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知识小结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知识小结知识点归纳
第八单元知识小结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诣(yì)弦(xián)窈(yǎo)窕(tiǎo)秽(huì)
涕(tì)轧(yà)憎(zēng)胚(pēi)祸(huò)
患(huàn)赋(fù)痴(chī)伊(yī)窘(jiǒng)
(2)难写的字
“梁”:右上角不要写成“刃”,漏掉最后一点。

“纽”:右部是“丑”,中间横画不要出头。

“貌”:右上角是“白”,不要多写一横。

“仓”:下部是“”,上部“人”要覆盖住下部。

“享”:下部是“子”,不要写成“了”。

(3)多音字
为薄
屏禁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梁国家禽拇指搔痒秽物螺丝纽扣
渺小享乐附庸爱憎相貌鼻涕轧伤
左膀右臂养尊处优情不自禁随心所欲
绞尽脑汁不怀好意
(2)近义词
消受~享受扶衬~帮扶姿态~姿势
机敏~机灵堂皇~气派渺小~微小
差异~差别构造~结构规律~规则
祸患~灾难惩罚~惩治迷恋~痴迷
澄澈~清澈轻盈~轻巧天赋~天分
淘气~顽皮羞愧~惭愧驱逐~驱赶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绞尽脑汁~费尽心机
(3)反义词
感谢➝埋怨团结➝分裂薄弱➝雄厚
渺小➝伟大机敏➝迟钝养尊处优➝含辛茹苦
直直落落➝弯弯曲曲惩罚➝奖赏澄澈➝浑浊
轻盈➝笨重进化➝退化简单➝复杂
安慰➝打击随心所欲➝谨小慎微
一本正经➝嬉皮笑脸
(4)词语归类
①量词
十根手指两个关节一个拳头
一段时间一个月一条理由
②修饰词
不同的姿态强硬的曲线优美的花瓣
讨巧的事青青的草地澄澈的湖面
奇妙的问题安静得出奇涨得通红
气得脸色苍白
③动词
拉胡琴翻书页揿电铃推动笔杆打电话
扳机枪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研脂粉
蘸药末戴戒指掏掏耳朵抹抹鼻涕
招来祸患笑塌房顶
④特殊词语
AABB式词语:直直落落清清楚楚
类似的词语:是是非非匀匀实实平平整整
明明白白坦坦荡荡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左膀右臂
类似的词语:左邻右舍南征北战东奔西走
天翻地覆上行下效
含有数字的成语:一本正经
类似的词语:三心二意五湖四海七上八下
九牛一毛一心一意
二、佳句积累
1.排比句
(1)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叫他揿电铃。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2)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写出了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点。

(3)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树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

写出了“我”飞翔的地点有很多,体现了“我”丰富的想象力。

2.比喻句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形象地写出了中指的优越地位,点明了他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原因。

3.反问句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
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兰花是优美的,所以无名指和小指也是优美的,也点出了两者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作用。

4.哲理句
(1)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主旨句。

以手指的全体来比喻人的全体,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

(2)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一方面写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实际情况,如哥白尼、布鲁诺等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另一方面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不足为奇了。

考试点睛:赏析句子是考试中常见的考点。

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2)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3)句子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考试热点
1.《杨氏之子》常以按要求填空和课文赏析的形式出现。

2.《手指》常以幽默语句赏析以及课内阅读的形式出现,常考的段落是第2~5自然段。

3.习作考查的是漫画的启示,重点考查观察漫画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需要重点掌握其写法。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丰子恺《白鹅》
推荐理由: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对白鹅进行了具体介绍,让我们看到了一只傲气十足、性格鲜明的白鹅。

透过作者的描述,我们感受到白鹅不仅仅是一种动物,更是作者的朋友。

整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爱,对生命美好的感悟。

阅读方法: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语言读来妙趣横生,适合反复朗读,细细品味。

建议和爸爸妈妈一块儿来读一读,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橘园
清晨,站在我家二楼的大厅,放眼橘园,嗬!仿佛是群芳斗艳的花海。

