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西缘断褶带侏罗系油藏建产技术研究及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西缘断褶带侏罗系油藏建产技术研究
及实践
王碧涛;曹丽;康乐;沈焕文;周飞;徐宁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西缘断褶带侏罗系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受沉积特征的影响,侏罗系油藏规模小,砂体变化快,建产风险大.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西缘断褶带侏罗系油藏为研究对象,从油藏的形成、特点、古地貌刻画等多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侏罗系油藏建产的主体技术,本文的思路及技术对盆地其他地区同类油藏的建产具有现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期刊名称】《石油化工应用》
【年(卷),期】2017(036)009
【总页数】4页(P94-96,112)
【关键词】陕北斜坡;天环坳陷;两找一打;上岸探边;旋回对比
【作者】王碧涛;曹丽;康乐;沈焕文;周飞;徐宁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34
三叠系沉积末受印支运动的影响,盆地进一步抬升沉积的延长组顶部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形成沟壑纵横、丘陵起伏的古地貌景观,在此背景下,沉积了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地层。
富县组及延安组下部延10地层为侏罗系早期的河流充填式沉积,填平补齐了受剥蚀的沟谷纵横的古地貌。
在沟谷中沉积了一套粗粒序的砂岩沉积,高地腹部局部地区缺失延10地层,在地貌逐渐夷平后,发育一套中细砂岩、砂泥岩及煤系地层等泛滥平原河流相沉积。
发育的甘陕、宁陕、蒙陕一二级古河的下切为油气的运移形成了良好的通道,古高地和古斜坡沉积的砂岩为油气的储集形成了良好的存储条件,同时泛滥平原沉积的泥岩及煤等细粒沉积成为油气的遮挡条件,印支运动形成的西倾单斜和差异压实形成的低幅度鼻状构造相配合,形成众多的延安组小型油气富集区[1-4]。
受沉积特征的影响,油藏整体表现为储层物性好,单井产量低,投资比重小,但油藏规模相对较小,砂体、构造变化快,在陕北斜坡-西缘断褶带各构造单元上表现
出区域上的差异[5,6]。
受古地貌控制,油藏分布于靖边、定边两大斜坡及吴旗河间丘带上,含油层系相对单一,以延9、延10油藏为主,油藏规模大,同时受斜坡部位及河间丘规模的影响,油藏表现出差异性。
根据其受控古地貌部位,可进一步分为古残丘控制型、古阶地控制型和古斜坡控制型。
其中古残丘控制型油气充填度高,含油层系多,在富县、延10、延9、延8、延7可见到油气显示,叠合程度高、油藏面积>2 km2。
阶地控制型油藏边底水较发育,油层充满程度高、油藏规模一般<1 km2,单井产量高,呈串珠状散布于排状鼻隆上。
油藏沿河道呈带状展布,砂体侧向变化快,层系单一,以延9为主。
古斜坡控制型油藏砂体多期叠加特征明显,油层厚度大,
底水发育,油藏规模>3 km2,呈片状分布于多支河道交汇处。
该区发育断块油藏,油藏规模小,构造和砂体变化快,含油层系涉及侏罗系延安组和直罗组,含油层系多。
区内受燕山运动的作用,普遍发育断层,通过挤压逆断层
上盘形成牵引褶皱背斜构造,油气沿断层面运移,在褶皱背斜(穹隆)部位成藏。
油藏具有多、杂、乱、散的特征。
侏罗系油藏建产,在充分认识油藏成藏特点的基础上,要做好区域、区块上两项工作,在区域上精细古地貌刻画,找古河、探边缘、找高点、找显示,在区块上刻砂体、刻构造、刻旋回、跟动态,持续扩大侏罗系油藏规模。
找古河,沿着古河上岸探边。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演化特征,确定以延10及富县组砂体厚度作为古地貌恢复的基本依据,侏罗系古河是油气运移的通道,三、四级古河的源头是侏罗系油藏的落脚点,古河下切越深,油气运移越优越,因此,明确古河的展布特征,是寻找侏罗系油藏的基础。
受沉积厚度差异压实作用及燕山运动,陕北斜坡-天环坳陷地带整体西倾,同时受
