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29课《诗词五首》第1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教案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滁州西涧》
一、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用野草、涧水、树林、黄鹂、春雨、小舟这些词描述一幅山水画。
接下来看看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副怎样的画面。
二、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三、朗读赏析
四、诗歌大意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幽草,河岸上有黄鹂在树林深处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五、诗歌赏析
1、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恬淡幽静。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前两句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个从听觉角度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2、诗中有没有更深刻的寄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诵读诗歌
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欣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他到底是悲还是喜?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3、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
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明确: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些无声无息者抱有一丝同情;从“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草自生
鸟自鸣恬淡的胸襟
3、滁州西涧
水自流忧伤的情怀
舟自横
六、诗歌主旨
《滁州西涧》这首山水诗写了春游西涧和晚雨野渡所见,反映诗人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表露出作者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2、回忆学过的杜甫的诗:《望岳》岱宗夫如何……《春望》国破山河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背景链接
“安史之乱”延续7年之久,762年冬天,唐王朝军队先后收了河南、河北等地,这时,在樟州过着逃离生活的杜甫正听到大乱平定的胜利消息,又惊又喜,便写下了这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诗歌翻译
在剑门外忽然听说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收复了蓟jì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在白天高声地歌唱,痛快的饮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乡。立即动身,穿过那巴峡和巫峡,一路顺风,从襄阳直到洛阳。
六:诗歌主旨
表达了诗人忽闻安史之乱已平的捷报,急欲奔回老家的无比喜悦之情。
授课日期:
备课人:赵群友连续号
课题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
第1课时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体味诗的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人的形象
名人名言
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草自生
鸟自鸣恬淡的胸襟
滁州西涧
水自流忧伤的情怀
舟自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激情导入
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是谁?因为什么而流泪?我们来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作者作品
1、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野老。后世称他“杜工部”。他的诗反映人民的疾苦,谴责统治阶级的残暴,被人称为“诗史”,他被尊为“诗圣”。有《杜少陵集》。他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二人并称“大李杜”。安史之乱期间他在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