一团团,一簇簇绿的苍翠欲滴,白的晶莹透亮。

整个橘园绿白相衬,明暗相间,显得生机勃勃。

走进橘园,一朵朵洁白的橘花,是那么纯洁,那么娇艳。

细细观赏,橘花有五个花瓣,花瓣的中间有一圈黄色的花蕊,花蕊顶上沾着花粉,散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

花蕊中央有一根像火柴一样的花柱,花柱头长大了就是橘子。

这些橘花,形态不一,婀娜多姿,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楚楚动人。

有的隐藏在绿叶丛中,就像害羞的姑娘,令人喜受。

有的好似久别重逢的朋友,在亲亲热热的聊天,让人羡慕。

有的则高立枝头,山风一吹,宛如妩媚秀丽的白衣少女,翩翩起舞。

忽然,耳边传来“嗡嗡嗡”的响声,抬眼望去,一群蜜峰正贪婪地采花粉。

有的钻进花瓣环抱的花蕊,有的飞来飞去,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多么勤劳的小生灵啊!
不管是谁!经过我的家的橘园,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观看,赞叹不已。

人们称赞我家丰收在望的橘园,称赞党的富民政策同。

(1)作者是按________的顺序观察橘园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群芳斗艳:________。

②楚楚动人:________。

(3)第2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橘花的外形。

(4)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橘花“形态不一,婀娜多姿”的句子。

【答案】(1)从远到近
(2)指各种花儿竞相开放;形容花儿鲜艳美丽
(3)花瓣;花蕊;花粉;花柱
(4)有的隐藏在绿叶丛中,就像害羞的姑娘,令人喜受。

有的好似久别重逢的朋友,在亲亲热热的聊天,让人羡慕。

有的则高立枝头,山风一吹,宛如妩媚秀丽的白衣少女,翩翩起舞。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由“站在我家二楼的大厅,放眼橘园、走进橘园”可知,作者是按从远到近顺序观察橘园的。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①群芳斗艳:指各种花儿
竞相开放。

②楚楚动人:形容花儿鲜艳美丽。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课外阅读。

趣答难题
周恩来总理是我国人民敬爱的领袖,同时,在外交领域,周恩来总理也是亨誉世界的外交大师。

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一次中外记者召待会。

总理介绍完中国经济和建设方面的成就后,记者们纷纷提问。

有的西方记者对中国抱有扁见,提出来的问题让人很难回答。

每次周总理都能随机应变,绕过暗礁。

一个记者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存款?”这是一个挑衅性质的提问,它实质是嘲笑中国人穷。

周总理不慌不忙,幽默地说:“十八元八角八分。

”全场都愕然了,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总理解释道:“当前我国发行的人民币有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

它们加起来是十八元八角八分。


人们听了总理精彩的解答,不仅热烈地鼓起掌来。

(1)找出短文中四个错别字,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的第3自然段和第4~7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暗礁”在短文中指________,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周总理如果直接回答外国记者的问题,会________,而周总理幽默的回答既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亨;享;召;招;扁;偏;仅;禁
(2)先概括后具体。

(3)外国记者的挑衅性提问;比喻
(4)有损我们国家的形象,被人嘲笑我国很穷;巧妙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缓解了尴尬;捍卫了国家尊严;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
【解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第一题主要找错别字,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不难找出。

第3自然段和第4~7自然段是明显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暗礁”采取比喻手法,象征着外国记者的挑战。

这篇课文周总理以幽默的回答既巧妙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缓解了尴尬,又捍卫了国家尊严,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解答,对学生能力是一种提升。

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海上生明月(节选)
巴金
四周都静寂了。

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

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

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

船像一条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

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

这时并没有万丈光芒来护持它。

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而且并没有夺目的光辉。

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

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愈缩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它到了半天,就咸了一轮皓月。