差异压实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各种鼻状构造,油气再次由低点向高点(由西向东)侧向运移,形成了靖边、定边、姬塬三大高地,在高地的斜坡带形成了多个侏罗系油藏群。
在古地貌特征认识的基础上,精细刻画区域构造特征,寻找侏罗系油藏成藏构造高点,在陕北地区发育了东西向延伸8条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发育的20 km~40 km不等的鼻状隆起。
在鼻隆带上先后发现了29个出油井点,完钻油水
井380口,建成产能42×104t。
在天环坳陷西翼发现了37个小而肥的出油井点,累计建成产能15.8×104t。
(1)找高点:侏罗系油藏为河流相沉积,储层物性好,油气沿着大孔隙、大通道向上运移,遇到有效遮挡聚集成藏,在燕山运动下及差异压实作用下,盆地整体倾斜,局部隆起,油气运移至高点受到遮挡成藏,侏罗系勘探实践表明,90%的油
藏位于构造高点处。
构造高点是侏罗系油藏聚集区,找到高点就意味着找到侏罗系油藏。
(2)找显示:含油性显示是油气聚集成藏的信号,找到油气显示就意味着找到油藏,特别是侏罗系油藏,一口井见到油气显示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从属于某一含
油带的产物,因此,找显示是侏罗系油藏区域发现的重点。
(3)打两侧:找到构造高点及油气显示,就意味着即将揭开一个油藏,围绕着构造高点,在油气显示部位沿着轴线打两侧,落实及扩大侏罗系油藏规模,总结概括为沿着轴线找高点,找到高点,打两侧。
实例:盘A区侏罗系油藏是陕北地区侏罗系油藏规模建产区,区块发育着新A、
新B、塞A、塞B、陕A等诸多侏罗系油藏,目前已建成产能50×104t以上,然
而在油藏开发初期,就是通过沿着高点打两侧,实施了侏罗系油藏规模的持续扩大。
从最初的新A延9油藏到后续两侧冯A、冯B两侧拓展(见图1),油藏规模持
续扩大,新A油藏累计建成产能6.0×104t。
(4)探边缘:研究表明,侏罗系斜坡边缘是侏罗系油藏聚集、富集的重点部位,油气沿古河-斜坡地带在差异压实及区域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向延10+富县砂体带向上运移,斜坡的尽头受岩性变化遮挡和延10+富县砂体厚度的影响,在斜坡的
上倾边部聚集成藏。
因此在区域研究找油上的重点是摸清斜坡边缘延伸领域。
研究表明侏罗系油藏规模受古河-斜坡的控制,在斜坡前缘,古河沉积厚度在60 m~80 m时,油藏规模较小,含油面积一般保持在1 km2~2 km2,斜坡中部,古河沉积厚度在40 m~60 m时,油藏规模适中,含油面积一般在2 km2~3
km2,斜坡末端,古河沉积厚度在小于40 m时,油藏规模较大,含油面积一般大于3 km2。
因此,在油藏的建产初期,要根据需要通过古沉积背景的精细刻画,
开展区域背景研究,砂体、构造刻画,科学预测,及时大胆、同时适度的甩开骨架、评价,迅速扩大了油藏规模,落实油藏规模,为油藏的快速建产鉴定基础。
侏罗系油藏主要为辫状河沉积,河流摆动大,砂体不易追踪,建产风险大,钻井成功率低,因此必须精细砂体刻画,根据沉积韵律及河流展布特点,通过骨架井、探评井准确预测砂体走向,提高钻井成功率。
同时对于侏罗系油藏砂体展布的预测,也不是一撮而就一次成功的,需要运用各方资料,准确评估,及时跟踪,不断修正,
确保砂体展布方向预测的准确,油藏规模的扩大。
沉积旋回是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表现为岩性岩相的交替变化,主要以自然电位曲线形态为依据,也是反映砂体沉积变化趋势的依据,侏罗系沉积旋回主要有箱型、钟型、漏斗型三种主要类型。
其中箱型上下自然电位幅度值相差不大,电位梯度小,代表着砂体发育稳定,主河道沉积代表,砂体发育稳定;钟型上下自然电位幅度相差较大,为上小下大型,代表砂体发育不稳定,已经进入河道侧翼,建产风险较大,同样,漏斗型为钟型的倒立,自然电位幅度相差较大,为上大下小型,同样代表砂体发育不稳定,已经进入河道侧翼,建产风险较大。
实例:塞A延9油藏中塞A井自然电位曲线为典型的箱型,砂体发育稳定厚度15.5 m,砂体发育稳定,向西继续实施柳A、向东继续实施柳B砂体发育稳定,自然电位曲线继续保持箱型,油藏砂体依旧发育稳定,可实施继续滚动建产(见图2)。
静动结合就是在建产的过程中,既要参考录井、测井等一手静态资料,又要结合试油、试采等开发动态资料,做到静态验证动态,动态指导静态认识。
