寂寞中等待、期盼亲人而不得相聚的惆怅、亲人久别的抑郁以及容颜的憔悴,又岂是不谙世事的十五六岁少女们所能再现出来的呢
C.如果这是一堂公开课,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预演,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D.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层层呵护,循循指导,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就会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答案】 C
9、在“文言七十二变”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整理教材中包含“之”的语句,并解释它在句中的词性和意义。
下列对“之”的词性和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代词,这
B.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助词,的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动词,到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助词,的
【答案】 D
10、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
下列诗句中“月”的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于其他的是()
A.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答案】 B
11、教学《登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律诗知识。
下列适合的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
B.《送元二使安西》
C.《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D.《春江花月夜》
【答案】 C
12、教师在教学诗词意象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诗词实例,
理解并总结意象“酒”所表达的情感。
下列诗词名句中,意象“酒”表达
了思乡之情的是()。
A.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答案】 A
13、阅读以下教学片段。
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
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
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
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
间
【答案】 C
14、学生学习《孔雀东南飞》中“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一句时,向教师请教古代计时方式以及“五更”所指向的时段。
以下和“五更”对
应的现在的时间正确的一项是()。
A.02:00—03:00
B.03:00—05:00
C.04:00—05:00
D.03:00—04:00
【答案】 B
15、学生喜欢寄情山水的古代记游小品,教师推荐这类作品供学生
阅读。
下列不适合的是()。
A.柳宗元《小石潭记》
B.范仲淹《岳阳楼记》
C.欧阳修《醉翁亭记》
D.袁宏道《满井游记》
【答案】 B
16、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荆轲刺秦王》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
括要点。
理出故事梗概,对情节作适当概括。
荆轲的性格也是在情
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
C.第三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D.第四题意在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作
出自己的评价
【答案】 B
17、完成《鸿门宴》课堂教学后,教师组织了一场主题为“项羽是‘能人’吗”的辩论赛。
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B.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C.辩论主题选用合理,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
D.自主、合作、探究,辩论赛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答案】 C
18、(2019年真题)某男,50岁。
患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早期),症见少气乏力、腰膝酸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面色萎黄,证属
脾肾亏损、湿浊内停、瘀血阻滞。
医师处以尿毒清颗粒,此因该成
药除通腑降浊、活血化瘀外,又能()
A.健脾燥湿
B.凉血解毒
C.健脾利湿
D.理气燥湿
E.凉血利湿
【答案】 C
19、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师1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只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
B.师2应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长篇著作的耐心
C.师3应组织阅读活动,通过设置有效问题,帮助学生学会精读
D.师4应帮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了解多种题材,拓宽阅读面
【答案】 A
20、在校本课程“阅读与感悟”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几篇以对比手法揭露“人性美丑”的外国文学作品。
下列作品中,适合的是()。
A.《茶花女》
B.《苔丝》
C.《巴黎圣母院》
D.《红与黑》
【答案】 C
21、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举例阐释田园诗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下列例句恰当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案】 D
22、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揣摩人物性格,教师组织了一场分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
对于该教学活动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教学方法的选取符合本文教学内容的特点
B.角色扮演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本
C.角色扮演的形式有效促进了本文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D.角色扮演的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答案】 B
23、阅读某高一教师在暑假时给学生布置的暑假作业,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作业,做到了因材施教
B.该教师分组依据学生考试成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C.一组学生基础薄弱,假期作业可以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查漏补缺
D.二组学生基础扎实,假期作业有助于他们拓宽阅读面、增加积累
【答案】 B
24、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和《十字架》
B.茅盾“农村”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C.巴尔扎克“喜剧”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
家的苦难》
D.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美丽的夫人》《一九一八》
《阴暗的早晨》
【答案】 A
25、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错误的一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
C.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如果)
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
【答案】 A
26、(2019年真题)某女,70岁,夏日中暑,症见头晕身热、四肢
倦怠、咽干口渴、自汗心烦。
宜选用的成药是()
A.六合定中丸
B.清暑益气丸
C.紫金锭
D.十滴水
E.六一散
【答案】 B
27、某学生要在大会上进行一次演讲,教师为其推荐了一些演讲词让她参考,下列不合适的是()
A.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B.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C.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D.王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答案】 B
28、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内容的一项是()。
A.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答案】 B
29、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通假字的特点和作用,下列不
合适的是()。
A.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D.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答案】 C
30、阅读两位教师教学《背影》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A.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B.教师乙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要思想感情
C.教师甲的总结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
D.教师乙的总结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
【答案】 C
31、阅读《<呐喊>自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学生自由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B.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内分工明确,有利于合作的顺利展开
C.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适宜,具有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D.教师明确提出班级展示要求,能够提高学习成果的质量
【答案】 C
32、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专题,教师向
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以下不符合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A.《醉翁亭记》
B.《钴镯潭记》
C.《洛神赋》
D.《雁荡山》
【答案】 C
33、阅读《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抓住“故都”这个切入点,整篇文章的基调就被抓住了,流露出作者对北平的怀念之情
B.文章标题为“故都的秋”,这只是作者个人的一种偏好用法,无需做过多的探讨
C.运用换词法,对比“故都”与“古都”的区别,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
D.这种问题式导入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答案】 B
34、教师在讲解古诗这一单元的时候,列举了以下诗句,让同学们说出诗句描述的季节。
下列选项中的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A.春秋夏冬
B.冬秋夏春
C.冬秋春夏
D.春冬秋夏
【答案】 B
35、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海燕》一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句子成分》,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A