这时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一粟。

上船以来见过几次海上的明月。

最难忘的就是最近的一夜。

我们吃过晚餐后在舱面散步,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

这红灯并不亮。

后来船走了许久,这盏石壁上的灯还是在原处。

难道船没有走么?但是我们明明看见船在走。

后来这个闷葫芦终于给打破了。

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间绕着一条黑带。

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

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到恰当的词语。

①辽阔的海面上雾气蒙蒙。

________
②明亮的月亮。

________
③大海中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波浪线画出拟人句。

(3)目睹了明月升天的过程,作者有何感慨?用文中语句回答。

(4)作者最难忘的月出是怎样的?
(5)描写月亮的诗句有很多,请你写两句与大家共赏。

(6)月亮总能勾起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发挥想象说一说月亮在你心中像什么。

【答案】(1)万顷烟波;皓月;沧海一粟
(2)|
(3)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4)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

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间绕着一条黑带。

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

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5)小时不识月,忽作白玉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略
【解析】【分析】(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课文中了。

(2)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比喻、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
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所谓“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6)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发挥想象。

故答案为:(1)①万顷烟波、②皓月、③沧海一粟
(2)比喻句:船像一条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

拟人句: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3)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4)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

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间绕着一条黑带。

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

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5)小时不识月,忽作白玉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略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想象。

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

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

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

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

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

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

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

”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
又能跳出来。

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选择合适的一组关联词语填到横线上。

因此……只有……才……
因为……无论……都……
①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

②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2)填空:短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读书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文,理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

【答案】(1)因此;只有;才
(2)鲁迅;爱因斯坦;毛姆;跳读法;“总分总”三步读书法;乐读
(3)只相信书上的东西而不去实践,不如不看书。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

故选“因此”;②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

故选“只有……才……”;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故答案为:(1)因此、只有、才(2)鲁迅、爱因斯坦、毛姆、跳读法、“总分总”三步读书法、乐读(3)只相信书上的东西而不去实践,不如不看书。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6.
花儿与少年
梁晓声
有一个少年,刚上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多次对他妈妈说:“做好思想准备吧,你儿子考上中学的希望不大,即使是一所最普通的中学。


同学们也都这么认为,疏远他不说,还给他起了个小绰号—“逃学鬼”。

是的,他经常逃学。

他逃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贫穷。

贫穷使他交不起学费,买不起新书包。

都六年级了,他背的还是一年级时的书包。

那书包太小了,而且像他的衣服一样,补了好几块补丁。

这使他自渐形秽,内心极其敏感。

往往是,其实并没有谁成心伤害他,他却已经因为别人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或某种举动而表现得像遭了暗算似的。

妈妈不止一次地指出:“家里明明穷,你还爱面子!早知道你打小就活得这么不开心,不如当初不生你。


老师当着他的面在班上说:“有的同学,居然在作文中表示对于别人穿的新鞋子如何如何羡慕。

知道这暴露了什么思想吗?”
一片肃静中,他低下了头。

他那从破鞋子里戳出来的航脏的脚趾,顿时模糊不清厖
妈妈的话令他产生负罪感。

老师的话令他反感。

他曾打算以死来向妈妈赎罪。

于是,他敌视老师,敌视同学,敌视学校。

某日,他正茫然地走在远离学校的地方时,两个大人迎面走来。

他们是一对新婚夫妻,正在度蜜月。

那男人说:“咦,这孩子像是我们学校的学生!”
他欲跑,手腕已被拽住。

他认出对方是学校
少先队辅导员,姓刘。

刘教师这小记者协会,他曾是小记者协会的一员……
刘老师向新婚妻子郑重地介绍了他。

刘教师温和地说:“我代表我和我的妻子,邀清你和我们一起去逛公园。

怎么样,肯给老师个面子吗?”
他摇头,挣扎,没挣脱,不知怎么,又点了点头……
在公园城,小学六年级学生
顺从,让他得到了一支奶油棒冰作为奖品。

虽然刘老师为自己和妻子也各买了一支,但他还是愿意货物已经得到了奖励。

三人坐在林间长椅上吮奶油棒冰。

对面是公园
一面铁栅栏,几乎被爬山虎的藤叶完全覆盖住了。

在稠密的鳞片似的绿叶之间,喇叭花争先恐后,开得热闹。

刘老师说:“记得你当小记者时,写过两篇不错的报道。


他很久没听到过称赞的话了,差点儿哭了,低下头去。

待他吃完冰棒,刘老师说:“老师想知道喇叭花是共骨朵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你能替老师去仔细看看吗?”
他困惑,然而跑过去了。