在塞A以南的滚动建产中,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试油出水现象,柳C井在投产初期含水为80%,表现为高液量、高含水,但根据现场测井及录井显示,认为该井具有出油潜力,可继续实施滚动建产,后经过动态验证试采高产,确保了产建顺利进行。
(1)侏罗系油藏找油,在依靠钻井加强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查清侏罗系侵蚀面形态,重塑古水系,定出丘岭位置及其斜坡、丘嘴地带,圈出有利储集层相带,筛选有利区带,打发现井,进行区块评价,再沿着砂体走向部署勘探评价井。
同时,对古地貌的学习、认识也不是一撮而就一次成功的,需要不断反复的认识,多次的刻画。
可以概括为观全局,整体解剖。
上丘岭,下河滩,展开重点勘探。
占
高地,占鼻梁,上倾方向找遮挡。
沿坡缘,追相带,寻找油气富集区块。
(2)油藏的基础研究是油藏建产的根本。
在区域沉积背景的基础上明确侏罗系油藏的成藏条件、分布规律以及成藏类型,提高油藏建产整体预见性;在区块上实现油藏的精细解剖,首先必须在搞好地层对比的情况下,要注重油藏的单砂体、微构造、沉积韵律的细致分析和刻画,同时及时分析岩性变化,及时跟踪油井生产动态。
(3)产能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地质研究和油藏再认识的过程。
只有加强随钻分析,及时调整部署和钻井顺序,才能避免失误和提高效果。
要坚持每口井完钻时详细收集钻井资料,测井资料,试油资料,进行砂层对比、岩性对比、海拔高度油水界面对比,分析构造形态、砂体厚度、油层厚度变化趋势,研究砂体展布与走向等,及时修改图件,评价下一口井及井位风险,提出调整意见。
要足够重视岩屑录井和岩性观察资料,把好钻井泥浆、压裂试油等各个关口,正确认识油层,避免失误。
(1)陕北-天环坳陷侏罗系油藏主要受古地貌控制,油藏规模相对较大,含油层
系单一,根据古地貌单元,油藏可进一步分为阶地控制型、斜坡控制型、古残丘控制型。
(2)天环坳陷-西缘褶皱带侏罗系油藏不仅受古地貌控制,同时受断层控制,油
藏规模相对较小,含油层系较多。
(3)侏罗系油藏建产在区域上要做到在区域上精细古地貌刻画,可以概括为找古河、探边缘、找高点、找显示。
(4)侏罗系油藏建产在区块上要做到刻砂体、刻构造、刻旋回、跟动态,持续扩大侏罗系油藏规模。
[1]陈安宁,韩永林.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统成藏地质特征及油藏类型[J].低渗透油气田,2000,5(3):30-39.
[2]宋国初,等.陕甘宁盆地侏罗系古地貌油田形成的地质条件[M].长庆石油勘
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1984.
[3]石国世.陕甘宁地区侏罗系油藏复合连片分析[G].长庆油田指挥部规划院地
质所,1975.
[4]曾正全.陕甘宁盆地南部侏罗系古地貌油藏勘探及资源预测[G].长庆油田勘
探开发研究院,1983.
[5]杨甲明.红井子油田油气富集的地质背景[G].长庆油田三分部研究所勘探室,1975.
[6]刘克成.陕甘宁盆地滚动勘探开发技术基本做法及主要成果[G].内部资料,1995.
【相关文献】
[1]陈安宁,韩永林.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统成藏地质特征及油藏类型[J].低渗透油气田,2000,5(3):30-39.
[2]宋国初,等.陕甘宁盆地侏罗系古地貌油田形成的地质条件[M].长庆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
究院,1984.
[3]石国世.陕甘宁地区侏罗系油藏复合连片分析[G].长庆油田指挥部规划院地质所,1975. [4]曾正全.陕甘宁盆地南部侏罗系古地貌油藏勘探及资源预测[G].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1983.
[5]杨甲明.红井子油田油气富集的地质背景[G].长庆油田三分部研究所勘探室,1975.
[6]刘克成.陕甘宁盆地滚动勘探开发技术基本做法及主要成果[G].内部资料,1995.
中图分类号:TE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