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民初(1840~1919年) 专题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民初(1840~1919年)
一、选择题
1.[2023·潍坊市高三模拟]1903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基本上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只是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如将“理科”改称“格致科”,“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经济学”改称“理财学”等等。
这反映了晚清政府( )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坚守传统教育,抗拒制度变革
C.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D.顺应世界潮流,追求全盘西化
2.[2023·湖北武昌高三检测]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采取五族共和,将民族国家建设同共和政体建构相结合,实现了从“天下”到“国家”、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变。
这说明辛亥革命( )
A.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
B.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C.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D.初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3.[2023·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0世纪初,时人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因在上海租界误认为有轨电车是由雷公电母驾驭前行而被民众耻笑。
同时期,《新石头记》也对《红楼梦》进行了续写,贾宝玉下凡到当时的中国游历,新世纪的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让他大开眼界,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的现状也让他痛心不已。
这些情节( )
A.体现了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C.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
D.展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果
4.[2023·河北沧衡八校高三上期中]民国初年,在推广男女同校、开办女子高等小学、女子师范学校等方面,广州都走在全国前列。
岭南大学于1918年开始招收女生,是中国第一所实行男女同校的大学。
由此可知,当时广州( )
A.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加快
B.成为全国性民主革命中心
C.改变了中国女性的命运
D.已实现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5.[2023·唐山市高三三模]1880年,洋务派代表人物刘铭传在《铸造铁路意图自强折》中阐述了修建铁路的意义。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但被外国人控制。
铁路的修筑客观上( )
A.推动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
B.增强清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C.导致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D.便于列强进一步资本输出
6.[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的主要财源是各省的协饷,对此各省督抚态度不一,有的想方设法拖延和减少他们的协饷,有的就协饷数额与中央讨价还价,还有的则尽其所能援助,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左宗棠的私人关系。
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家权力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B.半殖民地化程度正日益加深
C.清政府内部矛盾十分的尖锐
D.地方督抚势力兴起挑战中央
7.[2022·重庆高考]《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国……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
”这些信息反映出( )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
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
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
8.[2023·山东济南高三检测]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
这一主张( )
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
B.渗透强烈的忧患意识
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
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9.[2023·眉山市高三三模]下表为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年均财政收入和军费情况:
财政收入鸦片战争的军费军费在财政收入
中的占比
人口数人均军费
中国 3 904万两 2 733万两70% 41 000万0.067两英国15 540万两 1 243万两8% 1 500万0.829两以上数据说明,鸦片战争( )
A.人均军费与战局无关
B.清政府的战败有必然性
C.无法从经济角度解释
D.军费数量与战局负相关
10.[2023·江苏扬州宝应县高三上期中]如图是1894年刊登于《伦敦新闻画报》的漫画作品《日本小武士挑战中国巨人》。
画面中,日本武士矮小、机警,正挑战强悍勇武的中国巨人,西方人则站在梯子上远远观望。
以下对漫画理解准确的是( )
A.是研究古代中国漫画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B.全面客观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实力对比
C.真实反映了当时作者对战争结果的预判
D.侧面揭示了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的立场
11.[2023·长春市高三五模]下表反映出林则徐视野转移的轨迹是( ) 禁烟运动前后林则徐的主要活动
1823年任江苏按察使1837年升湖广总督1839年受命钦差大臣
赴广东禁烟
1840年主持禁烟期间
澄清江苏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
案件采取“修防兼重”,使
江汉数千里长堤无一
处漫口
请人翻译英人慕瑞的
《世界地理大全》,在
此基础上辑成了《四
洲志》
购买外洋大炮,“并购
旧洋船为式,使兵士
演习攻首尾、跃中舱
之法”
B.由匡时济世到倡导变革
C.由补偏救弊到拨乱反正
D.由天朝上国到师夷长技
12.[2023·泰安市高三三模]下表为19世纪后半期中国进口商品总值以及大宗商品进口值的变化表(单位:海关两)。
它反映出( )
A.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
B.列强对华转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阶段
C.国际竞争影响下鸦片贸易萎缩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
二、非选择题
13.[2023·沈阳市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向皇帝提出脱去长袍马褂改穿新式服装。
在强调“与欧美同俗”的同时指出必须改革中国褒衣博带的服饰传统。
他提到:“然以数千年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诚非所宜矣。
”这一举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思想启蒙。
材料二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服饰改革思想的典型体现,其基本思想为:“博采西制,加以改良;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
”中山装的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因其口袋的对称性,给人以凝重、持重、庄重之感。
三个袖扣象征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而门襟的五个纽扣则象征五权分立,立法、行
政、司法、考试、监察。
衣袋上的四个纽扣象征人民拥有的四权:选举、创制、罢免、复决。
袋盖的倒山形样式则代表对知识分子的重视。
中山装虽取材于外来服饰样式,却是一种将外来服饰改制成功的典型,因符合中国的国情与审美风格,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至今仍被国人穿用,成为中国国服男装的代表。
——上述材料摘编自《西风东渐与都市主流服饰文化变迁(1898~1927)》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服饰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服饰观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8分)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民初(1840~1919年)