片刻,他回来告诉老师,所有的花骨朵都像被扭了一下,必须反着那股劲儿,才能开成花朵。

刘老师笑了,夸他观察得很仔细,说喇叭花花骨朵那种扭着股劲儿的状态,是在开放前自我保护的本能。

每一朵花,都只能开放次。

为了唯一的一次开放,自我保护是合乎植物生长规律的。

他说花瓣儿越多的花,花骨朵越大,也越硬实,是一瓣包一瓣,一层包一层的。

所以越大越硬的花骨朵,开放
过程越给人以特别紧张的印象。

若将人与花比,人太幸运了。

花儿开好开坏,只能一次。

人这一朵花,一生却可以开放许多次。

前一两次开得不好不要紧,只要不放弃开好的愿望,一生怎么也会开好一次的。

刘老师说自己是农民
儿子,家贫,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了,是一边放猪一边自学才考上中学的。

一联系以人,他就听出,教诲开始了。

他没太反感。

因为刘老师那样
教诲,他此前从未听到过。

刘老师话锋一转,说星期一要到他的班里去讲一讲怎样写好作文。

他小声说,自己决定不上学了。

老师问:“能不能为老师再上一天?明天你可以不去学校。

在家写作文吧,关于喇叭花的。

如果家长着问你为什么不上学,你就说在家写作文,是老师给你的任务。


他听到刘老师的妻子悄语:“你不可以这样。


他听到刘老师产:“可以。


刘老师说:“我星期一第三节课到你们班去,希望你在第二节课前把作文交给我,老师需要有一篇作文可以分析、点评。


老师那么诚恳地请求一名学生,不管怎样一名学生,都是难以拒绝的啊!
他从没那么认真地写过一篇作文。

星期一,他鼓足勇气,迈入学校门,在第一节课前,他就将作文交给了刘老师。

他为作文起了个很好的题目——《花儿与少年》。

他写到了人生中的几次开放——
刚诞生,发出第一声啼哭是开放;咿呀学语是开放;入小学,成为学生
第一天是开放;每年顺利升级开放;获得第一张奖状更是心花怒放厖
他写道:每一朵花骨朵都是想要开放的,每一个小学生都是有荣誉感的。

如果一个学生像开不成花的花骨朵,那么,给他一点儿表扬吧,对于他,那等于水分和阳光啊!
老师读这篇作文时,教室里异乎寻常地肃静。

后来,他考上了中学;再后来,考上了大学;再再后来,成为大学教授,教古典诗词,讲起词语与花,一往情深……
他是我的友人,一个温良宽厚之人。

那位刘老师,成为我心目中的马卡连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赎.罪()辍.学()教诲.()稠.密()
2.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中画横线句进行评析。

3. 文中画波浪线这段文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是如何起到这一作用的?
4. 文中的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谈谈你的看法。

5. 在生活中,作为学生,你也肯定遇到过不同的老师。

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位
呢?为什么?(不少于50字)
1.shu chuo hui chou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小学生比喻成未开放的花骨朵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表扬的重要性,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不可缺少的养分。

3.承上启下。

“老师那么诚恳地请求一名学生”承接上文老师希望他写一篇可以点评的作文,“不管怎样的一名学生,都是难以拒绝的啊”引出下文他从没那么认真地写过一篇作文。

4.刘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爱心,懂得引导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有良好教育方法的老师。

5.略
7.
一双脚上的修养

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

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

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

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

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

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

正是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

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抹布,如临大敌。

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跳。

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

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

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

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

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
双脚正在恶作剧式地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

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要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

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

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不知过了多久,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

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乎想进来,但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