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摘要:公共政策评估有助于完善政策体制、改进政策质量、进而提升政策绩效, 但
我国的政策评估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文章通过对我国当前公共政策评估存在
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公共政策评估在我国的发展
和完善。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评估困难对策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评估
公共政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
的富裕。
但对于公共政策的涵义中外学者见仁见智。
我认为,公共政策是指特定的
主体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公共政策评估是指一定主体,依照
一定的标准,运用特定的方法,对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其实际产生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的的综合评估。
二、我国公共政策评估中存在的困难
政策评估有助于完善政策体制、改进政策质量,进而提升政策绩效。
但是政
策评估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实际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
主要体现为下面五
个方面:
(一)缺乏健全的评估体系
在我国,缺乏完整的评估体系表现在:第一,缺乏正式的评估组织。
当前中
国政策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行政的双轨结构功能系统,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
党委与各级人民政府。
在最高层次设有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设有政策研究室。
在中央
一级政策过程比较规范,这些机构基本上能实现其职能。
而地方上,公共政策的
研究机构参差不齐,这些机构在政策过程中,能否发挥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大小
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素质。
第二,缺乏专业的评估人员。
我国评估工作不被
人们所重视,少有的政策评估活动也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对政策评估的研究和
实践相当稀少。
第三,缺乏健全的评估信息系统。
缺乏廉价有效地政策反馈渠道,有关政策执行效果的信息也不为政策决策者和研究者所了解,造成信息阻塞。
第四,缺乏稳定的评估资金保障。
政策评估工作繁重,需要耗费巨大的人、财、物,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政策评估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
(二)缺乏正确的政策评估机制
由于没有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评估机制,导致评估工作主观随意性很大,评
价目的是消极的,评价动机也不甚妥当。
主要表现为:以评估作为炫耀工作绩效、沽名钓誉的手段、歌功颂德的途径,而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形式取代实质,使评估工作徒有虚名,仅具有典型的形式主义涵义;借评估使效果不佳、绩效不
良的政策合理化,以掩盖自己政策举措失当甚至无能;借评估以推卸自己应负的
责任或将责任推给他人等。
由于上述不良动机的存在,也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发
挥评估的效能。
(三)缺少正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目前从事官方评估工作的人士绝大部分都非“内行人”,即使从事政策研究的
专家学者大多数都是研究社会科学出身的,很少有人兼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比较单一,难以兼有思辨和公理化思维方式的长处。
因此,他们在进行政策评估时不可避免地倾向于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分析,用定
性分析取代定量结论。
这样的政策评估与我国现实政治生活和传统政治文化十分
重视意识形态和道德建设的纯洁性密不可分。
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不断完善,随着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将
不可避免地发生深刻变化。
(四)缺乏目标群体的政策评估参与机制
公共政策效果如何,最终体现在公共政策目标群体的相关利益上面。
应该说,目标群体对公共政策的效果最有发言权。
然而,实际在政策制定、执行、评估过
程中,首先是目标群体“失语”。
决策者、执行者没有为目标群体提供表达意愿和
利益需求的渠道,或者渠道不畅,使得目标群体往往没有发言权,或者没有充分
发言。
公共决策者不愿意或者没有听到目标群体的声音,使得政策在制定和执行
当中面临失败的风险很大。
其次是目标群体声音得不到回应。
人民群众对公共政
策的讨论其内容上至党和国家的根本政策,下至某个城市、乡镇的环保、治安、
交通、绿化、水电气等各层次各方面的具体政策。
但是在我国政治生活中,人治
现象还普遍存在,群众的议论能否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决策者个人
素质。
以至许多真知灼见被淹没,损害了公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影响了公共政策
的质量,降低了改革的成效。
三、完善我国政策评估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对政策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政策评估之所以未受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足够重视,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上存在障碍。
为此,必须加强思想建设。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和政策评估工作者要利用各种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
渠道加大宣传的力度,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媒体的优势,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
过去陈旧的观念,重新认识到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其次,要端正政策评估的指导
思想。
政策评估的根本目的是旨在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政策效果的优化。
因此,政策评估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除了总结经验,肯定成绩之外,更
要发现问题,找出不足,探究原因,发挥其诊断和批判的功能,而不应是决策者
沽名钓誉的手段。
(二)培育评估的非政府政策评估中介组织
目前,我国的政策评估主要由政府自行评估,少部分由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
承担。
为改变我国政策评估的体制性弊病,我国应该培育政策评估类的社会中介
组织,并逐渐使政策评估由政府外的中介组织和科研机构承担。
这也是国外政策
评估的基本方式。
因此,建立政策评估的非官方组织,并且应成为政策评估的重点。
非政府政策评估组织聚集了大批专门从事政策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人士,有利于提高政策评估的科学性。
在社会沟通方面,非政府组织具有巨大优势。
非政府组织成员作为“非官方人士”,更能够接近社会基层中直接受政策影响的标
的群,更容易听到群众的真实呼声,更能深刻体会到政策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从
而既有助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也能保证政策评估的客观真实性。
在这
方面,美国的兰德公司、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英国的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等
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建立独立的专职政策评估中介组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建立政策评估信息网络系统
信息是评估的依据。
没有真实、详尽的信息资料,公共政策评估的客观性、
科学性将无从谈起。
应该成立相应的公共信息管理机构,制订信息管理办法,建
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信息网络系统;规范评估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建立评估
信息披露制度,最大程度地避免信息的截留、失真,以保证公共政策评估组织能
够获得真实、详尽的信息。
(四)实现公共政策评估的制度化、法制化
首先,要实现公共政策评估工作的程序化。
在评估方法上要坚持价值判断与事实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结论相结合的原则。
4在评估时间的选择上,对于见效快的政策应进行终结性评估,对于见效慢的政策则采用阶段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评估都要充分考虑政策的“时滞效应”及“连带效应”,力求评估系统全面,并将评估结论公之于众。
其次,要建立政策评估基金。
政策评估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长期深入到实践中去收集浩繁的信息,需要耗费巨额资金。
经费的充足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评估工作能否顺利推行。
在现阶段评估性中介组织尚不发达的时候,政策评估仍需要政府解决评估资金的来源问题。
政府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设立政策评估基金会,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注入。
再次,要重视评估结论,消化、吸收评估成果。
最后,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评估作用。
政府应通过规章制度将公众评估纳入决策中心的议事日程。
同时,规范政策评估主客体的权力与责任,规范政策评估主客体的相关行为,使政策评估真正能够落到实处,促进政策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李成智.公共政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4]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