一、选择题
1.[2023·潍坊市高三模拟]1903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基本上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只是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如将“理科”改称“格致科”,“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经济学”改称“理财学”等等。
这反映了晚清政府( )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坚守传统教育,抗拒制度变革
C.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D.顺应世界潮流,追求全盘西化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的“1903年”“癸卯学制”可知,清末新政是为了回应改革诉求而进行的改革。
根据题干内容中“将‘理科’改称‘格致科’,‘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可知,清末新政的改革内容又兼顾到了其文化尊严,故选C项。
2.[2023·湖北武昌高三检测]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采取五族共和,将民族国家建设同共和政体建构相结合,实现了从“天下”到“国家”、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变。
这说明辛亥革命( )
A.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
B.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C.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D.初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解析:据题干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发展、民主意识的增长,故选B项;“封建专制制度”概念不明,辛亥革命结束的是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专制制度结束于1952年的土地改革,排除A项;“深入人心”不合题意,且辛亥革命只是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排除C项;“初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在清朝,排除D项。
3.[2023·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0世纪初,时人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因在上海租界误认为有轨电车是由雷公电母驾驭前行而被民众耻笑。
同时期,《新石头记》也对《红楼梦》进行了续写,贾宝玉下凡到当时的中国游历,新世纪的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让他大开眼界,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的现状也让他痛心不已。
这些情节( )
A.体现了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C.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
D.展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果
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有轨电车、火车、轮船等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洋人横行体现了近代社会民族危机的加深,政治腐朽体现了近代中国政治的腐朽落后,综合上述情节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故选B项;民族危机加深只是其中一个侧面,不能整体概括材料,排除A项;时人续写《西游记》《红楼梦》等传统著作,体现了对传统的热爱,因此失去兴趣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我国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领域,火车、轮船等都是进口的产物,排除D项。
4.[2023·河北沧衡八校高三上期中]民国初年,在推广男女同校、开办女子高等小学、女子师范学校等方面,广州都走在全国前列。
岭南大学于1918年开始招收女生,是中国第一所实行男女同校的大学。
由此可知,当时广州( )
A.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加快
B.成为全国性民主革命中心
C.改变了中国女性的命运
D.已实现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解析:题干显示民国初年广州在推广女子接受教育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是教育近代化的表现,说明广州社会近代化转型加快,故选A项;题目主旨是广州推广女子受教育情况,不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排除B项;广州推广女性接受教育的举措,只能使得广州一地女性受教育机会增多,但并不能改变全国女性的命运,排除C项;广州只是通过推广使得女子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男女社会地位平等,排除D项。
5.[2023·唐山市高三三模]1880年,洋务派代表人物刘铭传在《铸造铁路意图自强折》中阐述了修建铁路的意义。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但被外国人控制。
铁路的修筑客观上( )
A.推动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
B.增强清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C.导致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D.便于列强进一步资本输出
解析:据材料“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但被外国人控制”可知,铁路事业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化的交通方式,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故选A项;铁路修筑增强了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排除B项;中国铁路由外国控制属于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铁路修筑便于列强资本输出属于主要影响,而题干问的是客观作用,排除D项。
6.[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的主要财源是各省的协饷,对此各省督抚态度不一,有的想方设法拖延和减少他们的协饷,有的就协饷数额与中央讨价还价,还有的则尽其所能援助,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左宗棠的私人关系。
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家权力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B.半殖民地化程度正日益加深
C.清政府内部矛盾十分的尖锐
D.地方督抚势力兴起挑战中央
解析:据材料“对此各省督抚态度不一”可知,当时地方督抚势力膨胀和中央政府权力下移,导致地方政府对中央的要求难以做到整齐划一地执行,存在态度不一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出当时国家权力结构正发生微妙变化,故选A项;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主要体现为国家主权的逐步沦丧,排除B项;材料说明清政府内部存在矛盾,但无法得出“尖锐”的结论,排除C项;地方督抚势力膨胀,中央权力下移,但地方督抚势力的兴起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排除D项。
7.[2022·重庆高考]《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国……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
”这些信息反映出( )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
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
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
解析:据材料可知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利益诉求,故选C 项;材料的主体是英国某画报,未体现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排除A项;三国干涉还辽是因为日本损害了俄国、德国和法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不是因为日本要价过高,排除B项;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材料没有反映相关信息,排除D项。
8.[2023·山东济南高三检测]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
这一主张( )