36、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后,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议论文,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以下议论文。
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A.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B.季羡林《希望在你们身上》
C.陶行知《创造宣言》
D.严文井《永久的生命》
【答案】 D
37、阅读《壶口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通过视频展示壶口瀑布的气势,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
大气磅礴,创设了情境。
营造了氛围
B.这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壶口瀑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这段教学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人手,宏观透视,重视“第一印象”“首感效应”的教学观念
D.在这段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答案】 B
38、阅读某教师《高中语文古诗文文学史观的实践路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当今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空间得到大力拓展
B.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重要资源
C.实地考察、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丰富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对家乡意义深远
D.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开拓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答案】 D
39、为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组织学生策划并举办了一场“文学知识竞赛”。
在“快速抢答”环节,主持人出示了以下内容,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并判断正误,其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达·芬奇传》《米开朗基罗传》
B.契诃夫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C.《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都是大仲马的作品
D.《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悲喜剧,又称“正剧”
【答案】 A
40、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师安排学生整理“送别”主题的作品,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A.李白《渡荆门送别》
B.李贺《雁门太守行》
C.秦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
D.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答案】 B
4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精心创设导语,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畅谈.尽量发挥
B.这是精彩的火花,思维碰撞从这里开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学生的表现与思维是独立的.学生的学习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的
C.一味肯定,欠缺分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幼稚、荒唐的想法,要
严肃否定、及时指正,并提出正确解读
D.在这段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表现突出.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答案】 C
42、外国文学名著阅读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请学生总结高老头的结局。
下列总结正确的是()。
A.高老头得到女儿的侍奉,颐养天年
B.高老头认清女儿的面目,断绝父女关系
C.高老头被女儿抛弃,中风惨死
D.高老头原谅了女儿,重享天伦之乐
【答案】 C
43、学习完《窦娥冤》后,学生对文中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总结,以下总结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对统治阶级昏庸判案的愤怒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答案】 D
44、阅读下面口语交际教学的案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白与抒情”是口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言语形式,本案例围绕这
一口语交际能力。
以“为照片中的表情作描述”这一种方式进行了针
对性的训练
B.本案例组织了“丰富的表情”这一训练素材,让学习者运用间接描
述和直接描述的方法练习如何表白情绪,使活动目标针对性强,组
织有序
C.案例中的照片属于“结构性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源和
丰富的想象空间、实现了真正的开放的想象、开放的表达
D.案例中的学生人情入境,在熟悉的表情的感召下,激发内在情感,对于语言的丰富性和情感性,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答案】 A
45、教学《雷雨》,教师导入:“上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
在清华园创作了一部四幕剧:
A.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调动了学生的“味蕾”
B.在导人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
C.导入设计思想巧妙。
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也可
D.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
【答案】 A
46、学生自主研读外国文学作品《老人与海》,对其中“硬汉”桑提亚
哥与自然进行抗争的情节记忆深刻,希望教师能为其推荐其他以“人
与自然不懈斗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下列作品不适合教师推荐的是()。
A.《热爱生命》
B.《奥德修纪》
C.《百年孤独》
D.《巴黎圣母院》
【答案】 D
47、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陈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
B.陈老师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中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活
动
C.张老师把新闻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子,把阅读文本作为解释和印证
新闻写作的范本,这种做法比较好
D.陈老师这样处理语言教学更实在
【答案】 C
48、在复习总结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运用动静结合
手法的古诗词。
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B.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D.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答案】 D
49、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内容的一项是()。
A.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答案】 B
50、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B.扩散式提问不拘泥于课文,由古人今,引发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C.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解读儒家经典的现实意义
D.打破了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答案】 C
51、阅读下面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联想,表达了不同的想法
B.高中语文教学要着力于培养思辨能力,想象能力不是教学重点
C.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价
D.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发言之间建立联系,不利于学生观点的交融
【答案】 B
52、阅读有关多媒体运用的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B.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逼真的情境,增大课堂容量
C.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使五官官能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D.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 D
53、教师教学柳永的《望海潮》一词时,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并领略杭州的美景。
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诗词当中的杭州”专题活动。
下列学生找到的诗句中,不适合作为描写杭州的示例诗句的是()。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B.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C.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春题湖上》)
D.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
【答案】 D
54、教学《师说》时,教师给学生随文介绍了古代论说文的文体知识,对于教师的这一做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介绍文体知识,可以让学生整体认知古代论说类议论文的特点
B.随文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写作特点
C.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学科的文体知识
D.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
【答案】 C
55、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有一道“研讨与练习”题,第一题是“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B
56、期末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定语后置的相关知识,下列属于该类句式的是()。
A.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 A
57、在古代文学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文化常识知识。
下列选项中,学生的总结错误的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指明月
B.“庆祝弄璋之喜”意思是庆祝生了个男孩儿
C.“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是长度单位,一仞约为一个成年人的身高
D.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指的是黄河
【答案】 D
58、某必修教材编排有借景抒怀诗专题“景中观情”。
按照该教材专题单元的要求,下列诗词作品不属于该专题单元的一项是()。
A.杜甫《秋兴八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