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
B.渗透强烈的忧患意识
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
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据材料可知,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强调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达到“与番人并雄”的结果,体现了其面对列强侵略而产生的强烈忧患意识,故选B项;《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部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不能体现农民政权性质,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资政新篇》发表于1859年,排除C项;《资政新篇》并未实践,不能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D项。
财政收入鸦片战争的军费军费在财政收入
中的占比
人口数人均军费
中国 3 904万两 2 733万两70% 41 000万0.067两
英国15 540万两 1 243万两8% 1 500万0.829两
A.人均军费与战局无关
B.清政府的战败有必然性
C.无法从经济角度解释
D.军费数量与战局负相关
解析:据图表可知,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与英国相比,财政收入、人均军费远远落后,说明清政府财力无力维系正常战争的开支,注定战败,故选B项;人均军费决定了战斗人员的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影响战争的胜败,排除A项;材料利用数据论证,从经济角度作了解释,排除C项;鸦片战争的历史证明,军费数量与战局正相关,排除D项。
10.[2023·江苏扬州宝应县高三上期中]如图是1894年刊登于《伦敦新闻画报》的漫画作品《日本小武士挑战中国巨人》。
画面中,日本武士矮小、机警,正挑战强悍勇武的中国巨人,西方人则站在梯子上远远观望。
以下对漫画理解准确的是( )
A.是研究古代中国漫画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B.全面客观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实力对比
C.真实反映了当时作者对战争结果的预判
D.侧面揭示了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的立场
解析:根据漫画材料提取信息“1894年”“日本小武士挑战中国巨人”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漫画描绘的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此漫画刊登在《伦敦新闻画报》,漫画中西方人站在梯子上远远观望中日争斗,侧面看出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的观望、默许的立场,故选D项。
11.[2023·长春市高三五模]下表反映出林则徐视野转移的轨迹是( )
1823年任江苏按察使1837年升湖广总督1839年受命钦差大臣
赴广东禁烟
1840年主持禁烟期间
澄清江苏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
案件采取“修防兼重”,使
江汉数千里长堤无一
处漫口
请人翻译英人慕瑞的
《世界地理大全》,在
此基础上辑成了《四
洲志》
购买外洋大炮,“并购
旧洋船为式,使兵士
演习攻首尾、跃中舱
之法”
A.由改革内政到关注世界
B.由匡时济世到倡导变革
C.由补偏救弊到拨乱反正
D.由天朝上国到师夷长技
解析: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在1839年以前,林则徐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国内政治的改革上,例如司法审判和修筑堤坝,1839年后林则徐开始关注世界地理和军事,说明林则徐的视野由改革内政到关注世界,故选A项;林则徐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虽然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并未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排除B项;拨乱反正指的是纠正国内的混乱局面,关注外部世界不算是拨乱反正,排除C项;天朝上国指的是过于自负的外交理念,改革国内的司法政治不是天朝上国思想的体现,排除D项。
12.[2023·泰安市高三三模]下表为19世纪后半期中国进口商品总值以及大宗商品进口值的变化表(单位:海关两)。
它反映出( )
A.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
B.列强对华转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阶段
C.国际竞争影响下鸦片贸易萎缩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后半期,中国进口外国商品总值明显增加,而且棉纺织品进口总值占比上升,这意味着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故选A项;甲午战后,列强对华转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阶段,排除B项;鸦片进口量上升,不是贸易萎缩,排除C 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沈阳市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向皇帝提出脱去长袍马褂改穿新式服装。
在强调“与欧美同俗”的同时指出必须改革中国褒衣博带的服饰传统。
他提到:“然以数千年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诚非所宜矣。
”这一举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思想启蒙。
材料二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服饰改革思想的典型体现,其基本思想为:“博采西制,加以改良;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
”中山装的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因其口袋的对称性,给人以凝重、持重、庄重之感。
三个袖扣象征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而门襟的五个纽扣则象征五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衣袋上的四个纽扣象征人民拥有的四权:选举、创制、罢免、复决。
袋盖的倒山形样式则代表对知识分子的重视。
中山装虽取材于外来服饰样式,却是一种将外来服饰改制成功的典型,因符合中国的国情与审美风格,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至今仍被国人穿用,成为中国国服男装的代表。
——上述材料摘编自《西风东渐与都市主流服饰文化变迁(1898~1927)》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服饰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服饰观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服饰观,据材料一“公开向皇帝提出脱去长袍马褂改穿新式服装”等,得出康有为崇尚西式服装,提倡改革传统服饰。
第二小问原因,从外因、政治、思想等角度来思考得出,外因——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腐朽,政治变革需要;政治——康有为作为维新派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思想——西学东渐,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博采西制,加以改良”“中山装的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门襟的五个纽扣则象征五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等,得出中西结合,既结合了西方服饰理念,又融汇了中国传统思想、价值取向。
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思想、文明交流传承等角度来分析得出,政治——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趋新求变的思想也在人们的意识中体现;思想——西学东渐,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文明交流传承——中国社会在中西文化碰撞之下一种前进的思考,理性的探索与创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答案:(1)服饰观:康有为崇尚西式服装,提倡改革传统服饰。
(2分)
原因: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腐朽,政治变革需要;康有为作为维新
派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每点2分,满分4分)
(2)特点:中西结合,既结合了西方服饰理念,又融汇了中国传统思想、价值取向。
(2分)
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趋新求变的思想也在人们的意识中体现;西学东渐,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中国社会在中西文化碰撞之下一种前进的思考,理性的探索与创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每点2分,满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